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七零养崽崽:哄知青少爷入赘了 > 第59章 受人尊敬

七零养崽崽:哄知青少爷入赘了 第59章 受人尊敬

作者:夏鱼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02:41:46

谁知道哪天一场暴雨下来,地里的麦子全都泡汤了。

抢收,就是跟老天爷赛跑。

不能等,也不能拖。

曲颂邺不是管事的,没资格坐这桌。

他年纪轻,又没经验,村里的事轮不上他拿主意。

但他也有自己的任务。

他领了带龙凤胎的任务,肩上的担子一点不轻。

两个小娃娃才两岁多,吃喝拉撒样样要人盯着。

他闷着头,低着脸,一句话没说就回家做饭去了。

锅灶还没烧热,他心里就发沉,觉得自己没人注意,也没人指望。

傅以安更惨,陪他回去煮饭,还得打下手。

切菜、挑水、生火,全是他干。

曲颂邺心里憋着火,觉得命苦,又没法对父母抱怨。

傅以安耳朵快听不见了,不是真的聋了。

而是心被堵得严严实实,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了,只低着头扒拉灶膛里的火苗。

人到齐了,曲晚霞直接开讲。

她没浪费一句多余的话,开门见山。

“今年收麦,咱们要打一场硬仗。”

“时间紧,任务重,必须齐心协力。”

往年她都操办过,这次说得稳稳当当。

从割麦、运麦、晾晒到入仓,每一个环节她都亲自规划过。

比如,如果突然下雨,哪几块地优先抢收。

谁家有空房可以临时晾麦;哪家的牛最壮实,关键时刻能顶上。

收麦期间,曲颂霖去地里顶班。

他是年轻力壮的劳力,不能闲着。

养殖场那边,全权交给李颂书管。

李颂书虽年轻,但做事稳重,记账清楚,人也勤快。

养殖场的饲料、出栏、防疫,全都归他调度。

桑葚照旧拉,但不用喂青草了,全改用麦麸。

这一调整既能省下大量割草的人力,又能充分利用多余的麦麸资源。

原来割草的村民,全都调去收麦。

每人每天省出两三个小时。

全村加起来,就是一笔巨大的时间财富。

壮实的公牛套上车,拉到地头,一趟趟驮麦子回来。

牛蹄踩在土路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车轮压过麦茬,吱呀作响。

每趟运回来的麦捆都码得整整齐齐,等着晒干后脱粒。

每天的羊奶和鸡蛋,还是老样子按时送过来。

这是村里的固定收入来源,不能断。

送完货,就腾出一辆三轮车,专门跑养殖场和蚕房之间,运输饲料和物资。

剩下的几辆,全拉去地里运小麦了。

车少人多,必须精打细算,不能空跑一趟。

七岁以下的小孩,全都送到村里的托管班。

由程秀丽带着几个大点的孩子照看。

程秀丽心细,有耐心,孩子们都听她的话。

托管班设在村小学的教室里,地上铺着凉席。

孩子们画画、做游戏,中午还有热饭吃,家长们也能安心下地。

蚕房里的人,全是老人、妇女和体弱的。

他们干不动重活,但手脚还算灵便。

干啥的老本行,照旧干下去。

养蚕是细活,不能中断。

她们一边摘桑叶,一边照看蚕宝宝,忙得脚不沾地,却没人喊苦。

“爸,村里谁勤快谁偷懒,你最清楚。”

曲晚霞看向曲父,语气沉稳。

“平地和山坡一块收,时间不等人。你下午找颂轻他们,把每个人该干啥安排明白。按地块分配,按体力搭配,不能有遗漏。晚上杀猪分肉的时候,顺便一并宣布。让大家心里有数。”

她顿了顿,补充道:“明天,去收麦子的人放假一天,回去睡个够。后天早上,所有人准时到地头集合。迟到的,扣工分。”

曲父点头:“成,我这就去安排。”

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碗就站起身。

闺女交代的事,他从不含糊。

他清楚每一户人家的情况。

谁干活实诚,谁爱偷懒耍滑,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没人有异议。

大家静静地听着,目光里满是信任。

曲晚霞说话算数,从不空口白话。

她不是靠嘴皮子指挥,而是带头干、抢着干。

临走前,曲晚霞又特意叮嘱了程秀丽几句。

拖拉机的盲区本来就大。

尤其是后轮和车头连接的地方,驾驶员根本看不到。

小孩子天性活泼,又不懂危险。

万一在地里乱窜,被车子碾到,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村子附近还有一条河。

河水虽然不深,可要是孩子贪玩落水,也容易出大事。

现在正是抢收的关键时候,大人们都忙着在田里收割庄稼,没人顾得上照看孩子。

真要出了什么事,连个能喊救命的人都找不到。

“村长,你放心,我一个都不落下,全看紧了。”

程秀丽认真保证。

她一边说话,一边把围裙系得更牢了些。

村里这些孩子,都是乡亲们的命根子,一个都不能出事。

“我相信你。”

曲晚霞点头,语气坚定。

她看人极准,从不轻易许诺。

但一旦说了,就一定会做到。

她懂人,也明白读书重要。

所以在村里办了小学,老师是当年下乡来的知青。

那些知青,有文化、有见识。

本是城市来的年轻人,却被时代推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曲晚霞知道,他们心里也曾有过怨愤。

但她更明白,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于是她力排众议,腾出村中最好的一间屋子。

铺了水泥地,刷了白墙,挂上黑板,办起了村小。

这几年日子好了,没人再逼着孩子下地挣工分了。

都想让孩子读书,将来干点不晒太阳、不扛锄头的活儿。

他们村的小孩上学率,全镇第一。

以前,孩子们五六岁就得跟着大人下田,捡麦穗、摘豆子。

一天干下来,工分还不到一角钱。

如今不同了,谁家要是不让娃上学,反倒会被邻里笑话。

村里的墙头还刷着红漆大字。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为了让大人安心干活,她又建了托管班,把所有娃聚在一起管。

每天天刚亮,孩子们就背着小书包,陆陆续续往村头那间教室跑。

放学后,老师走了。

程秀丽就带着几个热心的婶子守在教室里,看孩子写作业、讲故事、做游戏,一直到大人收工回来接人。

托管班的门从来不锁。

谁家孩子晚来早走,都能随时进。

村民总说:这日子,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

知青们也是。

当初来时,以为一辈子要低头耪地,汗滴土里。

那时候,他们穿着城里带来的旧布鞋,踩在泥泞的田埂上,心里满是迷茫。

有些人夜里偷偷写信,想求父母托关系调回城市,却一次次石沉大海结果呢?

反而当上了老师,天天坐在教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他们拿着不算高的工资,却比种地轻松太多。

更重要的是,受人尊敬。

村里人见了他们,会点头哈腰地喊一声“老师”。

孩子们也仰着脸,眼里闪着求知的光。

曲母从曲晚霞一开口,眼睛里满是骄傲和疼爱。

她一直坐在角落的小板凳上,听着女儿说话,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每当曲晚霞讲到一处,她就轻轻点头,嘴角忍不住往上扬。

她觉得自己这闺女,简直是老天赏下来的福星。

回家路上,嘴巴就没停过。

“闺女啊,你太牛了!我活了这把年纪,从没见过你这么能干的。啥事儿到你手里,都办得利落。话不多,句句在点上。我上辈子是烧了高香,才能生出你这么个好闺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