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生这一批下乡的知青,总共只有十三人,都被安排在本县各乡镇的生产队里,其中包括四名女知青和九名男知青。这十三人分别分配至三个乡——小石乡、石牛乡和金龙乡,每个乡离县城都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周润生被分到石牛乡,与他一同的还有一名女知青和两名男知青,一共四人。
正值秋收时节,农民们其实并不太愿意接收知青。地少粮紧,多一个人,多一张嘴吃饭,可县知青办,坚持要指派一部分知青下乡,下面也只好接收。
石牛乡派来的是一辆手扶拖拉机,一路颠簸,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把四个知青从县城拉到石牛乡政府。负责知青工作的副乡长姜雄接待了他们。本应来接人的生产队却没人到场,姜副乡长只好先安排他们在乡政府食堂吃午饭。也就在这时候,四个人才互相通了姓名——其实他们原本就见过面,梅山县县城太小,大家脸熟,只是从前叫不出名字罢了。
饭后不久,另外三人被茶场场长接走了。只剩下周润生还留在食堂,等着胡家塞的生产队长来领。他的行李很简单,只有一床打补丁的棉被和一个挎包。而另外三人的行李,除了被褥,都还有木箱和洗脸盆之类的日常用品。
到了下午三点,胡家塞的生产队长才匆匆赶到石牛乡乡政府。
姜雄副乡长一见他便说:“胡队长,你可算是来了!你要是再不到,我都准备亲自送周知青过去了。”
胡队长脸上堆着笑,连忙解释:“姜乡长,哪敢劳您老人家大驾!我吃过午饭就紧赶慢赶地朝这儿来了。”
在这乡里,农民们称呼副乡长,都会特意省去那个“副”字——这么叫,对方脸上有光,话也好说些。
胡队长上下打量了一下站在一旁的周润生,转头对姜副乡长说:“就这么一个小伙子?看着倒蛮精神的。”
姜副乡长接过话:“本来有四个知青。你们队里不是坚持只要一个吗?正好茶场走了两个知青回城,缺口大,就把另外三个都安排到茶场知青点了。”
胡队长一听,连声道谢:“谢谢姜乡长!就这一个,我们都还不知道往哪儿安置呢。”
姜副乡长对胡队长说道:“你呀,就偷着乐吧!周知青可是县一中的高材生,学习成绩排进过前十名的,我们乡里都已经登记造册了。现在你就把人带走吧,到你们生产队还得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呢。”周润生一听竟还要走一个多小时,心里顿时有些发懵。
这时,胡队长走到周润生身边,说道:“欢迎周知青来我们胡家塞生产队。”周润生也不失礼貌地回应:“姜乡长,胡队长,我是响应国家号召,来石牛乡胡家塞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在今后的生产劳动中,还请两位领导多批评、多指点,让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姜副乡长赞许地点点头:“周知青思想觉悟很高嘛!下去好好锻炼,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要发挥你县一中高材生的作用,干出成绩来!”周润生心里却想:我一个高中生,在这穷山沟里能有什么作为?嘴上仍应道:“我一定牢记乡长的指示,在广阔天地里,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胡队长一边走着,一边对姜乡长说道:“姜乡长,那我就带周知青走啦。”说完,他便径直走向周润生的行李——那是周润生仅有的破旧棉被和背包。周润生见状,赶忙快步走上前去,说道:“胡队长,还是我自己来背吧,这行李不重。”
然而,胡队长没有多说什么,直接一把抄起背包就背在了自己的肩上,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扭头对周润生说道:“周知青,你怕是还没走过这样的路吧?等会儿你就知道滋味了,这可远比不上你们城里的青石板路,有你受的咯。”
周润生的确从未走过这般山路。起初跟着胡队长出发时,他还以为依旧是乘坐手扶拖拉机时所走的那种土公路,那种狭窄得很难会车的小道。可没走多久,胡队长便带着他拐上了一条羊肠小道,径直往山里去了。
炽热的太阳高悬在头顶,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周润生没走几步,就已汗流浃背。来的时候坐在手扶拖拉机上,还有风迎面扑来,倒也没觉得有多热。可此刻,他身上仅仅背着一只挎包,却只觉酷热难耐,双腿也像灌了铅似的,每迈出一步都无比艰难。
这条山路崎岖不平,满是碎石和坑洼,一脚踩下去,还不时会打滑。路边的杂草和荆棘不时刮擦着他的裤腿,痒痒的却又带着一丝刺痛。周润生只能紧紧盯着脚下的路,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摔倒在地。
胡队长在前面走着,时不时回头看看周润生,鼓励道:“周知青,再坚持坚持,前面不远就到了。这山路啊,走习惯了也就不觉得难了。”周润生咬咬牙,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回应道:“胡队长,我能行,您别担心。”
尽管又热又累,但周润生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一丝坚定。他知道,这只是下乡生活的第一步,未来或许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决心要勇敢地走下去,去适应这全新的生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