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的御花园排练场,寒风卷着残雪掠过青砖地,小翠站在场地中央,手里攥着帕子,清了清嗓子开始唱家乡小调。她的声音软甜,可风一吹就散了,站在后排的宫女太监们只能踮着脚,皱着眉使劲听,连前排的容妃都忍不住往前凑了凑:“小翠,声音再大点,后排的姐妹听不清呢!”
小翠脸一红,深吸一口气想拔高声音,可唱到高音处还是发虚,最后只能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回娘娘,奴婢…… 奴婢已经用尽全力了,风太大,声音传不远。”
周围的选手也纷纷附和 —— 小顺子拿着竹篾小鸟,想介绍编织技巧,可话刚说出口就被风吹得七零八落;跳广场舞的嫔妃们喊节拍,后排的人总跟不上,排练好几次都乱了节奏。小李子站在旁边,急得直搓手:“这可咋整?比赛当天人更多,场地也大,要是声音传不远,大家听不清才艺展示,再好的本事也白搭啊!”
林风也在琢磨这个问题 —— 现代有麦克风,能把声音放大,可古代没有这东西,总不能让选手扯着嗓子喊,既容易累,还可能破音。他目光扫过旁边的竹林,看着那些粗壮的竹筒,突然眼前一亮:“有了!咱们用竹筒做‘传声筒’,把声音聚起来传远,不就能解决问题了?”
“竹筒传声?” 工匠头目王师傅刚提着工具过来,闻言愣了一下,手里的刨子差点掉在地上,“陛下,竹筒咋传声啊?平时咱们用竹筒装东西还行,从没听说过能让声音变大的!”
“当然能。” 林风拉着王师傅走到竹林边,选了一根碗口粗、三尺长的竹筒,“你看,这竹筒内壁光滑,能把声音反射聚集起来,就像把散掉的声音‘捆’在一起往前送;咱们再在竹筒的一端装一块薄木片,说话时声音振动木片,木片再把振动传到竹筒里,声音就能传得更远、更清楚 —— 就像把小声音变成大声音的‘小喇叭’。”
王师傅还是半信半疑,可看着林风笃定的眼神,还是点点头:“陛下说咋做,老奴就咋做!只是这薄木片得选软点、有弹性的,不然振动不起来,老奴这就去工坊找材料。”
当天下午,官窑工坊里就热闹起来。王师傅带着工匠们选竹筒 —— 要选五年以上的老竹,内壁要光滑无结,截成三尺长的段;然后用细砂纸把内壁打磨得像镜面一样,连一点毛刺都没有;最后找来了做琴瑟用的桐木,削成半指厚的薄木片,用鱼鳔胶粘在竹筒的一端,边缘还特意留了一点缝隙,方便木片振动。
第一个传声筒做好时,小顺子自告奋勇当 “试验品”。他拿着竹筒,把没装木片的一端对着嘴,装木片的一端对着远处的春桃,清了清嗓子说:“春桃姐,你能听清我说话吗?我是小顺子!”
春桃站在五十步外,本来还皱着眉,听到声音后眼睛一亮,使劲点头:“听清了!听得清清楚楚!比你直接喊还清楚,声音还不费劲!”
可没等大家高兴多久,问题就来了 —— 小顺子说话时,竹筒有点晃,声音忽大忽小;而且竹筒是圆的,只能对着一个方向传,旁边的人还是听不清。林风看着传声筒,又想了个办法:“在竹筒装木片的一端,加个‘喇叭口’—— 用薄竹篾编个喇叭形状的架子,粘在竹筒上,这样声音能往周围散开,不光一个方向能听见。”
王师傅赶紧照做,编了个半尺宽的竹篾喇叭口,粘在竹筒上。这次小顺子再试,站在中间说话,周围三十步内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连风吹过都没怎么影响。二柱凑过来,好奇地对着竹筒喊了一声:“喂!听得见吗?” 声音顺着竹筒传出去,在工坊里还回荡了一下,引得大家都笑了。
“太神奇了!这竹筒比咱们喊得还远!” 二柱摸着传声筒,眼睛里满是佩服,“陛下,您咋连这都懂啊?老奴活了几十年,还是头一次见竹筒能当‘喇叭’用!”
林风笑着接过传声筒,递给小翠:“你试试唱歌,看看声音能不能传远。”
小翠握着竹筒,手还有点抖,对着远处的竹林唱了一句家乡小调。这一次,声音不再被风吹散,而是顺着竹筒传出去,连竹林那边的园丁周伯都听见了,还跟着哼了起来。小翠又惊又喜,接着唱完了整首歌,唱到高音处也不发虚了,声音清亮又稳定。
接下来几天,工匠们又做了十几个传声筒 —— 给唱歌的选手做细点的竹筒,声音更清亮;给讲故事、说技巧的选手做粗点的竹筒,声音更浑厚;还给跳广场舞的嫔妃们做了个 “大传声筒”,专门用来喊节拍,竹筒有五尺长,喇叭口也更大,站在场地中央喊节拍,全场都能听得明明白白。
比赛场地布置时,小李子把传声筒按才艺类型分好,摆在舞台旁边,还特意贴了标签:“唱歌专用”“讲故事专用”“广场舞节拍专用”。大臣们来视察时,张敬之特意拿了个唱歌专用的传声筒,对着远处的周尚书喊:“周大人,你能听见吗?这竹筒可是个好东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