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蚀骨锥心穿肠 > 第161章 新酒(一)

蚀骨锥心穿肠 第161章 新酒(一)

作者:南岭的小崔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11 11:42:51

我叫林溪,一名满腔热血却被现实泼了冷水的年轻扶贫干部。

我以为的扶贫是带去资金和技术,却没想到,在那片偏远的土地深处,一种即将失传的酿酒手艺,和一坛封存了半个世纪的深情,反而救赎了我千疮百孔的灵魂。

老罗说,重阳新酒,敬天、敬地、敬先人。

可当他颤抖着捧起第一碗酒,哽咽着说出那句“这第一碗,要敬我娘”时,我才明白,这哪里是酒,分明是一个时代无声的眼泪,和一个儿子跨越生世的愧疚。

酒香醇厚,入口辛辣,后味甘绵,像极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他们的人生。

而我,在这酒香里,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根,也窥见了一个被时光掩埋的秘密——关于老罗,关于他那苦了一辈子的娘,还有那个藏在破旧绿挎包里,让他惦念了一生、却永远送不出去的定情信物……

当新酒再次飘香,离乡的游子纷纷归来,他们寻找的,真的只是一口故乡的味道吗?

还是那迷失在繁华都市里,再也找不回的自己?

---

第一章 初遇泥泞

车轮陷进最后一个泥坑,彻底熄了火的那一刻,我积攒了二十几年的书生气和理想主义,也跟着一起沉了下去。

引擎无力的哼唧两声,像极了我的叹息。窗外是铺天盖地的绿,层层叠叠的山峦仿佛没有尽头,雨水顺着肮脏的车窗玻璃蜿蜒而下,模糊了外面那个湿漉漉的世界。手机屏幕左上角,“无服务”三个字刺眼又绝情。

这是我来到云雾村担任扶贫干部的第三天。来时的雄心壮志,被这连绵的秋雨和崎岖的山路泡得发胀、发软,几乎要腐烂在这片泥泞里。

我叫林溪,名牌大学经济学毕业,怀揣着“用知识改变贫困”的宏伟蓝图,主动请缨来到这个全省都挂名的深度贫困村。我以为我能带来项目,引来投资,教会他们最新的农业技术或者电商营销。可现实是,我连村委会那间漏雨的办公室门朝哪边开都快忘了,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这种与世隔绝的盘山公路上。

“林干部,下来推一把咯!”司机老赵是个黑瘦的本地汉子,操着浓重的口音,已经跳下车,卷起了裤腿。

我认命地打开车门,一股混合着泥土腥味和植物清冽气息的空气涌入肺腑,不算好闻,却异常提神。脚上的白色运动鞋瞬间被黄泥包裹,沉重得像戴了脚镣。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和老赵一起,肩顶着手推,雨水混着汗水糊了一脸。

泥浆飞溅,狼狈不堪。有那么一瞬间,我几乎要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城市里光鲜亮丽的生活不要,非要跑到这穷乡僻壤来“历练”,图什么?

就在我们几乎要放弃,准备步行回村喊人的时候,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扛着把锄头,从雨幕深处的田埂上不紧不慢地走了过来。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劳动布衣服,裤腿高高挽起,露出精壮黝黑的小腿,脚上一双磨得几乎没了底的解放鞋。雨水顺着他花白的短发流下,沿着脸上刀刻般的皱纹沟壑纵横。他看起来有六十多岁,或许更老,眼神却像这山里的深潭,平静,甚至有些淡漠。

“老罗!”老赵像看到了救星,连忙招呼,“快来搭把手,车子陷死了!”

被称作老罗的男人没说话,只是默默放下锄头,走到车尾。他甚至没有看我一眼,那双粗糙得像老树皮的手按在冰冷的车身上,低沉地喊了一声:“一、二、三!”

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们三人一起用力,伴随着引擎最后的嘶吼,车轮终于艰难地从泥坑里挣脱了出来。

“谢了,老罗!”老赵抹了把脸上的水,“这是新来的林干部,城里的大学生娃!”

老罗这才把目光转向我,那双深潭般的眼睛在我脸上停留了两秒,没有任何情绪,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他拾起锄头,扛在肩上,转身就要离开。

“罗……罗大叔!”我连忙开口,声音因为刚才的用力而有些喘息,“谢谢您!”

