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前藩之所以能做到这点,除了本身规模小之外,更关键的是他们靠贸易立国,而不是像其他大名那样完全依赖农耕。
其实在南边的萨摩藩也差不多,他们有强大的海军,积极对外通商,因此收入远高于自身实际农业产出。
这也是萨摩能在外面不断扩张、四处征战的原因。
要是连本国百姓和军队的粮食都不够吃,又哪来的力气去打别人?能向外扩张,那肯定是因为家里有余粮。
听到松前藩竟存着三万石的粮食,聂士成有些意外,不由得对松前德广多了几分认可。
这人看来比想象中有能耐!
“你们领地里有多少亩耕地?”
聂士成本着深入了解的想法,边朝富山城的天守阁走去,边开口问道。
“目前大约有两万四千亩耕地,不过因为这里气候寒冷,一年只能种一季,所以产量并不高。”
两万多亩耕地确实不多。
幕府给松前藩的封地本就狭小,实际上在北海岛北部靠近后世室兰一带,还有一片面积不小的石狩平原。
那片区域足足有四千平方公里,要是开发出来,至少可以新增六百多万亩耕地。
即使这里气候偏寒,产量有限,每年收个三百万石粮食也不是问题。
北海岛之所以没发展起来,主要是幕府限制了各地大名在这里扩张。
为了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幕府总是以“征夷大将军”自居,而虾夷地区(也就是北海岛)正是他们名义上要征讨的对象。
如果让其他大名在北海岛大肆扩张,把虾夷人赶尽杀绝、圈占土地,那幕府的“征夷”名号就站不住脚了。
一旦失去了这个头衔,他们的统治就缺乏正当性。
因此历代幕府都严格限制其他势力进入北海岛,宁愿让大片土地荒废,也不愿放任其他大名染指。
在幕府和其他倭人眼中,这里不过是一片寒冷荒凉的苦寒之地。
但实际上,北海岛的潜力巨大。
这里不仅煤炭和渔业资源丰富,而且平原面积广阔,农业发展潜力极强。
后世的北海岛,成了倭国重要的粮仓之一,全国六成的小麦和两成的水稻都产自这里。
人口也从现在的几万人,增长到了五百七十万,翻了一百多倍!
而这人口剧增的关键原因,就是幕府倒台后,倭国正府加快了对北海岛的开发,并允许国内民众自由迁徙到北海岛定居,才使得人口在短短百余年间迅速膨胀。
天朝并不像幕府那样受名义束缚,自然不会限制北海岛的发展。
当初林文坚持要把此地从幕府手中夺过来,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在倭国北部建立一个战略据点,这样不仅能从多个方向封锁其海上通道,还能为将来远征北美提供前哨站。
第二,抢先占领北海岛,将彻底切断倭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资源供应。
倭国所需的大部分煤炭都蕴藏在这座岛上,一旦失去这一资源,其工业发展将失去根基,难以推进。
第三,北海岛的农业与渔业潜力巨大,是倭国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
若由我们掌控此地,将极大压缩倭国的人口增长空间。
缺少了这片丰饶之地,倭国的人口将难以突破历史峰值。
同时,失去煤炭资源也意味着其工业难以起步,最终只能维持一个落后农业国的状态。
一个没有工业支撑的倭国,对天朝毫无威胁可言。
没有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其社会效率将长期停滞,人口规模也很难突破三千万,这个体量对天朝而言恰到好处。
如此规模既不足以对天朝形成威胁,又可为天朝提供大量可用的廉价劳动力。
未来若天朝发动对外战事,也可以从倭国征召佣兵,让他们承担战场上的脏活、苦活与高风险任务。
这样既能减少我军的伤亡,又能将战争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可谓一举两得。
天朝对倭国的控制策略是先纵容其内部纷争,让各方势力相互厮杀数年,直至筋疲力尽、元气大伤。
与此同时,天朝将加快自身工业化进程,积蓄国力。
同时加大对倭国银矿的开采力度,掠取其财富资源。
还将加快对北海岛的开发步伐,彻底封死倭国的上升空间。
等到时机成熟,天朝再出面调停其内乱,维持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便于我们长期掌控局势,最终将其纳入治下,成为附庸。
从鹰酱后来的经验来看,只要倭国不具备反制能力,他们便是世上最听话的附庸,绝对服从于强者。
松前德广的能力被聂士成所看中,遂被委派一项任务:前往北方,说服当地阿奴伊人归附汉军。
北海岛又名虾夷地,当地原住民阿奴伊人也被倭人称为虾夷人。
他们是以渔猎为生的部族,人数不多,靠捕鱼与狩猎维持生活。
虽然倭国幕府号称征夷大将军,名义上要统兵讨伐北方的虾夷人。
但其实虾夷人数量稀少,根本构不成实质威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