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颖那超越个案、着眼于系统和长远的视野,如同一台高精度雷达,在扫描清州这片刚刚经历风暴洗礼的天空时,并未因表面的晴朗而放松警惕。她清醒地意识到,魏长明、刘明坤等人虽然倒台,其构建的**网络虽然被摧毁,但那种滋生**的文化土壤、那些依附于旧权力格局生存的既得利益思维、以及潜伏在角落里的残余势力,绝非一次风暴就能彻底涤荡干净。正如大病初愈的身体,病灶虽除,但元气未复,仍需警惕“余毒未清”的风险。很快,一些细微却不容忽视的信号,开始印证她的判断。
信号首先出现在记者站新开通的“民生热线”和网络问政平台上。起初,平台收到了大量为反腐成果点赞和反映历史遗留问题的信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内容诡异、指向模糊的留言开始浮现。
· “清州真的干净了吗?某些人不过是换了个马甲而已。”
· “新来的领导?呵呵,怕是来摘桃子的吧,以前的烂账谁还敢提?”
· “奉劝某些人,见好就收,水还是很深的,小心湿了鞋。”
· 一条匿名的网络帖子更是含沙射影:“听说‘鼎嘉实业’又拿到新项目了?果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背后的关系硬着呢!”
这些留言,没有具体指控,缺乏事实依据,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试探性的舆论搅动。但赵晓颖却从中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那是一种不甘、怨恨和企图反扑的混合味道。她指示小林:“重点监控这类模糊指控和煽动性言论,尝试进行溯源分析,看看是单纯的网民情绪,还是有组织的舆论操控。”
小林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发现部分账号确实存在协同发帖、互相呼应的特征,IP地址虽然经过伪装,但活动规律显示可能来自清州本地。“不像是普通网民的自发行为,更像是有目的、小规模的水军试探。”小林汇报。
几乎与此同时,老陈那边也从他的“老关系”那里听到了一些风声。一位已经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在一次私下聊天中,忧心忡忡地对老陈说:“老陈啊,你们现在搞得风风火火,是好事。但也要小心啊。魏长明、刘明坤他们经营这么多年,树大根深,倒掉的只是明面上的。有些‘白手套’洗白了,有些关系网转地下了,还有些人,虽然没直接参与**,但思想上、感情上还跟旧势力撇不清关系。这叫‘人在心不在’,或者‘阳奉阴违’啊!”
老同志还透露了一个更具体的信息:“我听说,以前跟胡三强走得近、但当时因为证据不足溜掉的那个‘马老三’,最近又在城西一带活动了,虽然不敢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但好像纠集了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搞什么‘土石方’生意,手段估计也不干净。”
“马老三?”老陈立刻警觉起来。这是胡三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一个重要骨干,以心狠手辣着称,在之前的扫黑行动中因关键证人翻供而侥幸逃脱。他的再次冒头,绝对不是一个好信号。
小吴在基层走访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微妙的氛围。一些小微企业主在谈及现在的营商环境时,虽然普遍肯定比过去好了很多,但言语间仍有些闪烁其词。 “办事规矩是规矩了,但有时候……感觉还是有点‘卡’。”一位经营建材的老板欲言又止,“比如去办某个许可证,窗口人员态度很好,但就是告诉你材料‘可能’还缺一点,‘建议’你找某个中介‘咨询’一下,能快很多。你说这是正常流程,还是……” 另一位开餐馆的老板娘则抱怨:“卫生、消防检查倒是规范了,但总有些自称是‘行业协会’的人来拉赞助、搞评比,口气大得很,说不参加就怕以后‘不好办事’。我们小本经营,经不起折腾啊。”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网络上的阴风、老同志的提醒、黑恶残余的冒头、基层感受到的“软阻力”——汇聚到赵晓颖这里,逐渐勾勒出一幅“余毒未清”的图景。这“余毒”并非指仍然存在一个能与党和政府公开对抗的强大敌对势力,而是更像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毒素”,表现形式多样:
1. 思想上的“恋旧”与“观望”: 部分曾在旧格局中获益或适应了潜规则的干部,对新制度、新风气内心抵触,消极应付,期待“风头”过去。
2. 势力上的“潜伏”与“转型”: 一些**网络的边缘人物、未能彻底铲除的黑恶残余,试图改头换面,用更隐蔽的方式继续牟利,甚至试探着重建他们的影响力。
3. 手段上的“变异”与“软化”: 利益输送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合法”,从直接送钱变为提供“服务”、进行“合作”;干扰方式从暴力威胁变为利用规则拖延、制造舆论压力等“软刀子”。
4. 文化上的“惯性”与“阻力”: “办事找关系”、“破财免灾”等旧思维在部分群众和商家心中仍有市场,这种社会心理的惯性,反过来也为“余毒”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