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岁月艰,仁人志士勇当前。齐心助力聂耳志,共谱激昂爱国篇。
话说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晨曦初绽之时,那温暖柔和的阳光,宛如一层薄如蝉翼的轻纱,悠悠然地透过淡薄如絮的云层。阳光仿佛带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悠然节奏,恰似一场金色的细雨,纷纷扬扬地洒落在那破旧不堪的小巷之中。
您定睛瞧那斑驳陆离的墙壁,岁月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在上面肆意雕琢,留下的痕迹犹如一幅古老而神秘的画卷。在光影的轻抚下,这些痕迹愈发醒目,仿佛每一道沟壑都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悠悠诉说着往昔的沧桑故事。
而那坑洼不平的石板路,恰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身躯已然佝偻,却依旧倔强地坚守着。此刻,它被那层淡淡的金色所覆盖,宛如披上了一件珍贵的锦袍,在这动荡如沸、充满了无尽变数的岁月里,执拗地坚守着那一丝难能可贵的希望与生机,仿佛在无声地向世界宣示着它那不屈的灵魂。
就在这晨光熹微、万物初醒之际,明楼一家六口的身影出现在小巷之中。他们脚步匆匆,却又透着小心翼翼,恰似一群在暗夜中摸索前行的行者,心中既怀揣着急切想要见到聂耳先生、与他交流音乐的渴望,又唯恐自己稍大的动静惊扰了这片难得的宁静。
只见他们手中满满当当地拿着各类生活用品和创作工具,那些工具,有的崭新发亮,折射出晨光的光辉,仿佛在满心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新使命;有的则略显陈旧,带着岁月的摩挲痕迹,可即便如此,却依然承载着厚重的期望,那是对音乐梦想的执着与坚持。
一家六口朝着聂耳居住的简陋小屋稳步前行,那小屋,在小巷的尽头若隐若现,仿佛是一座在黑暗中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灯塔,散发着令人向往的光芒。
行至小屋前,明楼微微抬起手,手指轻落在那扇略显斑驳的门上,“咚咚咚”,这敲门声清脆而悠扬,在寂静得如同凝固了一般的小巷里,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清晨的静谧,余音袅袅,传得很远很远。
每一声敲击,仿佛都敲在明楼的心坎上,他既紧张又期待,心中默默想着:聂耳先生这么早应该在屋里吧,希望他能听到这敲门声,愿意与我们交流。
紧接着,屋内传来一个略显疲惫且带着几分沙哑的声音:“谁呀?” 那声音,仿佛是从深深的疲惫之渊中挤出来的,带着熬夜后的虚弱与倦怠。
明楼心里犹如明镜一般,他深知聂耳先生为了追求音乐的至高境界,为了创作出能够震撼人心、鼓舞民众的作品,已然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夜。这份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让明楼心中对这位音乐家的敬佩之情如潮水般愈发汹涌。
他赶忙轻声说道:“聂耳先生,您好呀,我们久仰您的大名,在音乐界,您的才华那是众人皆知,如雷贯耳啊!我们是慕名特意前来,实在是对音乐有着满腔的热爱,想与您交流些音乐上的事儿,还望您不吝赐教,给我们一些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明楼一边说着,一边在心里祈祷着聂耳先生能够答应他们的请求。
话音刚落,那扇门 “吱呀” 一声缓缓打开,一个清瘦的身影映入众人眼帘,正是聂耳。只见他身形单薄,仿佛一阵稍大些的风便能将他吹倒。他的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疲惫之色,眼眶微微凹陷,黑眼圈浓重,然而那双眼眸中却透着一股坚毅与执着,宛如黑暗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此刻,他眼中满是疑惑,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仿佛两座紧锁的山峰,心中暗自思量着:这一大清早,究竟是何方神圣来访?我平日里深居简出,也甚少有人知晓我住在此处,他们来是所为何事?眼神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警惕,语气中带着谨慎问道:“你们是?”
明楼见状,脸上立刻绽放出真诚友善的笑容,那笑容仿佛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和煦,瞬间驱散了空气中那一丝紧张的氛围。
他微微欠身,礼数周全地自我介绍道:“聂耳先生,久仰大名啊,如雷贯耳!我们知晓您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遇到了些艰难阻碍,其实我们一家也是音乐的忠实爱好者,一直都关注着您的创作,深知您为音乐付出的心血。所以特来略尽绵薄之力,希望能帮到您。这是我的妻子汪曼春,还有我们的四个孩子。”
聂耳听了这番话,目光缓缓从明楼一家每个人的脸上扫过。他看到明楼眼神中的诚恳,那是一种对音乐纯粹的热爱与对自己由衷的敬重;汪曼春眼中的关切,犹如春日里的微风,轻柔且温暖;孩子们脸上的纯真与期待,那是对音乐世界懵懂的向往,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恰似一股清泉,在这动荡不安、局势变幻莫测的时局下,滋润着他那疲惫而又有些孤独的心灵。他嘴唇微微颤抖,感动之情溢于言表,声音略带哽咽地说:“多谢你们的好意,只是如今这局势,风云变幻,波谲云诡,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