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南门外的告示栏前,挤得里三层外三层,百姓们踮着脚往墙上看,有的还大声念着告示上的字,引来阵阵惊叹。告示是用粗墨写的,字大清晰,末尾盖着皇宫的朱印,最显眼的是中间那句 ——“招聘新式学堂先生,无需饱读圣贤书,会算账、懂手艺、能画者优先,待遇从优,管三餐”。
“无需圣贤书?还管三餐?” 卖菜的张大妈凑在最前面,指着 “会算账” 三个字,笑着对旁边的李大爷说,“这不就是说张掌柜吗?他天天给人算布价,比谁都精,去当先生正好!”
李大爷也点头,眼睛盯着 “懂手艺” 那栏:“俺看王师傅也合适!他修农具、做杆秤,啥都会,教孩子们‘巧劲’肯定行!”
人群里的小李子挤来挤去,手里举着张刚画的表情包,上面是个卡通先生在教算账,边挤边喊:“还有画匠!春桃姐姐画得好,俺也能帮忙!陛下说了,要教孩子们画漫画学历史!”
告示贴出去不到半个时辰,就有人主动找上门 —— 先是张掌柜,他穿着新浆洗的布衫,手里拿着个账本,账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是他这几年给百姓算的布价、粮价。“陛下,俺听说学堂招算账先生,” 张掌柜把账本递到林风面前,有些紧张地说,“俺没读过圣贤书,就会算账,用账本教孩子们,保证他们能学会怎么算馒头钱、布价,以后不被坑。”
林风翻开账本,上面不仅有数字,还有张掌柜画的小图 —— 比如算 “三尺布两文钱”,他就画三根短横线代表布,旁边写着 “两文”,简单明了。“太好了!” 林风笑着说,“就用你的账本当教材,教孩子们‘算账课’,你平时怎么给百姓算账,就怎么教他们。”
张掌柜刚放下心,外面就传来一阵 “叮叮当当” 的声音 —— 是工匠王师傅,他扛着个工具箱,里面装着小杆秤、短木棍、小木桶,都是之前准备物理课的工具。“陛下,俺来应聘‘巧劲课’先生!” 王师傅放下工具箱,拿起根木棍和块石头,当场演示起来,“您看,这木棍垫块石头,就能撬起石头,俺教孩子们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动手试,保证学得快!”
林风看着他熟练的动作,又看了看工具箱里打磨得光滑的小杆秤(特意做小给孩子用的),立刻点头:“就你了!孩子们动手实践,比光听道理强,你这工具准备得正好。”
最后来的是画匠陈小哥,他是春桃的远房表弟,平时在街头画肖像,也会画些年画,听说学堂招画漫画的先生,特意带着自己的画稿来的。画稿上有 “农夫种地”“商贩算账” 的场景,线条简单却生动,还有几幅是模仿春桃的表情包,画着卡通人物认假币,逗得林风直笑。“俺能把历史故事画成这样,” 陈小哥指着画稿上 “先帝送粮” 的场景,“孩子们一看就懂,比写字记得牢。”
林风接过画稿,觉得和春桃、小李子的风格很搭,当即决定让他和春桃一起负责 “漫画历史课”,还让小李子当他的帮手,一起修改教材插图。
师资刚定下来,张掌柜就迫不及待地想试教 —— 他在青龙庙的大殿里摆了几张木桌,找了几个附近的孩子当学生,手里拿着账本,开始教 “乘法口诀”。“二三得六,就是两个三文钱,加起来六文,” 张掌柜指着账本上的小图,“比如两个馒头,每个三文,一共六文,记住了吗?”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李子在旁边急了,凑过去说:“张掌柜,俺有个办法更简单!比如算‘二三得六’,就先算 2 2 2=6,或者 3 3=6,用凑十法,比如算‘三七二十一’,先算 3×10=30,再减 3×3=9,30-9=21,算得更快!”
张掌柜愣住了,他这辈子算账都是靠口诀和算盘,从没听过 “凑十法”。林风笑着接过话,拿起个小石子演示:“比如你有三堆石子,每堆七个,不用一个一个加,先算三堆十个是三十,再减去三堆多算的三个(每堆多算三个),就是二十一,是不是快多了?”
张掌柜赶紧用算盘算了一遍,果然比传统口诀快,忍不住惊叹:“陛下,这方法太妙了!俺之前算大数字总出错,用这凑十法,又快又准,以后教孩子们就用这个!”
孩子们也兴奋起来,拿着小石子跟着算,不一会儿就学会了 “三七二十一”“四八三十二”,还能自己算 “五个馒头多少钱”,引得王师傅和陈小哥都围过来看,忍不住跟着学。
可热闹没持续多久,庙门口就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 —— 李老儒带着几个国子监的儒生,手里捧着《论语》,脸色比上次看到漫画时还严肃。“陛下,您怎么能让账房、工匠、画匠当先生?” 李老儒走到大殿中央,声音里满是不满,“教书育人是圣贤之事,岂能让这些‘市井之人’沾染?臣请陛下任用儒生,教孩子们读圣贤书,明礼义廉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