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279章 击溃敌军,迫使退出战争!

而现在,天朝这边也稍作让步,没有坚持要求日不落掌控的枫叶国核心地带,转而只要了西边那片地广人稀、遍布森林与冰原的区域。

这让日不落方面也能够勉强接受,毕竟他们在北美的主要利益并未受到严重影响,对大西洋的控制力也没有明显削弱。

同时,一些头脑清醒的人士已经察觉到,天朝大举进入北美,势必要与北鹰酱发生摩擦。

让北鹰酱吸引天朝的注意力,正好可以为日不落争取时间,专心应对欧洲局势。

这个思路似乎也并不糟糕!

至于盟友鹰酱的安危,日不落人压根儿没放在心上。

于是,日不落接受了天朝的提议,同意将枫叶国西部、澳洲以及新加坡等地移交天朝。

作为交换,天朝不得派遣军队参与欧洲战争,尤其不得出兵攻击日不落。

日不落原本还想要求天朝停止向汉斯出售武器装备,好让自己能更快地收拾掉汉斯,但这种条件自然被天朝毫不犹豫地拒绝。

武器出售属于天朝的自主权,他们愿意卖给谁就卖给谁,日不落无权干涉。

正如日不落希望北鹰酱能牵制天朝、分散其精力一样,天朝也希望汉斯能在欧洲拖住日不落,使其无暇顾及其他地区,从而方便自己在别处开疆拓土。

因此,他们绝不会停止对汉斯的援助!

不过,他们也不会答应汉斯的请求,不会出兵参与西线战场与德军并肩作战对抗协约国。

至于理由,其实也十分简单:天朝尚未彻底击败毛熊,未来还可以在北美挑起与鹰酱的冲突。

鹰酱同样是协约国的一员,所以天朝若与其开战,也算是在履行盟约,汉斯方面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毕竟,直接派兵前往欧洲参战,对于天朝而言,收益微乎其微。

无论是胜是败,对他们都没有明显的好处。

而如果能在北美开疆拓土,则收获颇丰!

在与天朝达成协议后,日不落解除了后方的威胁,随即调集全部兵力奔赴西欧前线,准备与汉斯决一死战!

而此时的高卢也已经整军备战,集结了大量部队,意图一洗前耻,在汉斯身上夺回当年普法战争中失去的尊严!

受此局势影响,感受到巨大压力的汉斯决定结束东线战事,集中兵力迎战西线强敌!

然而,若要结束东线战争,就必须先与毛熊签订和平协议。

而且这件事不能由他们主动提出,否则毛熊会认为他们急于停战,势必趁机提出苛刻条件,令德方难以接受!

汉斯希望的结果是毛熊承认菠兰的被吞并,并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割让给他们。

至于毛熊在东欧的其他地区,虽然汉斯有能力进一步占领,但他们并不打算这么做。

因为眼下正面临日不落与高卢等国的军事威胁,没有时间继续在东方消耗力量。

这场战争也让他们看清了毛熊的真实面貌——这个国家看似庞大,如同一只盘踞欧洲的北极熊,气势汹汹。

但实际国力并不强,军力也不过如此,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

要打败它,对德军来说并非难事。

更何况,毛熊此刻正深陷国内农奴起义、哥萨克动荡以及东部天朝施加的巨大压力之中,短时间内根本无力发展与恢复。

因此,汉斯并不担心战败的毛熊将来会重整旗鼓、报仇雪恨。

对汉斯而言,既然毛熊如此虚弱,内忧外患不断,那就无需急于吞并它。

完全可以等解决西线威胁之后,再回头收拾。

毕竟毛熊的土地不会自己飞走,只要德意志帝**队依旧强大,迟早会将其纳入囊中。

为了促使毛熊主动求和,德军集结了五十万大军,摆出一副直扑毛熊首都莫斯科、配合东边天朝军事压力的架势。

德军摆出一副要将毛熊彻底击溃的态势。

毛熊果然中计,刚刚即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年纪尚轻,执政经验不足。

加之其父在政变中遇刺身亡的经历,使他对国内旧贵族的势力心存忌惮。

在这种背景下,沙皇首要考虑的是稳固皇位、肃清内部隐患。

因此,面对德军的强势推进,他选择派出外交大臣前往德军大营议和,希望能与德意志帝国达成和平协议,促使德军撤兵。

这一请求正中威廉一世下怀,他欣然接受了新沙皇的和解提议。

于是,双方于1868年5月底在圣彼得堡冬宫签署和约,史称《冬宫条约》或《德俄条约》。

条约内容如下:

一、毛熊承认德意志对波兰的实际控制权,并将波罗的海沿岸的三个国家割让给德意志帝国;

二、毛熊退出战争,并承诺五年内不得主动对德开战;

三、双方边境驻军不得超过五万人,任何超过百人的军事调动均需提前通报;

