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 第39章 表章入京,名正言顺

时值初平元年深秋,冀州大地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兴盛景象。得益于“吏治清平”的雷霆手段与“新政深化”的持续耕耘,境内仓廪丰实,路不拾遗,官学书声琅琅,医署惠泽乡里,太行山麓的新垦屯田区更是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季,金黄的粟米如同波浪般涌动。北破公孙,南抚黑山(白波),内修政理,此时的袁绍集团,已然将河北沃土打造成一个兵精粮足、政通人和的坚实堡垒。

邺城大将军府(虽未正式册封,但属下已习惯此称)内,虽然秩序井然,但一股跃跃欲试的躁动气息却弥漫在空气中。讨董的筹备已进入最后阶段,粮草军械堆积如山,各营将士摩拳擦掌,只待一声令下。然而,袁绍(主角)深知,欲行大事,不仅需要强弓硬弩,更需要一面能够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旗帜。这面旗帜,便是“名分”。

这一日,袁绍召集麾下所有核心谋士与重将,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完成这“最后一里路”的政治正名。

“主公,”长史耿武率先开口,语气带着一丝急切,“如今我冀州带甲十万,良将千员,粮秣可支三年之用,讨董之势,已成燎原。然,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主公虽为关东诸侯所望,然在朝廷法理之上,仍仅为渤海太守、祁乡侯,位在刘岱、孔伷等州刺史之下,于号召天下,总揽全局,颇有窒碍。”

别驾从事崔琰肃然接道:“耿长史所言极是。昔日桓、灵之世,大将军总揽朝纲,掌天下兵马。今董卓自任太师,僭越无比。主公欲讨国贼,匡扶汉室,必也需一个与之抗衡,且能号令群雄的正式名位。”

袁绍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沉吟不语的沮授和田丰身上:“元皓、公与,你二人以为,当求何职?又当如何求之?”

田丰抬起眼,目光锐利:“主公,名器不可假人,亦不可自专。所求之位,须符合主公如今之实力与声望,亦需顾及天下人之观感。授以为,‘大将军’之位,掌天下武事,最为恰当!再兼‘督河北四州(冀、幽、并、青)军事’,则名正言顺,可总揽河北,虎视天下!”

此言一出,堂下微微骚动。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是武官的顶峰。督四州军事,更是赋予了极大的区域性权力。这已不是简单的升迁,而是要求与董卓掌控的中央分庭抗礼的资格。

谋士郭图眼中闪过一丝热切,立刻附和:“元皓先生高见!主公之功,早已超越一州一郡。唯有大将军之位,方能配主公之德,方能统合关东诸军,共讨国贼!此乃众望所归!”

许攸却捻须轻笑,带着一丝玩味:“公则(郭图字)兄,话虽如此。然这表章,该如何上?上给谁?董卓盘踞长安,挟持天子,难道我等要向那国贼乞求官爵不成?岂非自取其辱?”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向被董卓控制的朝廷上表,无异于与虎谋皮,且自堕声势。

一直沉默的沮授,此刻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充满智慧:“子远(许攸字)之问,切中要害。表章,必须要上,此乃程序正义,是向天下宣示我等仍尊奉汉室,此举占据大义名分。但如何上,却有讲究。”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第一,表章不能是‘乞求’,而应是‘自请’或‘公推’。内容需历数董卓罪状,阐明国家危难,不可一日无主事之大将,然后由主公‘迫于公议,勉为其难’,暂领大将军、督河北四州军事,以安定社稷,讨伐国贼。”

“第二,表章不能只送往长安。需抄录副本,遍传天下各州郡!要让所有人都看到这份表章,知晓主公之举乃为国为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承制’(秉承皇帝意旨权宜行事)!如此,即便董卓不允,甚至下诏斥责,天下人也只会视其为乱命,而主公已获事实上的认可!”

“第三,”沮授目光微凝,“可暗中遣使,携重金厚礼,潜入长安,结交董卓身边近臣,尤其是其女婿、中郎将牛辅,以及谋士李儒。不需他们为我等美言,只需他们在董卓暴怒,欲发兵讨伐时,加以劝阻,言明利害,使董卓投鼠忌器,默许此事。此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袁绍听完,眼中精光大盛。沮授之策,将政治运作的奥妙阐述得淋漓尽致。既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又考虑了现实博弈,更预留了转圜空间。

“善!大善!”袁绍抚掌称赞,“公与之策,老成谋国,面面俱到!便依此计行事!”

他随即下令:“即刻起草表章!文笔需犀利,气势需磅礴,既要痛陈董卓之恶,又要彰显我袁本初舍我其谁之担当!此事,便交由……”他目光扫过,最终定格在一位容貌俊雅、气质不凡的文士身上,“孔璋(陈琳字)!你乃当世笔杆,此文非你莫属!”

书记官陈琳精神一振,出列躬身,自信满满:“琳,必竭尽所能,为主公草就此惊天地、泣鬼神之表文!”

“审配、逢纪,负责表章缮写、副本抄录与传递事宜,务求迅速,遍传天下!”

“许攸,你负责暗中联络长安之事,人选、财物,随你调用,务必打通关节!”

“其余诸将,整军备战,待我名分一定,即刻誓师出征!”