他脚步顿了顿,回头看了我一眼,依旧是那副平淡的语调:“下雨天,少往外跑。这路,吃车。”

说完,他不再停留,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田埂上,背影很快消失在迷蒙的雨雾和葱茏的草木之后。

老赵一边收拾着,一边跟我念叨:“老罗就这样,话少,性子闷。但人是好人,一手酿酒的好手艺,可惜啊……”

“可惜什么?”我下意识地问。

“可惜这年头,年轻人谁还喝他那土法酿的酒哦,都往外跑,买那瓶装酒去了。”老赵摇摇头,发动了车子,“他那酒坊,一年也开不了几回火咯。”

酿酒?我心里微微一动。在来这里之前,我做的扶贫方案里,不是没有考虑过发展特色手工业。只是没想到,这深山坳里,还真藏着一位手艺人。

但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眼下,如何熟悉村情,如何打开工作局面,才是重中之重。一个老农自酿的土酒,能有多大市场?估计也就像老赵说的,不过是即将被时代淘汰的旧物罢了。

我收回目光,重新坐回车里,看着窗外不断后退的、被雨水浸润得格外鲜亮的绿色,心里却沉甸甸的。扶贫,远比书本上和报告里写的,要复杂、艰难得多。

接下来的日子,我跟着村支书,挨家挨户地走访。看到的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看到的多是因病因残致贫的无奈。我试图宣讲我的产业规划,养殖合作社,特色农产品种植……村民们听着,点着头,眼神里却大多是茫然和疏离。他们更关心的是,今年的低保金什么时候发,家里的危房改造补贴能不能到位。

一种无力感深深攫住了我。我感觉自己像个蹩脚的演员,在一场与我无关的戏里,唱着无人喝彩的独角戏。

偶尔,我也会在村里看到老罗。他总是独来独往,不是在侍弄他那几分薄田,就是坐在自家那间低矮、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土坯酒坊门口,默默地抽着旱烟。他的眼神依旧是那样,平静无波,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变化,都与他无关。

我们几乎没有交流。有时我主动打招呼,他也只是点点头,并不多言。

直到那个傍晚,空气中弥漫起一种奇异的、温暖的香气。

第二章 酒香引路

那是一种复杂而诱人的味道。

初闻是粮食发酵后特有的、略带酸涩的醇厚,紧接着,一股浓郁的、带着甜意的蒸汽味道弥漫开来,仿佛把整个秋天的丰饶都浓缩在了这空气里。它不像城市里酒精的刺激,也不像香水那般刻意,它沉甸甸的,暖烘烘的,穿透了傍晚微凉的空气,穿透了我连日来的疲惫和挫败感,直直地钻进心里。

我正从一户贫困户家里出来,心情因为又一次沟通不畅而有些沉闷。这香气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我。

我循着味道走去,不知不觉,竟又走到了老罗家那间孤零零的土坯酒坊前。

坊门敞开着,里面透出昏黄温暖的光。蒸汽氤氲,让一切都显得有些不真实。老罗的身影在蒸汽中忙碌着,佝偻,却异常稳定。

他正在“接酒”。

一个巨大的、用木甑桶改造的蒸馏器架在灶上,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燃烧得正旺。滚烫的蒸汽通过导气管,凝结成清亮的液体,一滴,一滴,又一滴,汇成一股细流,落入下方一个粗陶的酒坛里。那“滴答”声,在静谧的傍晚,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律。

他没有看我,仿佛全身心都沉浸在这项劳作中。他的动作不疾不徐,带着一种经年累月形成的节奏感。时而俯身观察火候,时而侧耳倾听酒液滴落的声音,时而用一只长长的竹筒做的酒提,探入坛中,小心翼翼地舀起一点,凑到眼前仔细观瞧,再凑到鼻尖深深一嗅。

那神情,不像是在劳作,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我站在门口,不敢打扰,只是静静地看。那浓郁的、带着甜香和微醺意境的蒸汽包裹着我,奇异地抚平了我内心的焦躁。

过了许久,或许是他这一甑酒接得差不多了,他才直起腰,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目光终于落到了我身上。

“林干部。”他招呼了一声,声音在蒸汽里显得有些模糊。

“罗大叔,”我连忙应道,有些不好意思,“被您这酒香给引过来了。这味道……真好闻。”

他脸上似乎有了一丝极淡的笑意,像是投入深潭的石子,漾开一圈微不可见的涟漪。“是新酒。重阳水,酿的酒最好。”

他指了指灶膛:“火要稳,不能急,急了酒苦,慢了酒薄。”又指了指导气管:“看这‘酒汗’,清亮如露,才是好酒。”

他用的词很古老,“酒汗”,指的是酒蒸汽冷凝的过程。我听得似懂非懂,但能感受到他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讲究。

“我能……看看吗?”我试探着问。

他点了点头。

我走近几步,那酒香更加浓郁了。灶火的温度烘得人脸颊发烫。我看到那接酒的粗陶坛子,边缘已经积了一层厚厚的、黑亮的包浆,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