四、毛熊须解散波兰军团,并向德意志支付一亿马克战争赔款。

这份条约对毛熊来说无疑是极为屈辱的。

割让的领土多达六十万平方公里,且多为富庶之地。

此外,一亿马克的赔款对当时财政捉襟见肘的毛熊而言,几乎是一个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

德意志方面虽允许分期付款,但年息高达百分之十,堪比地下高利贷。

拖延越久,负担越重。

而一旦毛熊违约拒付,德军便可名正言顺地再度出兵。

在逼迫毛熊签署条约后,德军主力迅速撤离东线,仅留下约十五万人驻守占领区,其余精锐部队则调回国内休整补充,准备投入西线战场,以应对协约国即将发起的进攻。

尽管德军在东线取得重大胜利,但自身损失也不小。

自去年十一月开战以来,至今年五月华莎战役结束为止,德军阵亡人数超过十二万,受伤人数逾二十万,总战斗减员高达三十余万。

部分轻伤士兵可在几个月内恢复作战能力,但重伤者将终身残废,只能依靠正府抚恤金生活,成为未来帝国财政的一大负担。

然而,眼下德意志尚无暇顾及未来负担,只能先解决燃眉之急。

考虑到东线伤亡和西线敌军日益壮大的规模,德意志不得不在国内加紧征兵,以填补战损缺口,并组建新部队,避免在兵力上处于劣势。

他们即将面对的,已不再是如毛熊般虚弱的对手,而是如日不落帝国与法兰西这样的传统强权。

敌军的进攻将涵盖整个西线:从与比荷卢三国接壤的西北部,到与法兰西交界的东部边境,再到意大利方向的西南战线,防御范围极为广阔。

要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部署兵力,必须组建庞大的军队。

但仅靠防守远远不够,若一味被动应战,战火极易燃至本土。

因此,德意志计划一旦开战便采取主动出击策略,将战场推至敌国境内,以此最大程度减少对本国的破坏。

而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进攻军团作为支撑。

因此,汉斯方面决定筹建第四与第五军团,计划利用这两个新军团接替前线防御任务,使第一与第二军团得以从漫长的防线中抽调出来,转而对敌军展开主动攻势。

比荷卢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适合大规模兵团展开作战。

同时,这片区域也极难防守,因此汉斯将此地选为首轮进攻的目标。

尽管比荷卢三国未正式加入协约国阵营,但天下皆知风车国是日不落帝国的忠实附庸。

此前日不落向欧洲大陆增兵、在西线摆出随时可能进攻汉斯本土的态势时,英军部队便驻扎于风车国境内。

对汉斯而言,风车国虽未公开参战,但实际上早已成为日不落及其盟友的战略支点。

汉斯绝不允许敌方将其作为跳板,因此战役伊始便志在必得,旨在前移防线,减轻防御压力。

东线战场的作战经历,以及早前俄土战争中的实战经验,使德军在防御作战方面积累了丰富手段。

俄军虽战力远不及德军,却仍能在东线制造巨大麻烦,造成严重伤亡。

其主要原因,正是其广泛采用的新型战术——堑壕战。

堑壕为防守部队提供了极佳的掩蔽条件,使其对敌军火力、特别是炮击具有极强的抗打击能力。

尽管德军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却难以通过火力打击造成俄军重大伤亡,从而迫使其撤退。

为突破敌军防线,德军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进行逐点争夺,在此过程中付出巨大代价。

而造成如此伤亡的俄军,装备远逊于德军,甚至连关键的机枪都配备不足,却依然取得了不俗战果。

若将机枪广泛部署于西线防线,协约国想要突破,必将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一想到英法及其他协约**队成千上万地倒在己方防线前,汉斯上下无不心潮澎湃、满怀期待。

因此,他们的初步战略构想已定:

率先发起进攻,将战线推进至敌国境内后,立即挖掘堑壕、构筑防线,并依托坚固防御进行持久作战。

若敌方不发起反攻,则逐步稳固防线、巩固占领区,积蓄力量以备后续行动。

若敌军发动攻势,则利用坚固防线重创敌军,待其伤亡惨重、士气低迷之际,再一举发起反攻,击溃敌军,迫使其退出战争。

届时,汉斯便可稳固其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并从战争中攫取巨大利益。

汉斯的战略构想虽好,但要真正实施,目前时机尚不成熟。

当前实力最强的第二军团在东线损失惨重,亟需补充兵力,大量战争物资也尚未补足。

因此,他们希望争取更多时间,为全面进攻做好准备。

于是,在与毛熊签署和平条约后,汉斯表面做出和谈姿态,派遣使者前往日不落寻求“和平”。

日不落并非愚昧之辈,见汉斯不断从东线调兵西进、积极备战,便已明白对方毫无和谈诚意,此举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

既然如此,何不将计就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