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李斯的话,赢天烬心中暗自满意——李斯虽也是特权受益者,却是刚投秦国为官数年,如今才得重用,在秦国根基尚浅,所获利益有限。
连秦国旧贵都不敢轻易提及的“贵族住房”话题,他却主动点破,显然是有意为自己充当“利刃”,试探打压众臣。
赢天烬当即笑道:“李爱卿言之有理。不过本王此前也说过,房屋分配以‘功劳’与‘贡献’为凭——功劳大者、贡献多者,自然可分得大屋,其家人也能一同居住。大屋的建设,本就有专门规划,不会亏待为秦国立功之人。”
这话一出,李斯先是一愣,众大臣也纷纷怔住了。
他们本以为赢天烬会借此时机打压贵族,毕竟君王与贵族向来是“合作与牵制”并存,可谁也没料到,赢天烬竟直接给出了“有功者得大屋”的明确回应。
李斯反应最快,当即躬身致歉:“是小臣目光短浅,未能领会大王深意。”
大臣们暗自偷笑——这一波李斯显然是“自作多情”,不仅没做成大王的“剑”,反倒因提及“贵族住房”,不经意间得罪了不少秦国旧贵,平白树敌。
不过倒也没人追问“大屋规划在何处”——毕竟大家都知道大屋尚未动工,此刻追问反倒显得急切,惹大王厌烦就得不偿失了。
若是他们知晓,赢天烬后续还将推出“教育普及”与“科举制度”,彻底打破贵族对知识的垄断,怕是再也无法这般平静——好在此刻他们尚不知情,只当赢天烬的改革仍在“可控范围”内。
接下来,众人在建设区闲逛了一圈,倒像是“采风”一般,无人再提出什么尖锐或有趣的问题。
待看完居住区,赢天烬又让张宝带着大臣们前往厂房。
这些厂房虽远不及后世工厂的规模与效率,但若放在秦朝,其生产模式与规模已远超当下时代水平。
首站便是青砖厂。与后世烧砖不同,这里的青砖无需烧制,而是将青色黏土混合石粉制成砖胚,经阴干后成型。这种青砖虽不如烧制红砖坚硬、快捷。
却胜在环保、成本低、制作简单。
一座青砖厂占地约二十亩,其中十五亩为晒砖场地,五亩为制作区域。厂内有上万名工人,一半负责去取料、运输,一半专注制砖,每个人都只负责一道工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倒是有些像后世水泥砖制造的流程。
凭借这般高效协作,一座砖厂一天便能产出一千多万块青砖,经十五天阴干后,便可运往工地使用;十座砖厂每日的产量,足以建造数千间长宽三丈的单人住房。
看完砖厂的运作后,赢天烬沉吟片刻,对张宝下令:“张宝,即刻扩建二十座青砖厂。另外,给厂内工人按‘能力’评级——能力强者,上调职务;能力差者,下调岗位。”
房屋所需越来越多,按照这个产能可远远不够。
张宝略一犹豫,问道:“大王,‘能力评级’当以何为标准?还请大王明示。”
赢天烬语气坚定:“以‘砖石的数量与质量’为核心,但需限定‘相应时间’——靠加班加点堆数量或者保质量都不算数。本王要的是有头脑、有能力的人带领众人提高效率,而非只会‘勤能补拙’、让子民累死累活却事倍功半的‘愚公’。”
“臣明白了!定不辱大王所托!”张宝先是一愣,随即满脸喜色地领命。
有了明确标准,后续的评级与管理便轻松多了,无需再纠结如何权衡。而且这般评级,他以后的工作可就轻松多了。
身后的大臣们听到这番话,一个个脸色阴晴不定。
赢天烬提出的“能力评级”标准,绝非只适用于工厂工人,日后必然会推行到官场。再联想到此前逐步推行的“副职制度”,他们顿时意识到:家族晚辈的日子要不好过了。
以往,家族子弟哪怕能力平平,可在能者居之的新政下,也能靠“勤能补拙”和外援幕僚搞政绩、混资历,稳步升迁。
可赢天烬后续的副职政策已经把幕僚的路堵住了,把幕僚变成了竞争对手。
现在又加了个考校标准,“加班堆量不算数”,只看“效率与质量”,这意味着“勤能补拙”的路被彻底堵死。
今后,家族子弟若想进步,必须拿出真才实学;就算想保住现有职务,也得是有真本事的才行了。
这无疑会让家族中掌权者减少、竞争加剧、整体权力被稀释。
好在大臣们转念一想:如今知识文化仍牢牢掌握在贵族手中,就算政策推行,权力也终究在贵族内部流转,不过是竞争更激烈些罢了。
而且——那些不学无术、愚笨的子弟本就不是家族传承的依靠,少了他们,家族反倒能减少内部纷争,集中资源培养真正的人才壮大家族。
众臣这般自我安慰,心中的担忧淡了几分,也勉强接受了赢天烬定下的“能力评级”标准。可他们不知道,自己赖以维持特权的“知识垄断”,赢天烬早已在暗中布下了打破的棋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