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砚田风水录 > 第57章 村民讲述矿洞史

砚田风水录 第57章 村民讲述矿洞史

作者:敬余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04:47:26

矿洞往事与出马仙秘辛

临时住处是间借调的村屋,土墙糊着泛黄的旧报纸,墙角生着一盆炭火,橘红色的火苗舔着干硬的木柴,噼啪声里散出暖融融的热气,把窗外的寒气挡在门外。

张干事搓着冻得发红的手,将帆布包往缺了角的木桌上一放,掏出个磨边的蓝皮笔记本翻了两页,指腹在某行字上顿了顿,抬头对身后的年轻队员说:“小李,你跟我去村里找赵支书,重点问清末矿洞失火的事——沈老先生,您和小沈要是方便,也一起吧?说不定能从老人口里多挖些有用的细节。”

沈竹礽点点头,把铜罗盘小心放进棉袄内袋,指尖触到罗盘冰凉的金属壳,又想起下午矿洞前指针微晃的模样。沈砚之早按捺不住好奇,闻言立刻裹紧棉袄,踮脚往门外望了望:“我跟祖父去!正好听听矿洞以前到底发生了啥。”

出门时,天已擦黑,雪还没停。细小的雪粒被北风裹着,打在脸上像细沙似的,有点疼。沈砚之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每走一步都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紧紧跟在祖父身后。沈竹礽走得稳,棉鞋踩在雪地里,只留下浅浅的印子,他时不时回头叮嘱:“慢着点,雪下久了路滑,别摔着。”

赵支书家在村东头,是间矮矮的土房,门口挂着两串晒干的红辣椒,在白雪映衬下格外惹眼。听到敲门声,门“吱呀”一声开了,探出个头发花白的脑袋——正是赵支书。七十多岁的老人背有点驼,但眼睛很亮,像浸了温水的核桃,脸上的皱纹深且密,却透着庄稼人特有的和善。

“是张干事吧?快进来,外面冷得刺骨。”他侧身让众人进屋,顺手接过张干事手里的帆布包,往炕沿上一放。 屋里比外面暖和不少,炕桌上摆着个掉了瓷的搪瓷杯,杯沿还沾着圈淡褐色的茶渍。

赵支书给众人倒了热水,水汽袅袅升起,模糊了他脸上的皱纹。“你们是为矿洞的事来的吧?”他先开了口,指尖摩挲着杯沿,“那都是快百年的老事了,也就我这把老骨头还记得清楚。”

张干事往前凑了凑,翻开笔记本:“赵支书,您跟我们说说,清末那时候,矿洞是怎么回事?” 赵支书叹了口气,声音沉了下来,像是在回忆遥远的雾霭:“清末那会儿,咱这村子穷啊,地里长的粮食够不上温饱。有年秋天,来了个南方商人,穿的绸子褂子,戴的瓜皮帽,手里拄着象牙杖,说咱这地下埋着‘黑金子’——就是煤。他雇人挖矿,一天给两个铜板,村里好多汉子都去了,我爷爷那时候才十五,也跟着去帮着运煤。”

他顿了顿,喝了口热水,继续道:“一开始挖得浅,洞子也就一人高,靠煤油灯照亮,倒也没出事。后来越挖越深,洞子弯弯曲曲的,像条黑蛇,走进去都得弯腰。有天早上,我爷爷刚到矿洞口,就听见里面喊‘着火了!’,紧接着就看见浓烟从洞口冒出来,像条黑柱子,裹着火星子往上窜。洞里的人哭着喊救命,可烟太呛,谁也不敢进去——最后,里面十几个矿工,没一个跑出来的,都被烧死了。那商人呢?当天晚上就卷着钱跑了,连句交代都没有。后来村里人怕再出事,就用土把矿洞封了,这么多年,除了风吹过洞口的呜呜声,再没人敢靠近。”

“那您知道,矿洞当时为啥会失火吗?”沈竹礽忽然开口,手指轻轻敲了敲桌沿,眼神里满是认真。 赵支书又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听我爷爷说,那时候的人哪懂什么‘瓦斯’啊?矿工们在洞里闷得慌,就偷偷抽烟,用的是旱烟袋。有次一个老矿工的烟袋锅子没灭,掉在地上的煤渣上,‘噌’的一下就着了——洞里的瓦斯见了火,‘轰’的一声,火就窜得老高,瞬间把洞子堵死了。要是那时候有人知道瓦斯怕火,要是能管着不让在洞里抽烟,哪会出这么大的事?”