“罗大叔,您这手艺,学了多久了?”我找着话题。

“一辈子咯。”他蹲下身,往灶膛里添了根柴,火光照亮了他布满皱纹的脸,“跟我爹学的,我爹跟他爹学的。祖上传下来的,到我这,怕是……”他顿了顿,后面的话没再说,只是沉默地看着跳跃的火苗。

“现在外面,这种纯粮食酿造的酒,很受欢迎的。”我试图用我的认知去理解,“可以包装一下,做成品牌,说不定能卖出去。”

老罗摇了摇头,依旧看着火:“卖?卖给谁?年轻人都走了。这酒,是酿给自己喝的,敬天敬地敬祖宗的。不是做买卖的。”

他的话很朴实,却让我一时语塞。在我接受的教育里,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应该被商品化,产生经济效益。可在这里,在这间古老的酒坊里,酿酒,首先是一种传统,一种仪式,一种与天地祖宗沟通的方式。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之前的很多想法,是多么的傲慢和想当然。我带着所谓的“先进”理念,却从未真正试图去理解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坚守。

“点火、接酒、尝酒、装酒……每一步都有规矩。”老罗的声音再次响起,拉回了我的思绪,“乱了规矩,酒就没魂了。”

魂?

我细细品味着这个字。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讲究的是标准化、效率,何曾听过“魂”的说法?

“林干部,”老罗忽然看向我,昏黄的灯光下,他的眼神异常清亮,“你要是没事,明天重阳,来看我点火烧粮吧。第一步,最是讲究。”

我愣住了。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向我发出邀请。

几乎没有犹豫,我立刻点头:“好!我一定来!”

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直觉告诉我,这或许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我真正走近他们世界的契机。那神秘的酒香,那古老的仪式,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引了我。

第三章 神圣开端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来到了老罗的酒坊。

令我意外的是,酒坊里并非只有老罗一人。还有几位同样年纪颇长的老人,他们穿着虽然朴素,但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脸上带着一种近乎肃穆的神情。老罗也换上了一身干净的深蓝色布衣,头发似乎也仔细梳理过。

酒坊中央,那口巨大的木甑桶已经被清洗得泛着湿漉漉的光泽。旁边,是堆成小山般的、颗粒饱满的高粱和稻米,金灿灿的,散发着阳光和土地的味道。

“林干部来了。”老罗看到我,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其他几位老人也好奇地打量了我几眼,但并没有多问。

“罗大叔,需要我帮忙做点什么吗?”我挽起袖子。

老罗却摇了摇头,神色郑重:“今天你看着就行。点火烧粮,是大事,不能马虎。”

他走到灶前,那口大铁锅已经刷洗得锃亮。他没有用现代化的打火机,而是取出了古老的燧石和火镰。

“砰、砰、砰!”

燧石撞击火镰,迸发出点点火星。几次尝试后,一簇小小的火苗终于引燃了干燥的艾绒。老罗小心翼翼地将这簇火苗送入早已铺好松针和干柴的灶膛。

“轰——”

火焰升腾而起,带着松脂特有的清香,贪婪地舔舐着冰冷的锅底。

这一刻,坊内异常安静。几位老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紧跟随着那跳跃的火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感。

老罗站起身,面朝东方初升的太阳(酒坊门敞开着),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他嘴里低声念叨着什么,语调古老而奇异,我听不真切,但能猜到,那大概是祈求风调雨顺、酒醴丰成的祷词。

然后,他拿起一把巨大的木锹,开始将混合好的粮食铲入大铁锅中,进行“焖水”(也叫“润粮”)——用热水浸泡粮食,使其吸收适量水分,便于糊化。

他的动作沉稳有力,每一锹都恰到好处。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后背,但他毫不在意,整个人仿佛与那火焰、那粮食、那蒸腾的热气融为了一体。

“看到没?”旁边一位老人低声对我说道,语气里带着自豪,“老罗这手‘看水’的功夫,全村找不出第二个。水多一分,粮就黏了,酒不清爽;水少一分,粮就夹生,酒出不来。全凭一辈子的经验,眼睛一看,手一摸,就知道。”

我震撼地看着。这哪里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这分明是一门精深的技艺,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本能。

粮食在热力的作用下,开始散发出熟透的、带着甜味的香气。老罗不时用手探入锅中,感受着温度和湿度,调整着火候。

“以前啊,村里谁家酿酒,都是大事。”另一位老人感慨,“左邻右舍都来帮忙,孩子们围着灶台转,就等着接那第一口新酒尝尝鲜。热闹得很呐!”

