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军防线在德军猛攻下如同薄冰遇火,瞬间崩解。
最先撕开突破口的是从西北方向杀来的第二军团。
这支隶属于德意芷帝国的王牌野战军,长期由卡尔亲王统帅,素来是德军中最精锐的力量。
此前这支部队被部署在西北,原是为了牵制日不落军队。
待敌军退走后,协约国防线在此处留下巨大缺口。
第二军团顺势推进,如入无人之境,未遇实质抵抗。
从开战算起,仅仅五天,风车国全境已落入德军掌控。
风车国陷落后,低地门户洞开。
德军由此获得绕行路线,避开法军主力防线,直扑沿海平原,从侧翼切入高卢心脏地带。
经验老道的卡尔亲王岂会放过如此良机?早在第一次普法战争时,普鲁士便已酝酿类似施里芬计划的战略构想。
如今,不过是将蓝图变为现实。
击溃风车国后,德军迅速南下,兵分两路,全力进逼高卢邻邦比利师。
比利师的主力大多集结于东部边境要塞,面对德意芷方向严阵以待,而北部与风车国接壤之处几乎毫无防备。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们措手不及。
尽管境内驻有大量法军,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军穿越其领土,实施背后包抄,最终将大批部队围困于列日要塞一带。
被困在列日地区的法军多达一个军团,人数高达二十五万。
如此庞大的兵力被困于此地,既无法突围,又难以固守原有阵地,最终的命运似乎只剩覆灭一途。
然而兵贵迅速,卡尔亲王并未优先清理困守列日要塞的法军残部,而是留下部分部队协同正面德军牵制敌军动向,自己则率主力马不停蹄地南下,直扑比利时与高卢交界的地带,推进速度惊人。
此时高卢方面已察觉局势危急,意识到防线随时可能被彻底撕裂。
于是果断放弃原有战线,下令前线部队全面后撤,计划退至马恩河流域重新构筑防御体系。
倘若这一撤退能够顺利完成,凭借马恩河天然屏障的优势,他们的防线长度将大幅压缩,兵力上的劣势也不再那么突出。
只要能在新防线上挡住德军一两次猛攻,并给予对方沉重打击,或许尚有一线转机。
甚至有可能借此与第二帝国展开谈判,效仿日不落国的方式,体面地中止这场战争。
高卢人的盘算是合理的,可惜战场从不按设想运转。
当卡尔亲王发现法军开始收缩阵型、全线后撤时,立即抽调一支精锐骑兵部队,亲自领军出击,不惜一切代价疾速穿插,绕过敌军正面,直插其背后腹地,犹如一枚铁钉狠狠楔入敌后,彻底打乱了高卢军队的整体部署。
正在仓促后撤的法军尚未找到合适地形建立新防线,便在铁塔城以北的开阔平原上遭遇德军骑兵的猛烈冲击。
这是自拿破仑时代终结以来,欧洲大陆上最为浩大的一次骑兵会战。
素有骑兵传统的法德两军在此倾尽全力——面对决定国运的决战,双方毫无保留,将所有可用的骑兵团尽数投入战场。
一场汇聚超过十万骑兵的惊世对决,即将在这片原野上拉开帷幕!
刹那之间,全球的目光聚焦于此!
在高卢北部铁塔城盆地的一处低矮山岗上,
天朝军事观察团静静伫立,远眺战场上奔腾交错的骑兵洪流。
“简直难以置信,在这个火器主导的时代,竟还能目睹如此恢弘的骑兵厮杀!”
汉军的观察员们对此战表现出极大兴趣,甚至难掩激动之情——原因很简单:他们自己从未拥有过如此规模的骑兵力量。
汉军起于南方粤省,而粤地无草原,缺乏养马条件,战马一向稀缺。
不止粤省,整个南方地区都难觅良驹。
邻近的滇省虽产滇马,但体型矮小,耐力有限,难以胜任冲锋陷阵之用。
真正适宜育马的区域集中在北方——漠北草原与河套一带,才是传统优良牧场。
可这些地方是汉军后期才逐步掌控的疆域。
加之步入火器时代后,骑兵的战略价值日渐式微,因此汉军并未将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结果便是,汉军编制中骑兵数量始终稀少,多数仅用于传令、侦察等辅助任务,少数作战单位也规模有限,全军加起来不足万人。
反观欧洲各国,自中世纪以来便崇尚骑兵文化,贵族骑士传统根深蒂固。
加之地形多为平原旷野,极利于骑兵机动驰骋,故而数百年来,骑兵始终是战场上的核心力量之一。
然而如今,随着各国纷纷重视机枪这类新式武器的发展,骑兵的辉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毕竟在火枪时代,射速缓慢,装填耗时,骑兵尚能承受一定伤亡,借高速冲刺冲垮步兵方阵,继而展开压倒性绞杀。
可一旦进入机枪时代,那连绵不绝的火力网如同死神之镰,在战场上织成一片密不透风的弹幕,任你铁甲骏马,也休想安然跨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