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will set us free.”
当这行破译后的文字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时,整个技术鉴定室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不是震惊,不是狂喜,而是一种更深沉的、混合着顿悟与决绝的肃穆。这句来自黑暗深处的箴言,像一道强光,瞬间照见了送件人复杂的心境——或许是良知未泯的挣扎,或许是寻求自我救赎的渴望,又或许,仅仅是一种对彻底失控局面的绝望反击。
但无论如何,它消除了专案组对这份“礼物”的最后一丝疑虑。这不是陷阱,而是一把淬火的利剑,一把由内部叛逃者亲手锻造、并渴望借他们之手挥出的利剑。
韩博深吸一口气,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立刻将所有材料,包括破译过程和结果,形成完整的鉴定报告。这份U盘,以及里面所有的内容,从现在起,正式成为‘909’专案的核心证据!”
他转向李正峰,眼神交汇间,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那燃烧的火焰和前所未有的凝重。他们知道,案件的性质已经彻底改变。从清州地方的**窝案,已然升级为一场涉及省级乃至可能更高层级的、你死我活的政治较量。手中的证据,既是决胜的武器,也是催命的符咒。
“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稳妥的方式,将这一切向上汇报。”韩博的语气不容置疑,“目标,直接宋书记。”
李正峰重重地点了点头。他明白,绕过可能存在的各种中间环节和潜在阻力,直接呈报省委一把手,是当前情况下唯一安全且有效的选择。宋清风书记上任伊始便表现出的反腐决心,是他们最大的依仗。
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专案组驻地进入了最高强度的运转状态,却又对外保持着绝对的静默。
所有的证据——U盘内的文件、照片、录音,以及其来源说明、技术鉴定报告、破译过程记录;“肥佬黎”和谭玉芬的最新口供;以及专案组前期掌握的关于资金链条的所有书证、证言——被以惊人的效率重新梳理、整合、编排。
韩博和李正峰亲自执笔,字斟句酌地撰写最终的综合报告。这份报告不仅要客观、准确地反映案情,更要具备强大的逻辑说服力和政治冲击力。他们必须用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从胡三强暴力敛财,到刘明维权力庇护,再到“肥佬黎”、谭玉芬跨境洗钱,最终资金流入王思远境外账户并指向郑怀古及其背后更高层级关系的完整犯罪图谱。
报告的重点,牢牢锁定在郑怀古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提供庇护,并通过其亲属和特定关系人进行巨额利益输送的核心问题上。每一处指控,都对应着至少两份以上不同来源、能够相互印证的证据。
夜深人静,韩博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他和李正峰对着初步成型的报告草案,进行着最后的推敲。
“这里,关于郑怀古与京城那位金融大佬会面的照片和备忘录,”李正峰指着屏幕上一段文字,“虽然时间、地点吻合,关联性极强,但毕竟没有直接的录音或书面指令证明他们具体谈了些什么。在表述上,是否需要更谨慎一些?”
韩博沉吟片刻,摇了摇头:“不!正因为没有直接的指令,我们才更要突出其会面的异常性和背后的巨大利益关联。照片本身,加上刘明维录音中提到的‘王公子在瑞士又开了新户头’,以及‘肥佬黎’关于郑怀古指示转移资金至瑞士账户的供词,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证据合力。我们要做的,是把这种合力的逻辑清晰地呈现出来,让看报告的人自己得出那个不容置疑的结论!”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这是一场战斗,报告就是我们的檄文!檄文就要有檄文的力量和锋芒!畏首畏尾,只会贻误战机!”
李正峰深吸一口气,认可了韩博的判断。他知道,在这种层级的较量中,勇气与智慧同等重要。
与此同时,技术的、后勤的准备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所有的纸质报告和证据材料,使用专用的保密打印机和纸张输出,每一份都编号登记。电子数据被复制到多个特制的加密移动硬盘中,并设置了复杂的访问密码。运送方案被反复推演,选择了最为可靠的路线和交通工具——省纪委保密部门直属的、装有防弹和信号屏蔽功能的专车,由韩博亲自押运。
为了防止可能存在的“内鬼”在最后时刻狗急跳墙,整个准备过程控制在最小的知情范围内。除了韩博、李正峰和极少数核心且绝对可靠的技术、后勤人员外,连专案组内部的大部分成员,也只被告知在进行最后的证据整理,并不清楚具体的报送计划和内容。
赵晓颖在提供了U盘并配合完成初步说明后,也被委婉地告知暂时留在报社,由保卫人员严密保护,等待进一步消息。这是对她的一种保护,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关注。
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在专案组驻地内部无声地弥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