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 第57章 常山赵云,慧眼识珠

就在邺城因为刘备集团的到来而暗流涌动之际,一支轻骑小队正悄然北上,直赴常山国真定县。他们的使命,源于袁绍在平原之行后,于心中埋下的一颗种子——那颗名为“赵云”的种子。

真定赵家庄,一个看似普通的北方村落。时值深秋,田野一片金黄,农人正忙于收割。而在村东头的一处简陋院落里,一名青年正手持一柄寻常的铁枪,于落叶纷飞中静静练习。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尽管衣着朴素,眉宇间却自带一股英挺之气,动作沉稳矫健,一招一式虽不花哨,却劲力内蕴,隐有风雷之声。此人正是赵云,赵子龙。

他收起长枪,望着南方,眉头微蹙,眼中带着一丝难以释怀的怅惘。数月前,他怀着一腔报国热忱,与本郡数名志同道合的少年一同前往幽州,欲投奔当时名声赫赫的“白马将军”公孙瓒,冀望在其麾下建功立业,驱逐胡虏,保境安民。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公孙瓒固然勇武,但其人骄横跋扈,对待士卒百姓苛刻,更与仁政爱民的幽州牧刘虞势同水火,内斗不休。尤其令赵云心寒的是,当他说出自己来自常山真定,与刘备同乡时,公孙瓒竟带着讥诮的语气道:“闻汝乡人刘备,自称帝室之胄,如今却屈身平原小县,可见虚名无实。汝既来投我,当知谁能真正给予尔等功名富贵!”

那一刻,赵云心中对“英雄”的想象轰然崩塌。他意识到,公孙瓒并非他寻觅的明主,其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非是能匡扶天下、拯救黎民之人。于是,他借口家中有事,毅然离开了幽州军,返回了故乡。归来后,他一边耕读练武,一边冷眼观察着天下大势,内心充满了迷茫与等待。

“子龙!子龙!”一名同乡少年气喘吁吁地跑来,“庄里来了几位先生,骑着高头大马,衣着不凡,指名道姓要见你!说是从邺城来的!”

“邺城?”赵云心中一凛。那是如今河北霸主袁绍的治所。

来到赵家简陋的厅堂,赵云见到了三位来客。为首一人年约四旬,面容清雅,气质温润,乃是袁绍麾下谋士,颍川名士荀谌(字友若)。他受袁绍重托,亲自前来。身旁两人,一是其侄荀攸(字公达),另一人则是能言善辩的使者。

“这位便是赵云赵子龙壮士吧?”荀谌起身,笑容和煦,毫无高官谋士的架子,“在下颍川荀谌,荀友若,这位是舍侄荀攸,荀公达。我等奉大将军、冀州牧袁公之命,特来拜会壮士。”

赵云心中震动,袁绍麾下重量级谋士亲自前来?他连忙还礼:“山野鄙夫赵云,不知荀先生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望乞恕罪。不知大将军寻云,有何见教?”

荀谌并未直接说明来意,而是如同闲话家常般,与赵云聊起了天下大势,民生疾苦。他言辞恳切,见解深刻,对袁绍在河北推行的屯田、兴学、吏治等政策如数家珍,描绘出一幅乱世中难得的“政清民和”图景。

“袁公尝言,打天下靠兵马,治天下需良吏,安天下则需民心。”荀谌慨然道,“如今董卓伏诛,天下纷扰,非有雄才大略、心怀天下者,不能廓清寰宇,再造太平。袁公志在于此,然深感人才难得,尤其渴求如子龙这般忠勇兼备、明辨是非的年轻才俊。”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赵云。他在幽州见惯了公孙瓒的暴戾,如今听闻袁绍的施政理念,顿觉耳目一新,心生向往。

这时,荀攸才适时开口,语气平和却直指要害:“听闻子龙前番曾往幽州?”

赵云神色一黯,坦然道:“不瞒先生,云确曾往幽州,欲投公孙伯圭。然见其御下无恩,与刘幽州相争,非仁者之师,故而中道而返。”

荀攸点头:“子龙能明辨是非,不为虚名所惑,殊为难得。公孙瓒刚愎自用,败亡乃迟早之事。如今蓟城已下,北疆渐宁,皆赖袁公运筹。袁公在邺城,听闻子龙之名,知其勇武,更慕其见识,故而不以云卑微,特遣我等前来,奉上亲笔书信,诚邀子龙前往邺城,共图大业。”

说着,荀攸将一封帛书郑重递给赵云。赵云展开一看,竟是袁绍亲笔!信中言辞极为恳切,并未以势压人,而是以平等的姿态,赞赏赵云的志向与才能,直言“河北虽广,思一子龙而不可得”,并承诺“若子龙不弃,愿虚左以待,他日疆场建功,必不负卿”!

