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321章 战局陷入僵持!

战争早已不再只是争夺战场胜利,而是演变为一场耐力的较量——看谁更能熬得住。

历史上的第二帝国撑了四年,最终因国力枯竭而败降。

而如今这个时空的帝国实力更弱,绝无可能坚持那么久。

正因如此,他们才急于发动进攻,试图速战速决,避免被活活拖垮。

“嗯,贵国的情况我们大致明白了。

不过,不知此次计划动用多少兵力?主攻方向定在哪里?又由哪一方主导行动?”

孙德胜本就不愿在柏霖虚度光阴,自然愿意前往前线协助谋划。

但这仗不仅关系到德意芷帝国的存亡,也牵连着汉军的声名,容不得半点轻率。

倘若这批军事顾问无法协助德军赢得这场战役,汉军的声望必将遭受严重打击。

因此,孙德胜态度极为严谨,务求将每一个环节都梳理清楚。

唯有洞悉敌我,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听完德军将领的战情通报后,孙德胜一行才明白,德皇的构想是以卡尔亲王统领的第二军团为核心,在比荷卢方向发起一场大规模攻势。

目标是突破协约**正面防线,直逼高卢心脏地带——铁塔城,以此施压迫使高卢屈服!

过往的普法之战早已揭示:高卢外表张扬,实则外强中干,远不足以与真正的欧洲强国并列。

更何况其军队多为临时编组,士兵缺乏实战经验,军官指挥能力也参差不齐。

整体来看,这支法军就像一块极易捏碎的软泥,至少比起英军来,显然更容易击溃。

而高卢身为协约阵营两大支柱之一,又地处战略要冲,一旦退出战场,协约国便失去深入进攻第二帝国的重要跳板。

届时,英军只能龟缩于比荷卢这一狭长地带,战线被迫大幅收缩,德军便可集中兵力逐一围歼。

没了高卢这片广阔的腹地支撑,仅靠低地三国的有限空间,英军将陷入绝境。

只要德军在正面打开缺口,极有可能将敌军尽数围困、彻底消灭!

这套战略在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被验证成功。

当年古德里安率领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密林,突然杀出,高卢防线顷刻瓦解,盟军溃不成军,退守至比荷卢交界处,几乎全军覆没。

若非日不落国反应神速,见势不对立即撤退,并倾全国之力调集千百船只接应,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敦刻尔克大撤离,那支四十余万人的远征军恐怕早已沦为俘虏。

如今若能在这一时空复刻当年之势,无异于重演闪电战的经典翻盘!

只不过眼下德军尚无机械化装甲力量,想要实现快速穿插难度极高。

加之堑壕体系已高度成熟,防御力空前强大,此役所面临的挑战,甚至超过历史上德军对阵马奇诺防线之时。

正因如此,当听完整个作战设想后,汉军顾问团也感受到沉重压力。

德军设定的目标未免过于激进,孙德胜与团队反复推演后一致认为,该计划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

况且当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军正是从阿登一带突入,高卢人对此必有戒备;如今德军却打算自符腾堡山区启程,地形复杂,行进艰难,即便突破边境,距离铁塔城仍遥不可及。

难以迅速兵临城下,自然也无法达成震慑逼降的效果。

退一步讲,哪怕前线得手,最多也只是向前推进数十乃至百余公里,要想拿下高卢中枢,几乎不可能实现。

不过,汉军的任务本就不是替他们制定决胜之策,而是提供应对堑壕僵局的有效手段。

至于德军高层执意推行的战术是否可行,已不在他们的职责范畴之内。

“卡尔亲王,针对当前僵持局面,我们设计了一套新打法,名为‘渗透战术’,不知您是否有兴趣一听?”

卡尔亲王闻言精神一振,看来这位东方来客果然胸有成竹!

“渗透战术?这又是何种战法?”他迫不及待追问。

孙德胜随即简明扼要地讲解了一遍,对方听罢顿时茅塞顿开……

原来破解堑壕困境竟可以如此巧妙?

自己这边总参谋部绞尽脑汁不得其解,怎料在汉军口中,竟如拨云见日般清晰明了。

不愧是源自天朝的军事智慧,不愧是最早将堑壕运用于大规模战争的国度。

此番延请他们前来,实乃明智之举!

卡尔亲王对天朝的向往愈发强烈,他暗自立下心愿:待到战火平息之后,定要亲自前往东方那片古老的土地走一遭,亲眼看看那个国度的模样,亲身体会他们的军队是如何操练与作战的!

