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时的京城西巷,阳光斜斜地照在 “刘记裁缝铺” 的青石板台阶上,小李子捧着刚做好的青布长衫,脸皱得像颗酸梅。他对着铺子门口的铜镜比划半天,左边袖子长了半寸,右边肩线垮塌着,下摆更是一边高一边低,活像件没裁剪好的半成品。
“刘掌柜的,您这做的啥啊?” 小李子扯着袖子,语气带着委屈,“上周我明明说了,要跟陛下那件一样合身,怎么做成这样了?”
刘掌柜的蹲在柜台后,手里捏着软尺,脸上满是无奈:“李公公,不是小的不用心,是您这身材…… 上次量的肩宽是‘一拃半’,这次小的按这个量,可您这几天好像瘦了点,做出来就松了。再说,衣服合身不合身,全凭手感,哪能次次一样啊?”
“手感?” 小李子气笑了,“上次我在东城‘张记裁缝铺’做的裤子,腰围紧得喘不过气;这次在您这做的长衫,又松得能塞进去一个人 —— 你们做衣服就没个准数吗?”
两人的争执声正好被路过的林风听见。他停下脚步,拿起小李子手里的长衫,翻来覆去看了看 —— 针脚倒是整齐,可肩宽、袖长、腰围确实没个标准,完全是凭裁缝经验估算。再看铺子里挂着的成衣,同样款式的短褂,有的胸围能差两寸,有的衣长能差三寸,难怪百姓总说 “做衣服全看运气”。
“刘掌柜的,你做衣服这么多年,就没试过按固定的尺寸做?” 林风走进铺子,指着成衣问。
刘掌柜的叹了口气:“陛下,哪有固定尺寸啊?咱们做衣服,要么按客人的旧衣服比划,要么用软尺量个‘大概’—— 比如肩宽‘一拃半’,腰围‘两拃’,可每个人的‘一拃’不一样长,做出来的衣服自然不一样。您要是想合身,只能多改几次,没别的法子。”
林风心里一动 —— 这不跟之前包子铺 “凭手感调馅” 一个问题吗?要是能给裁缝铺定个统一的 “尺码标准”,比如 “身高几拃对应衣长几寸,肩宽几指对应袖宽几寸”,再搞连锁裁缝铺,百姓不管在哪做衣服,都能合身,肯定受欢迎。
“刘掌柜的,你跟朕来,朕给你想个法子。” 林风拉着他走到铺子的案板前,让小李子站在旁边当 “模特”,拿起一支炭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人形,“朕想给裁缝铺定个‘尺码表’,把身高、肩宽、腰围都对应上固定的尺寸,以后不管哪个裁缝做,都按这个表来,保证合身。”
“尺码表?” 刘掌柜的盯着纸上的人形,一脸茫然,“陛下,这表咋定啊?每个人高矮胖瘦不一样,总不能都按一个尺寸来吧?”
“当然不一样,分大小号!” 林风指着小李子,“比如小李子这样的身高,咱们叫‘中号’,肩宽量出来是‘六指宽’,衣长就是‘五拃长’;要是比他高半头,就叫‘大号’,肩宽‘七指宽’,衣长‘五拃半’—— 这样分几个号,每个号对应固定尺寸,不就统一了?”
可刚说完,新问题就来了 —— 林风想说 “厘米”,可古代没有这个单位,刘掌柜的根本听不懂。他指着软尺上的刻度:“陛下,您说的‘六指宽’是多少?小的这软尺只标‘寸’,没标‘指’啊!”
林风拍了拍脑袋,才想起单位的事。他赶紧伸出自己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你看,朕这两指并拢的宽度,就是‘一指宽’,咱们就按这个当标准;还有‘一拃’,就是手掌张开,从拇指尖到食指尖的长度 —— 这样不用算寸,直接量几指、几拃,你总该懂了吧?”
刘掌柜的赶紧伸出手,跟林风的手比对半天,又量了量小李子的肩宽:“陛下,那小李子的肩宽,量出来是六指,对应的袖宽该是几指啊?”
“问得好!” 林风拿出纸,当场画起尺码表:
? 小号:身高四拃半,肩宽五指,腰围八指,衣长四拃半,袖长三拃
? 中号:身高五拃,肩宽六指,腰围九指,衣长五拃,袖长三拃半
? 大号:身高五拃半,肩宽七指,腰围十指,衣长五拃半,袖长四拃
他边画边解释:“你按这个表做,比如客人身高五拃,就按中号来,肩宽留六指,既不会太紧,也不会太松。要是客人胖点,腰围就多留一指,灵活调整,但基础尺寸不能变。”
刘掌柜的拿着纸,反复看了半天,还是有点犹豫:“陛下,这法子倒是新鲜,可小的做了三十年衣服,都是凭手感,突然按表做,怕做不好啊……”
“没关系,朕找个人跟你一起试!” 林风想起京城最有名的 “王记裁缝铺”—— 王掌柜的做衣服手艺好,还收了几个徒弟,要是能让他当连锁总店,肯定能带动其他裁缝铺。他当即带着刘掌柜的、小李子,往王记裁缝铺去。
王记裁缝铺在京城东巷,门口挂着不少官员、富商定制的锦缎衣裳,做工精致,却也能看出尺码不一。王掌柜的正给一位夫人量旗袍,见林风来了,赶紧放下软尺行礼:“陛下驾临,草民有失远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