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侯式人物”的精准画像,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座灯塔的轮廓,指明了最终的目标,却也昭示了前路的艰险。面对这样一个深谙权力规则、善于隐匿自身、且早已铺设退路的对手,常规的调查手段显得力有未逮。专案组意识到,必须采取非常规策略,寻找能够直击其核心的突破口。经过缜密研判和请示省委,一个大胆而关键的行动方案被确定下来——正面接触,敲山震虎。
目标,直指那位已退休多年、却在清州乃至天南省拥有巨大隐形影响力的“老爷子”,也就是胡三强、刘明维等人供述中提到的“言侯爷”——侯卫东。
侯卫东退休前曾担任天南省省委副书记、省长,门生故吏遍布全省,即便退下来,其居住的“卫东苑”(以其名字命名的省委老干部疗养院独立小院)依旧是许多人心中无形的权力象征。选择直接“拜访”他,无疑是一次极具风险和政治意味的行动。
承担这次任务的,是省纪委常务副书记郑国涛和专案组组长韩博。选择郑国涛,是因为其级别足够高,代表省委的意志,且办案经验丰富,能把握分寸;选择韩博,则是因为他全程主导“909”专案,对案情细节了如指掌,能在交锋中捕捉最细微的破绽。
出发前,在专案组驻地韩博的办公室内,两人进行了最后一次行动推演。
“郑书记,这次拜访,尺度很难拿捏。”韩博眉头微蹙,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态度过于强硬,可能打草惊蛇,促使他加快毁灭证据或外逃;态度过于软弱,又可能被他视为示弱,起不到震慑效果。”
郑国涛坐在沙发上,缓缓品着一杯浓茶,眼神深邃:“我们的目的,不是立刻抓人,也不是指望他当场认罪。而是要让他知道,我们已经盯上他了,他的那套把戏,组织上已经掌握了七七八八。这叫 ‘投石问路’ ,也是 ‘打草惊蛇’ 。我们要看看,这块‘老石头’下面,到底藏着多少蛇虫鼠蚁;惊了这条‘老蛇’之后,他会往哪个方向动。”
他放下茶杯,语气转为严肃:“关键在于,我们要在看似礼节性的拜访中,传递出足够分量的信息。哪些能点,哪些不能点,点到什么程度,都需要随机应变。正峰那边都安排好了吗?”
“安排好了。”韩博点头,“所有与侯卫东可能相关的通讯渠道、人员往来、资金账户,都已处于严密监控之下。只要他有所异动,我们第一时间就能发现。”
第二天上午,天气晴好,阳光洒在绿树掩映的“卫东苑”上,显得宁静而祥和。郑国涛和韩博乘坐一辆不起眼的黑色轿车,驶入了这片戒备森严的院落。
小院门口,一名穿着朴素但眼神警惕的工作人员验证了他们的身份后,才放行进入。院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布置得极为雅致,显示出主人不凡的品味和地位。
在客厅里,两人见到了侯卫东。他穿着一身中式盘扣的白色绸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正坐在一张红木太师椅上,悠闲地品着功夫茶。见到郑国涛和韩博进来,他并未起身,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脸上带着一种长辈看待晚辈的、略带疏离的温和笑容。
“国涛同志来了,还有这位是?”他的声音平和,带着一丝久居上位的雍容。
“侯老,打扰您清净了。”郑国涛上前一步,客气地欠了欠身,“这位是省公安厅的韩博同志,目前负责一些专项工作。”
“哦,韩博同志,坐吧。”侯卫东指了指旁边的椅子,示意保姆上茶,“是什么风把你们两位吹到我这个闲人这里来了?”
保姆奉上香茗后悄然退下。客厅里只剩下三人,气氛看似融洽,实则暗流涌动。
郑国涛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但语气依旧保持着尊重:“侯老,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有些情况,想向您了解一下,也希望听听您这位老领导的意见。目前省里正在集中查办清州的一系列案件,也就是‘909’专案,牵扯面比较广,涉及到一些领导干部,以及……一些退休的老同志过去工作上的事情。”
他刻意在“退休的老同志”和“过去工作上的事情”上加了微不可查的重音。
侯卫东端着茶杯的手几不可查地顿了一下,随即恢复自然,吹了吹茶沫,慢条斯理地说:“清州的事情,我也有所耳闻。刘明维那个孩子,以前看着还不错,没想到……唉,真是令人痛心啊。至于退休的老同志嘛,既然已经退休了,就应该安享晚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组织上自然会搞清楚。”
他轻描淡写,试图将话题引向对个别人的惋惜和对退休干部的普遍性关怀上。
韩博适时接口,语气平和却带着锋芒:“侯老说得是,组织一定会搞清楚。不过,有些过去的事情,影响深远,恐怕很难轻易过去。比如,清州一些重大项目的决策,特别是土地、财政资金的流向,似乎都绕不开一些特定的企业,比如长路集团。而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胡三强交代,很多事情的最终指向,都离不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的‘关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