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蜀汉:从刘备脚臭开始 > 第30章 阿斗的试炼

蜀汉:从刘备脚臭开始 第30章 阿斗的试炼

作者:花小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2:03:36

无论是慨然陈词的刘备,还是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亦或是埋头实务的陈到,心中都萦绕着一个关乎季汉未来的长远议题——储君,太子刘禅的成长。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

作为刘备的长子,季汉法定的继承人,他自幼长于妇人之手(甘夫人早逝,由吴皇后等抚养),虽经刘备严加教导,诸葛亮悉心传授,但其资质在众人看来,确实只能以“平庸”二字形容。

他性情温厚,不喜争斗,却也缺乏其父那股百折不挠的英霸之气和敏锐果决的洞察力。

在成都深宫之中,他所见所闻,多是经史子集、朝廷礼仪,对于真实的民间疾苦、军营生活、战争残酷,乃至国家机器如何具体运转,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

“太子仁厚,乃国家之福。然乱世之中,守成之君亦需知兵事,晓民情。”

诸葛亮曾不止一次对刘备和陈到流露出这份忧虑,“若不知稼穑之艰难,兵战之凶危,将来何以治国?何以驭将?”

刘备深以为然。

他自身起于微末,深知民间疾苦与基层实情的重要性。

于是,在决定返回成都之前,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让太子刘禅暂时留在汉中,由丞相诸葛亮和骠骑大将军陈到共同负责,对其进行一番“沉浸式”的历练。

这一日,太子行辕内,年近二十的刘禅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他身着简便的常服,而非太子袍服,面前站着的是神色严肃的陈到。

“殿下,”陈到拱手,语气恭敬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陛下与丞相有令,命臣安排殿下在汉中期间,深入了解军旅民生。今日起,请殿下移步,入住城西新兵营。”

“住……住军营?”

刘禅愣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畏难之色。

他自幼锦衣玉食,何曾想过要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

“正是。”陈到目光平静,“为君者,不知兵,则无以统御将帅;不知卒之劳苦,则无以凝聚军心。殿下放心,安全自有白毦兵暗中护卫,然明面上,殿下只是一名普通的‘见习参军’。”

陈到的安排可谓用心良苦。

他没有将刘禅扔进最艰苦的前线部队,而是选择了相对平和、正在接受基础训练的新兵营。

这里既有军队的纪律和氛围,又避免了直接的生命危险。

于是,刘禅的军营生活开始了。

他住进了与普通什长同规格的营帐,睡的是硬板床,铺的是粗布褥。

伙食与士兵们完全相同:糙米、腌菜、偶尔见点油腥的汤羹。起初几天,刘禅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军营中此起彼伏的鼾声、汗臭味、严格的作息号角,都让他极不适应。

但他记住了父亲的期望和丞相的教诲,更看到了陈到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只能咬牙坚持。

白天,他跟着新兵们一起参加基础的队列训练,听着教官粗声粗气的呵斥,看着那些与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为了一个标准的持矛动作而反复练习直到浑身大汗。

他笨拙地尝试,常常引得旁人侧目,但他态度认真,从不叫苦。

他还被要求跟随军需官,参与营中物资的清点与分发。

当他亲手将一套套沉重的甲胄、一捆捆箭矢分发到士兵手中,听着他们因为得到保养良好的装备而发出的真诚感谢时,他第一次模糊地感觉到,所谓的“军国大事”,并不仅仅是地图上的推演和朝堂上的决策,更是由这无数琐碎、具体甚至枯燥的事务构成的。

晚间,他会在营火旁,听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老兵油子或新兵蛋子,用粗俗却鲜活的语言,讲述家乡的收成、服役的艰辛、对战争的恐惧或是渴望建功立业的梦想。

他听到了许多在成都深宫中永远听不到的真实声音。

几天下来,刘禅白皙的皮肤晒黑了些,手上甚至磨出了水泡,但他眼中原本那种养尊处优的茫然,渐渐被一种新的、带着疲惫却又有些充实的光芒所取代。

他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他平日享用的一餐一饭,身上的一丝一缕,都凝聚着无数人的辛劳汗水。