沈砚之听得攥紧了拳头,眉头皱成个小疙瘩:“太可惜了……都是一条条人命,就因为不懂安全,说没就没了。”

“可不是嘛。”赵支书点点头,眼神里带着欣慰,“现在好了,国家搞建设,讲科学,讲安全,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瞎折腾了。”

聊完矿洞,沈竹礽话锋一转,又问:“赵支书,还有个事想请教您——村里的王二婶,说自己是黄三太爷附体的出马仙,您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吗?她真能跟‘仙家’沟通?”

赵支书听了,忍不住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朵盛开的菊花:“嗨,那都是个由头!王二婶哪能真通仙啊?”他压低声音,像是说什么悄悄话,“十几年前,王二婶得了场大病,高烧不退,昏迷了三天三夜,村里的大夫都摇头说没救了,她家人都开始准备后事了。结果第四天早上,她突然醒了,一开口就说自己是‘黄三太爷’的弟子,能通仙辨事。”

“一开始谁信啊?”赵支书喝了口茶,接着说,“后来村西头的老李家盖新房,地基都挖好了,王二婶过去看了一眼,就说那地方对着后山的冲沟,犯‘路冲’,住进去家里人会不安生。老李家半信半疑,后来托人请了个城里懂风水的先生来,先生说的跟王二婶一模一样,老李家赶紧改了地基,后来住得安安稳稳的。

还有一次,村里的小虎子得了怪病,吃不下饭,脸蜡黄,找了好几个大夫都没用。王二婶去山里采了些草药,熬了碗黑乎乎的汤,小虎子喝了两天,居然能吃饭了。这么一来二去,村里人就都信她了。”

沈砚之眼睛瞪得溜圆,追问:“那她的本事是哪儿来的?总不能真跟黄三太爷学的吧?”

“傻孩子,哪有什么黄三太爷。”赵支书摸了摸沈砚之的头,笑得温和,“王二婶的本事是家传的。她爹是前清的秀才,肚子里有真学问,不仅会读四书五经,还懂风水、认草药——以前的秀才,好多都懂这些,一来是兴趣,二来乱世里也能靠这个混口饭吃。后来世道乱了,兵荒马乱的,怕惹麻烦,就不敢往外说这些本事了。王二婶小时候跟着她爹学了不少,只是以前没露过。那次生病醒了说通仙,也是怕直接说懂风水没人信——村里的老人都信仙家,这么一说,大家才肯听她的劝。”

“原来是这样!”沈砚之恍然大悟,拍了下手,“我之前还真以为有黄三太爷呢,难怪她看风水那么准!” 沈竹礽摸了摸孙子的头,笑着点头:“我之前就觉得她的风水路数很规整,不像野路子,原来是前清秀才的家学,难怪有章法。”

赵支书又补充道:“王二婶是个好心人,村里谁家有难处,她都主动帮忙。上次老张家的牛丢了,满山找都没找着,王二婶帮着指了个方向,最后在山坳里找着了,一分钱也没要。这次你们来选址建工厂,她拦着不让,也不是故意捣乱,是怕矿洞的旧事再发生,连累村里人——她心里装着咱村呢。”

炭火还在噼啪作响,屋里的热气裹着茶香,把矿洞的悲凉与出马仙的秘辛,都揉进了这冬夜的暖意里。沈砚之望着祖父,忽然觉得,那些藏在民间的智慧与善意,比“仙家”的传说,更让人心里踏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