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时的通州特区,新修的石灰黄土马路泛着浅灰色的光,被晨光晒得微微发烫。赵掌柜的粮车走在上面,车轮滚动时只发出平稳的 “咕噜” 声,再也没有之前陷进泥里的狼狈 —— 三辆马车并排走都不拥挤,车斗里装满的小米、小麦用粗布盖着,散发着淡淡的谷物清香,引得路过的农民频频回头。
“这路修得真结实!” 赶车的伙计勒住缰绳,伸手摸了摸路边的路基,“掌柜的,咱们从码头到这粮库,只用了半个时辰,比以前快了一倍还多!”
赵掌柜坐在头辆马车上,手里拨着算盘,脸上笑开了花:“快是一方面,关键是省了钱!以前黄土路难走,每车粮得雇四个伙计推车,现在两个就行;而且不用怕粮食受潮,之前运一趟粮,得损耗两成,现在一点都没坏 —— 这都是陛下修马路、免税的好处!”
说话间,马车就到了特区的粮库区 —— 这里是王师傅特意规划的,离马路近,地势高,还挖了排水沟。几个工匠正忙着给新建的粮库上梁,梁木上挂着红绸,上面写着 “五谷丰登” 四个大字。
“赵掌柜,您可来了!” 负责粮库建设的工匠头迎上来,“粮库主体已经建好了,就差装门板,您要是着急,今天就能把粮食卸进去!”
“不急不急,先把门板装好,别让老鼠进去。” 赵掌柜跳下车,围着粮库转了一圈,见墙壁用的是石灰拌土砌的,又结实又防潮,满意地点点头,“这粮库建得好!比我京城的粮库还结实,以后我的粮就都放这儿了!”
当天下午,赵掌柜就把运来的粮食卸进了粮库,还在粮库旁边开了个小粮铺 —— 铺子里摆着几个大粮缸,分别装着小米、小麦、大米,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免税粮铺,平价销售”。附近的农民听说粮铺开了,还卖平价粮,都提着布袋来买,没一会儿就排起了长队。
“赵掌柜,您这大米多少钱一斤?” 一个老农提着布袋问。
“三文钱一斤!比京城便宜两文!” 赵掌柜笑着说,“这是特区免税,我才能卖这么便宜,大家放心买,管够!”
老农高兴地买了十斤,嘴里念叨着:“还是特区好,能买到便宜粮,以后再也不用去京城买高价粮了!”
粮铺开业的热闹劲儿还没过去,布商陈掌柜的马车也到了 —— 他的马车上装着五颜六色的布料,有江南的丝绸、蜀地的锦缎,还有普通百姓穿的粗布,浩浩荡荡来了五辆马车,引得不少人围观。
“陈掌柜,您这是把京城的布庄搬来了?” 赵掌柜凑过去,看着马车上的布料,“这么多布,能卖完吗?”
“卖得完!” 陈掌柜跳下车,擦了擦额头的汗,“我早就打听好了,特区附近的农民、工匠,都需要布料做衣服;而且免税后,我的布能比京城便宜三成,肯定有人买!”
他的布庄选在特区的交易区,旁边就是赵掌柜的粮铺,位置极好。工匠们帮着把布料卸下来,陈掌柜亲自把布料挂在货架上 —— 丝绸挂在最里面的架子上,锦缎摆在中间,粗布放在门口,方便不同的人挑选。
布庄刚开门,就有几个工匠的媳妇来买布。“陈掌柜,这粗布多少钱一尺?” 一个穿着蓝布衣裳的媳妇问。
“两文钱一尺!” 陈掌柜笑着说,“要是做衣服,买五尺送一尺,划算得很!”
媳妇高兴地买了五尺,还送了一尺,嘴里说:“这布又结实又便宜,以后做衣服就来您这儿买!”
没几天,赵掌柜的粮铺和陈掌柜的布庄就成了特区的 “招牌”,不少商人听说后,都纷纷来特区考察 —— 茶叶商王老板来了,看中了交易区的一个铺子,说要开个茶叶铺;瓷器商刘老板也来了,想在作坊区建个瓷器作坊,还说要把南洋的商人也引来。
林风听说后,特意来特区视察。在赵掌柜的粮铺里,赵掌柜拉着他的手,兴奋地说:“陛下,您看!我这粮铺开业三天,就卖了五百斤粮,赚的钱比在京城一个月还多!我已经跟其他粮商说了,让他们也来特区,大家一起赚钱!”
“这就对了!” 林风笑着说,“商人越多,生意越好做 —— 粮商多了,百姓能买到更便宜的粮;布商多了,大家能买到更多样的布;以后其他商人来了,特区会更热闹,你们赚的钱也会更多!”
正说着,陈掌柜也来了,手里拿着一匹新到的丝绸:“陛下,您看这江南的新丝绸,要是在京城,得收五成税,卖十两银子一匹;在特区免税,我卖八两,还能赚不少 —— 我已经写信给江南的布商,让他们也来特区开布庄!”
林风看着两人兴奋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 —— 特区终于有了起色,只要坚持下去,肯定能吸引更多商人,填满国库。
可这热闹的场面,却传到了王嵩的耳朵里 —— 他的亲信小德子偷偷去了趟特区,回来后就一直撺掇王嵩:“太傅,特区现在可热闹了!赵掌柜的粮铺、陈掌柜的布庄都赚了钱,免税还便宜,咱们要是也派几个人去开铺子,肯定能赚不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