“现在不行咯,”先前说话的老人叹了口气,“年轻人都进城讨生活,谁还耐烦学这个?也就我们这些老家伙,还守着这点老规矩。”

他们的对话,像一根根细小的针,轻轻扎在我的心上。我看着老罗专注而虔诚的侧脸,看着那在蒸汽中若隐若现的、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凉和紧迫。

这种传承了无数代人的技艺,这种蕴含着古老智慧和深厚情感的仪式,难道真的要随着他们的老去,而彻底消失吗?

粮食焖好后,需要摊凉,拌入酒曲。老罗做这一切的时候,依旧是一丝不苟。他将拌好酒曲的粮食装入一个个巨大的、编得非常精致的竹筐里,进行“糖化”。

“这叫‘入筐搭窝’。”他难得地主动向我解释,“接下来,就交给时间了。”

他盖上了厚厚的稻草垫子,为发酵创造适宜的温度。

做完这一切,天色已经大亮。阳光透过门洞照进来,空气中的尘埃在光柱中飞舞。老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带着一种完成重大使命后的疲惫与满足。

“好了,”他对我和几位老人说,“剩下就是等了。七八天,等它自己长出糖,发出酒意。”

几位老人陆续离开,说着夸赞老罗手艺依旧的话。酒坊里又只剩下我和老罗。

他看着那些覆盖着稻草的竹筐,眼神复杂。

“林干部,”他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你说,这手艺,还能传下去吗?”

我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给不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城市的吸引力太大了,大到足以让年轻人抛弃祖辈辈坚守的一切。效率和利益至上的时代,这种耗时耗力、收益微薄的“笨”办法,如何生存?

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道:“罗大叔,您为什么还要坚持每年都酿呢?既然……已经没什么人喝了。”

老罗沉默了很久,目光望向门外远方的群山。

“习惯了。”他轻轻地说,仿佛在自言自语,“我爹临走前说,罗家的酒,不能断。断了,根就没了。”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带着一种我从未听过的柔软和酸楚:

“而且……我娘,她苦了一辈子,没喝过一口好酒。我得酿着,说不定……她哪天就回来尝尝呢。”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

我猛地抬起头,看向他。老罗的脸上没有什么特别悲伤的表情,依旧是那副平静的样子,但那双深潭般的眼睛里,却翻涌着我看不懂的、极其深沉的情感。

他娘?回来尝尝?

这是什么意思?

第四章 时光之味

接下来的几天,我往老罗的酒坊跑得更勤了。

一方面是受那神秘酒香和古老技艺的吸引,另一方面,老罗那句关于他娘的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了根,发了芽,让我对这位沉默寡言的老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发酵的过程,看似平静,实则内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微生物在悄然工作,将淀粉转化为糖分,再转化为酒精。老罗每天都会掀开稻草垫子的一角,仔细观察,用他那双经验丰富的手去感知温度的变化,用鼻子去嗅闻那逐渐变得浓郁、复杂的酒醅香气。

“香气的层次很重要,”他偶尔会跟我讲解几句,“开始是甜香,后来是酒香,再后来,会有一种特殊的、我们叫‘陈香’的味道出来。差一点都不行。”

我似懂非懂地点头,努力记下他说的每一个字。我发现,当我不再抱着一种“指导者”的心态,而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学习者”时,我与这片土地、与这里的人之间的距离,反而拉近了许多。

村里的老人们看到我经常出入老罗的酒坊,对我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最初那种客气而疏远的“林干部”,偶尔在路上遇见,会主动跟我打招呼,甚至会邀我去家里坐坐,喝碗水。他们开始跟我讲村里的旧事,讲当年的热闹,讲山里的传说。

我从他们零星的讲述中,拼凑出一些关于老罗的过往。

老罗大名罗永根,今年其实还不到六十,只是常年的劳作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他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能干后生,也是跟他爹学酿酒学得最扎实的一个。他有过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是邻村的姑娘,好像姓卞。但后来因为家里太穷,那姑娘的父母不同意,硬是把姑娘嫁到了山外。老罗从此就再没提过亲,一个人守着老屋和酒坊,伺候着多病的老娘,直到老人去世。

“永根是个孝子啊,”一位八十多岁的阿婆抹着眼泪跟我说,“他娘走得早,苦了一辈子,没享过几天福。他娘最喜欢喝他酿的酒,说比蜜还甜。可那时候穷啊,一年也酿不了几回,就是酿了,也多半拿去换钱买药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了老罗说的那句话——“我娘,她苦了一辈子,没喝过一口好酒。”

