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创优”的宏大志向,最终需要落实到执行层面的“效能提升”上。效能,是衡量一个组织、一个地区治理能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它如同引擎的功率,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后劲。清州在经历了理念重塑、目标升维之后,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系统性的“效能提升”,所有的“争先”口号都可能沦为空中楼阁,“创优”目标也可能因执行不力而大打折扣。因此,一场以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经济运行效能和社会治理效能为核心的自我革命,在清州全面深化推进。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流程优化,更是一场涉及体制机制、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
这场“效能提升”的革命,其核心在于破除一切制约效率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释放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
路径一:政府行政效能的“流程再造”与“数字赋能”
政府的行政效能,是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效能提升”的主战场。
· “极限压缩”行政审批时限: 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行政审批“极限时长”改革。要求所有审批事项,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对标全国最优水平,进行大幅压缩。这倒逼各部门必须打破传统流程,进行跨部门、跨层级的“革命性流程再造”。例如,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通过“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并联审批”、“联合验收”等创新机制,将全流程时间从过去的数百天压缩到几十天甚至更短。建立“超时默认”和“缺席默认”机制,对符合条件、在承诺时限内未作出审批决定的视为同意,对需要联合审批但相关部门未按时参与的视为认可,用刚性约束倒逼效率提升。
· “数据跑路”替代“人员跑腿”的深度推进: 大力破除数据壁垒,推动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互认。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全面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的应用范围。市民办理大多数民生事项,企业办理高频涉企经营事项,基本可以实现“全程网办”、“掌上办”,像网购一样方便。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建设的“城市大脑”,整合接入了数十个部门的海量数据,为精准决策、高效管理和便捷服务提供了强大支撑。
· “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的全覆盖: 建设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的协同办公平台,实现公文流转、事项审批、任务督办、会议管理、信息共享的线上化、移动化和协同化。这极大地减少了文来文往、层层签批的时间消耗,提高了内部运转效率。领导干部即使在外出差,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及时处理紧急公务,确保工作不断档、不延误。
路径二:经济运行效能的“要素优化”与“成本降低”
经济运行效能,关乎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财富创造能力。
· “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深化: 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全面推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根据企业的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将企业分为A(优先发展)、B(鼓励提升)、C(规范转型)、D(调控帮扶)四类。实施差别化的用地、用能、排污、信贷等资源要素配置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倒逼低效企业转型或退出。这项改革,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持续优化着清州的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
· “物流降成本”专项行动: 清州作为区域交通枢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优化物流园区布局,推进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着力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同时,规范港口、机场、铁路等收费项目,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实体经济的物流成本负担。高效的物流体系,如同畅通的血脉,为清州经济的循环注入了活力。
· “融资畅通工程”的持续发力: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构建和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创新业务。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利用大数据技术为企业进行“精准画像”,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让金融活水更精准、更顺畅地流入实体经济,尤其是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
路径三:社会治理效能的“重心下移”与“智能响应”
社会治理效能,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民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 “基层减负”与“赋能增效”并举: 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表格抗疫”、“台账管理”、“检查泛滥”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硬性规定,大力精简会议、文件,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清理各种“一票否决”和责任状,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同时,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下沉到基层,赋予乡镇(街道)更多的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确保基层有权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