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的快穿旅程 > 第349章 惨死的妃子(科举)

我的快穿旅程 第349章 惨死的妃子(科举)

作者:妍珏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03:19:34

以往的科举,多被世家大族垄断,门槛极高,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如今则不同,王梦瑶下旨明定 “凡年满十六、通经史子集者,不论出身、不问家世,皆可报名应试”,消息一出,天下读书人无不欢欣鼓舞,纷纷从各地赶赴京城,一时间,京城里的客栈、会馆挤满了赶考的举子。

科举开考前三日,御书房内,王梦瑶正伏案书写。案上摊着宣纸,砚台里磨着徽墨,她手中的狼毫笔行云流水,不多时,几道考题便跃然纸上。一旁的李丞相、王栋邵太傅等静静等候。见她写完,才上前躬身道:“太后娘娘亲拟考题,臣等佩服。只是不知娘娘此次出题,可有侧重?”

王梦瑶放下笔,语气平和却带着深意:“以往科举,多考诗赋辞藻,虽能显文采,却难辨真才。此次哀家自出题,侧重经世致用之学,既考《论语》《孟子》中的治国之道,也考农田水利、刑名律法的实务,更有一道策论题,问的是‘如何平衡世家与寒门利益,以固国本’。皇上要选的,不是只会吟诗作对的文人,而是能为百姓谋福祉、为江山谋长远的栋梁。”

李丞相闻言,眼中满是赞同:“娘娘高见!如此一来,既能选出真才,也能让寒门子弟看到希望,日后朝堂之上,便不会再被世家垄断,真正做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栋也点头附和:“臣已让人核查过所有举子的身份,确保无弄虚作假之辈。考场的巡查侍卫,也都选了忠心可靠之人,定能保证考试公平。”

王梦瑶微微颔首,又叮嘱道:“考场的饮食、饮水务必仔细查验,不可出半点差错。举子们的考房虽小,却也要保持干燥整洁,莫要让他们受了委屈。哀家要的,不仅是一场公平的科举,更是一场让天下人信服的科举。”

几人躬身应下,捧着考题去了礼部,着手准备考试事宜。

科举考试当日,天色微亮,京城贡院外便已人头攒动。举子们身着青衫,背着考篮,有序地排队入场。侍卫们手持名册,一一核对身份,防止有人冒名顶替。一旁的监察御史则目光如炬,扫视着全场,杜绝任何舞弊的可能。

王梦瑶并未亲临贡院,而是在宫中通过神识关注着考场的动静。她看到寒门举子们眼中的憧憬与紧张,也看到世家子弟们故作镇定下的不安。以往他们靠着家族势力便能轻松入仕,如今却要与寒门子弟同台竞技,胜负难料。

考试一共持续三日。第一日考经义,第二日考实务,第三日考策论。举子们在考房内饮食起居,全程不得与外人接触。贡院内外戒备森严,连一只飞鸟都难以闯入。

三日过后,考试顺利结束。举子们走出贡院时,有人面带喜色,有人神色落寞,却无一人抱怨考试不公。考场的严谨、待遇的周到,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接下来便是阅卷环节。王梦瑶特意挑选了十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担任主考官,其中既有世家出身的官员,也有寒门逆袭的御史,确保阅卷公平。她还定下规矩:所有考卷都要糊去考生姓名与籍贯,考官们匿名阅卷,最后再综合十位考官的评分,确定名次。

阅卷期间,王梦瑶时常去阅卷房查看,却从不干涉考官们的评判,只偶尔提点几句:“评判考卷,重在看其所言是否可行,所论是否有理,莫要被辞藻所惑。”

十余日后,科举榜单终于张榜公布。榜文前挤满了人,有人看到自己的名字,激动得泪流满面。有人虽未中第,却也心服口服,暗下决心下次再来。此次科举,共录取进士三百名,其中寒门子弟占了近六成,远超以往。这一结果,不仅让天下读书人看到了希望,也让世家大族不敢再轻视寒门,朝堂的风气,自此为之一变。

放榜当日,王梦瑶抱着已经快四岁、能说会道的萧瑾,站在宫墙上看着远处热闹的景象。萧瑾拉着她的衣袖,奶声奶气地问:“母后,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开心呀?”

王梦瑶低头,温柔地摸了摸他的头:“因为他们靠自己的本事,得到了为百姓做事的机会。平安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能为天下人谋福祉的好皇帝,好不好?”