原来,这背后,藏着如此深沉的愧疚和遗憾。

七八天后,酒醅发酵成熟,到了“上甑蒸馏”的日子。这又是一道极其关键的工序,决定着出酒的数量和质量。

巨大的木甑桶被架起,灶膛里重新燃起熊熊烈火。发酵好的酒醅被均匀地撒入甑桶内,要求“松、轻、准、薄、匀、平”,不能压实,以保证蒸汽均匀穿透。

老罗手持木锹,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蒸汽再次升腾,这一次,带着更加浓郁、更加醉人的酒香。

我负责在灶下添柴,严格按照老罗的指示控制着火候。“小火慢馏,大火追尾”,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火力。

当第一滴清亮如露的酒液,顺着导管“滴答”落入粗陶坛中时,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神情。那声音,清脆,悦耳,仿佛生命的初啼。

老罗用酒提接了小半杯,先是仔细观察酒花的大小、持续的时间,然后又凑到鼻尖深深吸气,最后,他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

他闭上眼睛,眉头微蹙,整个口腔仿佛都在感受、在分析。过了好几秒,他才缓缓睁开眼,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甚至是带着一丝欣慰的笑容。

“成了。”他只说了两个字。

但这两个字里包含的千钧重量,我却仿佛能感受到。

他递过酒提:“林干部,你也尝尝。”

我有些受宠若惊,连忙双手接过。学着他的样子,先观其色,清澈透明,微微泛着淡淡的琥珀光;再闻其香,那股香气极其复杂,粮食的醇厚,发酵产生的酯香,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类似花果的清新气息,层次分明,沁人心脾;最后,我小心地抿了一小口。

一股辛辣感瞬间在口腔中炸开,刺激着味蕾。我下意识地蹙眉,但紧接着,那辛辣迅速化开,转为一种难以言喻的甘甜和绵柔,顺着喉咙滑下,一股暖流迅速蔓延至四肢百骸。口腔里留下的,是悠长而舒适的余香。

这口感太奇特了!绝非工业流水线上的白酒可以比拟。它是有生命的,有层次的,有故事的。

“怎么样?”老罗看着我。

我咂咂嘴,回味着那复杂的感觉,由衷地赞叹:“好酒!真的!入口有点冲,但后面特别香,特别甜,感觉很……很厚实。”

我贫乏的词汇无法准确描述这种感受。

老罗笑了笑:“这酒啊,像人。有脾气,有筋骨,也有柔情。”

比喻得真贴切!我心想。

我们接满了第一坛酒,老罗称之为“头酒”,酒精度最高,风味最浓郁。接着是“中段酒”,口感最为醇和协调。最后是“尾酒”,味道较淡,略带杂味,一般会回锅再次蒸馏。

整个过程持续了大半天。当所有的酒都接完,装进一个个洗净晾干的陶土坛子里,用洗净开水烫过的猪尿脬(膀胱)膜和干荷叶紧紧密封好后,老罗看着那一排排酒坛,眼神满足,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

“这些酒,大部分要存起来,交给时间。”他拍了拍粗粝的坛壁,“存个三年五载,甚至十年八年,味道又会不一样。时间,是最好的调酒师。”

他留下了最小的一坛,大概五六斤的样子,说是“新酒”,要近期喝掉的。

他抱着那坛新酒,走到酒坊角落一个简陋的神龛前。神龛上没有神像,只摆着一个牌位,上面写着“先妣罗门林氏老孺人之灵位”。牌位前,放着三个干净的酒碗。

老罗郑重地拍开新酒坛的泥封,揭开封口的荷叶。一股更加奔放、更加鲜活的酒香瞬间爆发出来,充盈着整个酒坊。

他小心翼翼地端起酒坛,将清亮的酒液,缓缓倒入三个酒碗中。

他的手,有些微微的颤抖。

他端起第一碗酒,双手高高举过头顶,面向母亲的牌位,腰深深地弯了下去。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极其凝重的气氛。我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良久,他才直起身。我以为他要将酒洒在地上祭奠,然而,他并没有。

他端着那碗酒,转过身,看向我。他的眼眶,在昏黄的灯光下,明显泛着红,里面似乎有泪光在闪动。

他的嘴唇翕动着,声音哽咽,带着一种穿越了数十年光阴的沉重与悲伤,一字一句地说道:

“这第一碗,要敬我娘。”

“她苦了一辈子,没喝过一口……好酒。”

话音落下,两行浑浊的泪水,终于从他深刻如沟壑的皱纹里,肆无忌惮地滚落下来,滴入他手中那碗清澈的、承载了太多情感的新酒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