德军在从汉军军事顾问团处了解到一种名为“渗透”的新型战术后,立即决定挑选一处协约国防线发动小规模攻击,以验证这一战法的实际效果。

他们选定的目标是位于德法边境的萨尔布吕肯。

此地坐落在孚日山脉以北,背靠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莱茵腹地,面朝高卢人的梅斯区域。

对交战双方而言,谁能控制这片土地,谁就能掌握战略主动,进而威胁敌方核心地带。

正因如此,这里成了眼下两军争夺最为激烈的焦点之一。

德军选择在此地试手,一方面是为了检验新战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借此打开突破口,为日后全面反击铺平道路。

如同阿尔萨斯和洛林一般,在协约国初期攻势下,萨尔布吕肯也曾迅速易主。

最初驻守此地的是英军与西班亚部队,但近期协约国进行了轮换,如今防务完全由法军接手。

这无疑给了德军一个难得的机会!

法军丝毫未察觉到,自己已悄然成为德军眼中的目标。

毕竟自从上次由卡尔亲王指挥的大规模进攻结束后,边境线上已维持了许久的平静。

尽管阵地上仍不时传来零星枪响与炮声,但双方都无意挑起大战。

毕竟此前任何一方主动出击,几乎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教训深刻。

巨大的伤亡让各级指挥官变得谨慎起来,谁也不敢轻易下令冲锋。

一旦进攻失利、损失过重,恐怕连现有的防线都无法守住。

于是战局陷入僵持。

既然谁都找不到破局之策,那就继续耗着吧。

反正打仗的事轮不到前线士兵做主,头疼的只会是远在后方议会厅和皇宫里的权贵们。

而若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真要重启战火,反倒是这些身处前线的人得开始担忧如何活命了。

毕竟,对面的机枪巢和铁丝网阵可不是摆设。

凡是经历过上一轮强攻的人,脑海中至今仍残留着那血腥一幕——尸横遍野、弹雨如织,令人终生难忘。

若能选择,他们宁愿一辈子再也不踏足敌军的堑壕前沿一步。

不只是普通士兵如此想,后方的法军将领心中也有同样的顾虑。

不过由于职位更高,掌握的情报更为全面,他们得知了一些基层官兵所不了解的情况。

据铁塔城传来的消息显示,德军近期并未向此段前线调动新增兵力,后方运往前线的物资量也保持常态,并无大规模补给调动的迹象。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即便在冷兵器年代,后勤便已至关重要;而如今进入工业时代,补给线的重要性更是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胶着,双方都将国内大量民用工厂转为军工生产,日夜不停地制造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此时此刻,西线战场上集结的兵力与军备数量已达历史之最!

战争初起时,双方火炮数量有限,平均每公里防线仅配置十至十五门,全战线加起来约两千五百至三千五百门左右。

然而时至今日,火炮总数与部署密度均已大幅攀升。

仅协约国一方,在长达六百公里的战线上就已部署超过三千五百门火炮;而德军方面也不遑多让,火炮数量同样突破三千门大关。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双方炮兵力量翻了一番还不止。

火炮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便是弹药消耗的急剧上升,战争开销也因此水涨船高,沉重压在两国财政之上。

毕竟,那个年代的炮弹可是稀罕物,动辄成百上千发地砸出去,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笔惊人开销。

一场战役下来,一门炮打出几十甚至上百发并不稀奇。

可要是几千门炮一起这么打,再富裕的国家也扛不住啊!

幸运的是,这场战争爆发在欧洲,而且是经济最发达的西欧地区。

这些国家早早完成了工业变革,制造业底子厚实,武器装备基本都能自给自足,不至于落到打仗全靠进口、打完就束手无策的地步。

德军迟迟没有大规模向前线运送补给和物资,这在法军将领看来,显然是无意发动全面进攻的信号。

既然如此,他们自然可以安心睡大觉了。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风平浪静的时候,德军的攻势却毫无征兆地打响了。

起初,守在阵地上的法国士兵并没太当回事——敌方出动的人数实在太少,阵型又零散,三五成群地推进,根本不像要发起总攻的样子。

确实,德军投入的兵力不多,且分成了一个个小战斗组,各自为战,不再像过去那样集结大队人马冲锋陷阵。

但当德军后方阵地的大炮齐声轰鸣,数百门火炮同时咆哮时,对面战壕里的高卢人才猛然惊觉: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轰!轰!轰!

炮弹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在法军阵地上炸起一片片尘土与硝烟。

士兵们被死死压在战壕里,动弹不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