萧瑾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用力握住小拳头:“平安会的!会像母后一样,让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

王梦瑶看着儿子稚嫩却坚定的脸庞,眼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不仅为原主报了仇,为王家守住了荣耀,更为西周国培养了新的希望。日后萧瑾长大,定能接过她的担子,将这大好河山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

而她自己,待萧瑾能独掌朝政之日,便可以卸下重担,带着灵溪、灵悦与福伯,去看看这天下的山川河流,这是她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过往岁月的告别。

科举放榜后的第三日,便是新科进士的 “传胪大典”。这日清晨,皇城根下的朱雀大街早已挤满了百姓,人人都想一睹新科状元、榜眼、探花的风采。而皇宫大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王梦瑶抱着萧瑾端坐在龙椅上,面纱下的目光沉静而威严。

随着司礼太监一声高唱,三百名新科进士身着崭新的衣服,按名次依次进入大殿。为首三人正是状元周砚、榜眼林文轩、探花苏青语。周砚出身寒门,父亲是乡间塾师,他凭一己之力苦读十四年,终得头名。林文轩来自江南士族,却无半分骄矜之气,反倒对实务颇有研究。最令人称奇的是探花苏青语,他竟是西周国开国以来首位医者中举,自幼随父学医,不仅通经史,更懂民生疾苦。

三人行完跪拜大礼,王梦瑶才缓缓开口,声音透过薄纱传出,清晰而温和:“今日见诸位,哀家心甚慰。尔等皆是天下英才,或出身寒门,或来自世家,却都怀抱着为国为民之心。往后入仕,哀家唯有一事相托 ,莫忘今日初心,莫负百姓所望。”

新科进士们齐声应道:“臣等遵旨!定不负太后与陛下所托!”

传胪大典过后,王梦瑶并未像往届那般,直接按名次将进士们分配到各部门,而是下了一道旨意:让所有新科进士先去地方 “历练半年”,或往灾区查看民情,或去州县协助处理政务,半年后回京述职,再根据其表现与专长安排官职。

此令一出,不仅新科进士们干劲十足,连老臣们都暗自赞叹太后此举,是要让这些纸上谈兵的书生真正接触民间疾苦,日后为官才能少些虚浮,多些务实。

半年转瞬即逝,新科进士们陆续回京。王梦瑶特意在偏殿召见他们,逐一听取述职。当听到周砚在北方灾区,不仅协助当地官员分发赈灾粮款,还因地制宜提出 “以工代赈” 之法,组织灾民修缮水渠、开垦荒地,让灾区在短时间内恢复生机时,王梦瑶眼中露出了赞许:“周卿有勇有谋,既懂安抚民心,又善实务,可任户部从五品郎中官位,专管赈灾事宜。”

周砚躬身谢恩,眼中满是感激。他本以为寒门出身难被重用,却没想到太后如此看重实绩。

轮到林文轩时,他呈上了一份厚厚的奏折,里面详细记录了江南漕运的弊端,还附上了改良方案:“江南漕运多被地方豪强把持,不仅运粮效率低,还常有克扣。臣以为,当设‘漕运司’统一管理,再派御史监督,方能根除弊病。” 王梦瑶翻看奏折,见里面数据详实、方案可行,当即拍板:“林卿对漕运甚熟,便任从五品漕运司少卿,即刻前往江南推行改革。”

而苏青语的述职,更是让王梦瑶眼前一亮。他在西南州县时,发现当地百姓多因缺医少药而早夭,便主动开设医馆,不仅治病救人,还教当地郎中辨识草药、防治瘟疫。他还带来了一本《民间医案集》,里面记录了数十种治疗常见病的偏方。王梦瑶当即下旨,成立 “太医院惠民署”,任命苏轻语为从五品署令,让他带着医官前往各地开设惠民医馆,普及医术。

“苏卿精于医道更通世情,行医途中见遍民间疾苦,这份对民生的洞察,远胜不少只知案牍的官员。”

王梦瑶看着她,语气带着几分欣赏,“往后惠民署之事,便全靠苏卿了。”

苏轻语眼眶微红,屈膝行礼:“臣定不辱使命,让天下百姓都能看得起病、少受病痛之苦。”

其余进士也各有安排:懂水利者派往工部,善律法者调入刑部,长于教化者去往国子监或地方学府。王梦瑶还特意叮嘱吏部,日后官员考核,不仅要看政绩,更要查其是否清廉、是否受百姓爱戴、若有贪赃枉法者,无论出身如何,一律严惩不贷。

此番人事安排,不仅让新科进士们各得其所,更让朝堂上下看到了王梦瑶的识人善任。以往世家垄断高位的局面被打破,寒门子弟有了上升通道,老臣们也不敢再懈怠,整个朝堂都焕发出新的活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