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砚田风水录 > 第71章 到家团聚述经历

砚田风水录 第71章 到家团聚述经历

作者:敬余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4:47:26

回到江南的家时,正月底的风已经卸了冬的凛冽,裹着田埂上未消的残雪气息,还夹着几缕早梅的冷香。火车在县城站停稳时,沈砚之隔着车窗就看见远处村口那棵老樟树 —— 枝桠上还挂着年三十没褪尽的红绸带,树下挤着好些熟悉的身影。他赶紧拎起脚边的布包,布包里裹着虎子送的桦木牌和王二婶给的玉佩,边角被一路的颠簸磨得发暖。

“祖父,你看!爹和娘在那儿!” 沈砚之声音里带着雀跃,沈竹礽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沈敬之穿着藏青棉袍,正踮着脚往车站出口望,王氏则攥着一块蓝布帕子,时不时朝这边挥一下。老樟树底下还围着不少村民,张阿婆手里端着个粗瓷碗,碗沿冒着白气,李叔扛着个竹编的暖炉,一看就是等了好一阵子。

刚走出车站,沈砚之就挣脱了祖父的手,踩着还没化透的薄雪跑过去。他的棉袄还带着东北的寒气,扑进王氏怀里时,王氏忍不住 “哎哟” 一声,赶紧摸了摸他的手:“砚儿,手怎么还这么凉?是不是火车上没焐暖?” 说着就把他的手塞进自己的棉袖里。沈敬之则接过沈竹礽肩上的布包,布包沉甸甸的,里面装着《星地对应图》和残页,布面都被磨得发亮。“爹,辛苦了,快回家,我炖了您爱吃的红烧肉,还焖了冬笋,就等您俩回来开灶。”

村口的村民也围了上来,张阿婆把粗瓷碗递到沈砚之面前:“砚儿,快喝口姜茶,驱驱寒气,这可是我凌晨就煮好的。” 李叔则拍了拍沈竹礽的胳膊:“竹礽公,听说你们在东北帮着选工厂地址,真是为国家做大事啊!” 沈竹礽笑着点头,从布包里掏出一小包东北的松子,分给围观的孩子:“都是应该做的,多亏了东北的乡亲们帮忙。”

回到家时,堂屋里已经生了炭火,暖意裹着红烧肉的香气扑面而来。沈敬之把布包放在八仙桌上,王氏忙着给祖孙俩倒热茶,沈砚之则迫不及待地拉着父母坐在炭火边,打开布包开始讲东北的经历。“爹,娘,你们不知道,东北的雪有齐腰深,我和虎子去挖石碑的时候,手冻得通红,虎子还把他的棉手套给我了呢!” 他边说边比划,“那石碑是青灰色的,上面的星纹和祖父带的星图一模一样,王二婶说那是钦天监留下的,能找着地脉!”

沈竹礽坐在一旁,慢慢喝着热茶,等砚之讲得差不多了,才从布包里取出玉佩和《星地对应图》。玉佩放在桌上,借着炭火的光,“星地” 二字泛着温润的白光,背面的斗宿星纹清晰可见。“王二婶的祖上是前清钦天监的,懂皇家风水,这图和玉佩都是她传下来的。” 沈竹礽指着图上的朱批,“你们看,这上面的北方星宿标记,和砚儿带回来的桦木牌、石碑上的星纹是一套,还有这玉佩上的字,和《青囊经》残页上的笔意一模一样。”

沈敬之接过玉佩,用指腹轻轻摩挲着 “星地” 二字,眼神里满是郑重:“这玉佩看着有年头了,应该是前清的物件。我小时候听太爷爷说过,当年沈家藏过一批风水典籍,后来战乱时丢了些,说不定这玉佩就是那时候流落到东北的,被王二婶的太爷爷捡了去,才传到现在。” 王氏凑过来看,忍不住感叹:“真是缘分,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咱们沈家手里。”

晚上吃饭时,八仙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红烧肉油光锃亮,炖得酥烂的冬笋吸满了肉香,还有一碗腌笃鲜,春笋和咸肉在砂锅里炖得咕嘟作响,旁边是一盘清炒的青菜,透着江南初春的新鲜。沈砚之拿起筷子,却先放下,继续给家人讲东北的风土人情:“东北的屯子晚上特别静,雪落下来都没声音,王二婶家有个火炕,晚上睡在上面可暖和了!她还给我看了出马仪式,红布裹着香炉,嘴里念着听不懂的词,说是能通地脉灵气。”

他说得绘声绘色,连沈敬之都听得入了神,王氏则笑着给他夹了块红烧肉:“砚儿长大了,见了这么多世面,还学到了不少祖父的风水学问,以后肯定能帮上大忙。” 沈砚之接过肉,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嘴里还嚼着饭,含糊地说:“我还要跟祖父多学,等开春了,咱们去湘西辰州找《青囊经》全本,到时候就能解开镇墓罐和小鹿骨的秘密了!”

沈竹礽听了,放下筷子,摸了摸沈砚之的头:“好,咱们慢慢来,湘西之行要稳妥,先把这次东北的线索理清楚,再做打算。” 沈敬之也点头:“爹说得对,砚儿有这份心就好,家里都支持你们。” 炭火在炉子里噼啪响了一声,映得满屋子的人都暖融融的,窗外的江南夜色里,早梅的香气悄悄飘进来,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湘西之行,埋下温柔的伏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