军营体验告一段落后,陈到又安排刘禅进入了他一手创办的“将略堂”。

在这里,刘禅的身份不再是“见习参军”,而是一名特殊的“旁听生”。

他与张飞、魏延、王平这些功勋卓着的名将坐在一起,聆听教习们讲解兵法、地形、后勤。

这对于刘禅而言,是另一个层面的冲击。

他听到张飞因为一个战术问题与魏延争得面红耳赤,几乎要撸袖子打起来;他看到王平凭借其丰富的实战经验,一针见血地指出沙盘推演中的不切实际之处;他更是亲眼目睹了诸葛亮亲自授课时,如何将深奥的兵法与实际战例(包括刚刚过去的街亭之败)相结合,剖析得淋漓尽致。

刘禅的资质,在这里显得更加“平庸”。

许多将领一点即通的关节,他往往需要反复思索,甚至私下请教教习或陈到,才能勉强理解。

他提不出什么精妙的见解,发言也常常不得要领。

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态度极其认真。

他工工整整地记下每一堂课的笔记,课后反复研读,对于不懂的问题,会不厌其烦地追问。

有一次,在讨论“后勤保障与民力休养”的课上,诸葛亮特意点名询问刘禅:“殿下,若以十万大军出祁山,每日人食米五升,马食刍三束,计一月之耗,需粮草几何?需动用民夫多少?对蜀中百姓生计影响若何?”

这是一个极其基础却关键的计算题。

刘禅顿时涨红了脸,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结果还是算错了数字,引得堂下一些年轻将领忍不住低笑。

诸葛亮没有责备,而是让蒋琬的副手,一位精于计算的户部郎中,当场一步步演算给刘禅看。

当那庞大的粮食数字、惊人的民夫动员数量,以及背后代表的沉重徭役和赋税压力,清晰地呈现在刘禅面前时,他沉默了。

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于这个尚未完全恢复元气的国家意味着什么。

所谓“兵凶战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告诫,而是化为了沉甸甸的数字和可能出现的民生凋敝。

最后,陈到给了刘禅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参与一次小规模的后勤调度实践。

汉中太守府需要向驻扎在陈仓道口的吴懿部运输一批冬衣和箭矢补给。

陈到让刘禅作为“协理”,跟随一名经验丰富的转运使,全程参与从库房清点、车辆调配、民夫雇佣、路线选择到沿途安全保障的整个流程。

这项工作繁琐而细致。

刘禅跟着转运使,在尘土飞扬的库房里核对数目,与精明的民夫头目讨价还价工钱,查看地图选择最稳妥又不误时的路线,甚至还要协调一支小小的护卫队。

过程中,他因为疏忽差点记错了某个营的冬衣数量,又被老练的民夫头目在工钱上小小地算计了一把。

虽然磕磕绊绊,但在转运使的指导和陈到派来的白毦兵军官协助下,这批物资最终还是安全、准时地送达了目的地。

当刘禅看到吴懿部下的军官签收物资时那满意的表情,听到他们称赞这次补给“及时、足量”时,他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这比他背诵一百篇经文,更让他感到充实和有意义。

数月的时间悄然流逝。当刘备的旨意传来,召刘禅返回成都时,这位年轻的太子身上,已然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他的皮肤粗糙了些,举止间少了几分娇气,多了些许沉稳。

他不再对军营、工坊、农田感到陌生和排斥。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对底层士卒的体恤,对粮食物资的珍惜,对战争成本的敬畏,以及对国家运转之复杂的初步认知。

他依然算不上聪慧机敏,依然会在复杂的军国大事面前感到困惑。

但他终于明白了“稼穑艰难”并非虚言,“兵凶战危”需要慎之又慎。

他知道了每一份送到他面前的奏疏,背后可能关联着无数家庭的生计;每一次调兵遣将的决定,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消耗。

送别之时,陈到对刘禅说道:“殿下,为君之道,臣不敢妄言。然经此历练,望殿下能常怀此心:念士卒之劳苦,察百姓之艰辛,知国力之有限。如此,纵遇万难,亦不敢轻启战端,纵有胜算,亦当虑及战后生息。此,或可保我季汉江山稳固。”

刘禅郑重地向陈到行了一礼:“孤……谨记大将军教诲。”

看着刘禅车队远去的背影,诸葛亮轻摇羽扇,对陈到叹道:“阿斗资质,虽难比其父,然能知民间疾苦,晓兵事之要,持仁厚之心,将来若能得良臣辅佐,守成或可无虞。叔至,此番历练,功在长远。”

陈到默然点头。

改变一个帝国的命运,不仅仅需要战场上的胜利,更需要合格的继承人。

刘禅的这场汉中历练,或许无法让他脱胎换骨,成为一代雄主,但至少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名为“责任”与“务实”的种子。

这对于未来注定不会平坦的季汉国运而言,或许,已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保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