捧着这封沉甸甸的信,感受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尊重与期盼,再对比公孙瓒当日的倨傲,赵云的心潮剧烈起伏。他本就对袁绍的治绩抱有好感,如今对方又如此礼贤下士,亲自遣重臣携亲笔信相邀,这份诚意,足以打动任何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士。

荀谌观察着赵云的神色,知时机已到,温言道:“子龙,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袁公乃当世明主,求贤若渴。邺城之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皆当世英杰。子龙此去,正可一展所长,不负平生所学!”

赵云不再犹豫,他后退一步,整理衣冠,对着荀谌、荀攸,更是对着邺城的方向,深深一揖:“大将军如此厚爱,云虽鄙陋,敢不效死力以报?愿随先生前往邺城,投效袁公麾下!”

数日后,赵云随荀谌、荀攸抵达邺城。得知消息的袁绍,竟下令大开中门,在将军府正堂亲自接见,规格之高,令初来乍到的赵云受宠若惊。

当赵云步入那恢弘肃穆的大堂时,只见文武分列两旁,气势森严。而端坐于主位之上的袁绍,金甲未卸,目光如炬,正含笑望着他。那股不怒自威的霸主气度,让赵云心中凛然,更加恭敬。

“常山草民赵云,拜见大将军!”赵云趋步上前,单膝跪地,声音清越而沉稳。

“子龙免礼!”袁绍起身,亲自上前将赵云扶起,仔细打量。但见眼前青年,英姿勃发,目光清澈而坚定,举止沉稳有度,毫无寻常武夫的粗野之气,心中更是喜爱。

“好!果然是一表人才,英雄出少年!”袁绍毫不吝啬地赞誉,“孤在邺城,早已闻子龙之名,今日一见,更胜闻名!荀先生言子龙有万夫不当之勇,更兼忠义之心,见识超群,今日观之,诚不我欺!”

他拉着赵云的手,转向堂下众文武,朗声道:“诸君,今日我得子龙,如高祖得韩信,光武得吴汉也!河北又添一柱石!”

此言一出,堂下微微骚动。颜良、文丑等将看着年轻的赵云,目光中带着审视与好奇,亦有一丝不服。刘备立于文官队列中,看着这位同乡俊杰,眼神复杂,既有欣赏,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遗憾。关羽、张飞则默默观察,张飞更是小声嘀咕:“这小白脸,真有大哥和袁公说的那么厉害?”

袁绍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却不以为意,他心中已有定计。他需要给赵云一个足够高的起点,既能彰显自己的重视,也能迅速树立赵云的威信。

“子龙,”袁绍回到主位,神色一正,“孤知你大才,岂可小用?即日起,便任命你为骑都尉,入中军,随侍参赞,直属孤之麾下!望你勤勉任事,早日为孤分忧,为国效力!”

骑都尉!中军随侍!

这个任命再次引起了一阵低呼。骑都尉已是高级军官,更重要的是“入中军,随侍参赞”,这意味着赵云一步就进入了袁绍集团的核心圈子,能够参与军机,并且直接接受袁绍的指挥,这是何等的信任与荣耀!就连颜良、文丑初投时,也未曾有如此待遇。

赵云心中激荡,再次拜倒,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云,一介布衣,蒙主公如此信重,唯有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云,誓死追随主公!”

“好!好!”袁绍再次大笑,亲自将赵云扶起,“今日当设宴,为子龙接风!”

宴席之上,袁绍对赵云关照有加,不断询问其家乡风物、对兵法的见解。赵云对答如流,言谈间不仅展现出对武艺的自信,更流露出对民生、战略的思考,让在座的田丰、沮授等谋士也暗自点头。

然而,仅仅数日后,一个突发事件,便给了赵云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

驻守并州的张合送来急报,盘踞在雁门郡以北的一支鲜卑部落,得知袁绍主力南调,边境守备相对空虚,竟大胆南下劫掠,围攻代郡一座边城,守军告急!

“主公,末将愿往!”颜良、文丑几乎同时出列请战。

袁绍目光扫过众将,最终却落在了新任骑都尉赵云身上。

“子龙,”袁绍沉声道,“你新至军中,需立军威。此番鲜卑寇边,孤予你精骑三千,汇合代郡守军,将此股胡虏,给孤逐出塞外!可能胜任?”

这无疑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在众将瞩目之下,赵云毫无惧色,踏步出列,英姿挺拔,声音斩钉截铁:

“云,领命!必不辱主公之望!”

袁绍慧眼识珠,力排众议,将年轻的赵云一举拔擢至高位。而赵云,也即将用他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这份前所未有的知遇之恩。一颗璀璨的将星,终于在河北的天空中,开始绽放出他耀眼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