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已经彻底被震撼了,他看着凌砚,又看了看那些之前被搁置的培养皿,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些变异植物,不再是让人头疼的 “麻烦”,而是拯救中转站的 “生机”。
他立刻拿起桌上的对讲机,对着里面喊道:“小李,马上准备一个 25℃的培养箱,取 10 颗荧光青菜种子,现在就种进去,注意观察荧光强度;小王,取 500 毫升变异藻类,准备活性炭和紫外线灯,做毒素过滤实验。
小张,去仓库拿 20 斤土豆种子,把尖刺处理掉,我们在外面的试验田种一块,记得用开水烫洗尖刺部位!”
研究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小李搬来培养箱,调整好温度,小心翼翼地种下青菜种子;小王拿着玻璃罐,去准备过滤设备。
小张扛着种子袋,快步走向实验室外的试验田。
原本压抑的实验室里,此刻充满了脚步声、仪器的运作声和研究员们的讨论声,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久违的笑容 —— 之前因为粮水短缺的焦虑,仿佛被这些变异植物的 “生机” 驱散了。
凌砚站在培养皿前,看着里面泛着荧光的青菜种子,心里也松了口气。
他知道,这只是解决粮水问题的第一步,后续还需要大规模种植、优化净化流程,还有很多困难要面对。但至少现在,他们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希望,就像这实验室里的荧光一样,在末世的黑暗中,点亮了一小片光亮。
两天后的清晨,沪郊废弃农场的试验田终于有了 “生机” 的模样。
之前种下的去刺土豆已经冒出嫩绿的芽苗,芽尖顶着细小的土粒,在晨光里舒展着叶片,像一群刚睡醒的孩子。张景明教授蹲在田埂上,手里握着便携式检测仪,探头贴近芽苗,屏幕上跳出的 “无毒素残留” 字样让他的嘴角忍不住上扬。
“太好了!凌先生,你快看!”
张教授回头朝凌砚招手,声音里满是压抑不住的喜悦,“检测结果全是绿色!
芽苗里没有任何毒素,而且生长速度比普通土豆快 30%,按这个进度,20 天就能成熟收获,一亩地至少能收 2000 斤!”
凌砚走到田边,看着脚下整齐排列的芽苗,胸前的十色吊坠微微发烫,起源 001 的半透明面板随之弹出:“变异土豆(去刺改良版)生长状态:良好,叶片叶绿素含量 1.8mg/g,根系发育完整,无病毒菌丝附着;预计产量 1.2 公斤 / 株,淀粉积累速率提升 25%。
另,变异藻类污水净化实验数据更新:净化率已达 82%,过滤后水质符合沧蓝星饮用水标准,可满足中转站每日 35 吨用水需求,建议 3 日内大规模推广。”
面板上的绿色数据像一股暖流,让凌砚也松了口气 —— 土豆和藻类的进展顺利,中转站的粮水缺口似乎终于有了缓解的希望。
可就在这时,实验室方向突然传来 “砰” 的一声巨响,紧接着是研究员小王惊慌的呼喊:“张教授!不好了!
那株变异水稻又释放毒素了!小李已经晕倒了!”
两人的笑容瞬间凝固,脸色骤变。
张教授一把抓起检测仪,起身就往实验室跑,凌砚紧随其后,心里隐约有不好的预感 —— 之前变异小麦的毒素是 “可预测” 的,这次水稻突然发难,恐怕更棘手。
冲进实验室的瞬间,一股刺鼻的甜腥味扑面而来。
只见之前放在角落的变异水稻培养皿旁,淡黄色的粉末还在缓缓弥漫,一名年轻研究员倒在地上,脸色发青,嘴唇发紫,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口起伏。
张教授下意识地摸向医疗箱里的抗毒血清,刚要打开,就被凌砚伸手拦住:“等等!这毒素和之前的不一样,抗毒血清没用!”
凌砚的目光死死盯着那株水稻 —— 它的稻穗泛着诡异的暗绿色,稻叶边缘还在不断渗出淡黄色的粉末,和之前变异小麦的神经毒素完全不同。
他立刻调动起源 001:“紧急分析毒素成分、传播途径及解毒方案!”
面板上的数据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滚动,红色警告字样格外刺眼:
“检测到变异水稻释放‘麻痹性神经毒素’(编号 TX-09),与此前变异小麦的神经毒素(TX-03)成分差异度 78%,抗毒血清无法中和;
毒素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扩散半径 5 米),
皮肤接触(接触后 10 秒内出现麻痹症状);
当前实验室毒素浓度 0.6mg/m3,
已达危险阈值(0.5mg/m3);
解毒方案:1. 用圣光能量清除生物体内毒素;2. 用变异藻类过滤后的汁液喷洒空气,可中和游离毒素。”
没有丝毫犹豫,凌砚立刻闭上眼,调动体内的十核能量 —— 淡白色的圣光能量从掌心涌出,不是汹涌的洪流,而是像轻柔的雾,先在实验室周围凝聚出一道半透明的光盾,将淡黄色的粉末牢牢锁在光盾内,阻止毒素继续扩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