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正名行动,迅速展开。

陈琳果然不负“笔下雄兵”之盛名,闭门数日,一篇洋洋洒洒、辞采飞扬而又义正辞严的《自请大将军、督河北四州军事表》便跃然纸上。表中先是痛心疾首地列举董卓鸩杀少帝、祸乱宫闱、焚掠洛阳、迁都长安等十大罪状,字字如刀,句句见血;继而笔锋一转,盛赞袁绍家世忠良(四世三公),本人英武睿智,破公孙、抚流民、清吏治,功在社稷,泽被苍生;最后指出,如今国难当头,天子蒙尘,关东诸侯无所统属,非有德高望重、实力雄厚之大将不足以统合诸军,匡扶汉室。因此,“臣绍不胜惶恐,迫于河北士民之请,诸侯推举之谊,暂领大将军职,假节钺,督冀、幽、并、青四州军事”,承诺必竭股肱之力,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表文写成,先在大将军府内传阅,众人观之,无不击节赞叹。即便是田丰、崔琰等严谨之士,亦认为此文情理兼备,气势磅礴,足以传世。

“好!有此雄文,大事成矣!”袁绍览毕,亦是心潮澎湃,当即用印。

随后,审配、逢纪动用所有官方驿道与秘密渠道,将这份表章的正式本送往长安,同时,成千上万的副本如同雪片般,飞向兖州、豫州、徐州、荆州……乃至交州、益州。表章所到之处,果然引起了巨大轰动。士人传抄诵读,百姓口耳相传,袁绍“忠勇为国、忍辱负重”的形象与董卓的“国贼”面目形成了鲜明对比。许多原本观望的州郡长官、地方豪强,开始明确向邺城靠拢。

与此同时,许攸派出的精明干练的使者,携带重金珍宝,通过隐秘路线,潜入长安。利用董卓集团内部的矛盾和贪腐之风,成功地与牛辅麾下的心腹将领以及李儒门下的客卿搭上了线。大量的财帛和许攸承诺的“日后富贵”起到了作用,这些人在收了厚礼之后,虽未明确承诺什么,但都表示“会在适当时候,陈述利害”。

长安,相国府(董卓自封太师后,其府邸仍多称相国府)。

当袁绍那份措辞尖锐、俨然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自居的表章送至董卓案头时,这位西凉枭雄果然勃然大怒。

“袁绍小儿!安敢如此!一介渤海守,竟敢自请大将军,督四州军事?他眼里还有没有朝廷!有没有咱家!”董卓咆哮着,将表章掷于地上,肥硕的身躯因愤怒而颤抖,“咱家要发兵!立刻发兵,踏平冀州,将袁绍碎尸万段!”

堂下众将,如李傕、郭汜等,也纷纷叫嚣请战,气氛一时剑拔弩张。

然而,就在董卓即将下达命令时,一直冷眼旁观的李儒,轻轻咳嗽了一声,出列拱手:“岳父大人息怒。”

董卓对这个女婿兼首席谋士颇为倚重,强压怒火:“文优(李儒字),你有何话说?难道咱家还怕了他袁本初不成?”

李儒缓缓道:“岳父,袁绍此举,狂妄至极,确是可恨。然,细思之下,此时并非大举征讨河北的良机。”

“为何?”

“其一,关东诸侯,各怀异志,然袁绍此表一出,俨然已成其领袖。我军若攻袁绍,关东诸军恐会联兵救援,使我陷入多线作战。其二,冀州经袁绍经营,兵精粮足,非旦夕可下。我军主力若东出,马腾、韩遂在西凉,白波贼在河东,乃至汉中的张鲁,都可能趁机作乱,长安危矣。其三,”李儒压低了声音,“袁绍此举,虽是僭越,然其表章遍传天下,已占大义名分。我军若强行征讨,恐更失天下人心。”

这时,收了许攸厚礼的牛辅,也瞅准机会,出言附和:“文优先生所言极是。岳父,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若……暂且隐忍,不予理会。反正天子在岳父手中,我不下诏承认,他袁绍便是自封,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待我整顿内部,削平周边之患,再集中力量,一举歼灭袁绍不迟。”

其他几位也被暗中打点过的将领,也纷纷出言,认为眼下应以稳固关中为要。

董卓虽然暴戾,但并不愚蠢。他冷静下来,权衡利弊,知道李儒和牛辅等人说得有道理。现在和气势正盛的袁绍集团全面开战,风险太大。

他喘着粗气,狠狠瞪了一眼地上的表章,最终悻悻道:“哼!便让这小儿再猖狂几日!咱家迟早与他算总账!此事,暂且搁置,不予回复!”

李儒补充道:“岳父,虽不回复,但可暗中下诏,斥责袁绍擅权,并加封刘表为荆州牧,陶谦为徐州牧,使其互相牵制……”

“就依你!”董卓不耐烦地挥挥手。

就这样,在袁绍明暗两手准备下,董卓集团默认了既成事实。虽然来自长安的正式册封永远不会到来,但袁绍“自领”大将军、督河北四州军事的行为,在关东乃至天下大部分地区,已经获得了事实上的承认。

消息传回邺城,袁绍与麾下众人心中最后一块石头落地。虽然知道董卓大概率不会回应,但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默许。

时机已然成熟。袁绍决定,举行一场盛大典礼,正式宣告自己“大将军、督河北四州军事”的身份。

这一日,邺城南郊,祭坛高筑,旌旗蔽日。袁绍身着特制的玄色大将军袍服,头戴武冠,腰佩宝剑,在文武百官、三军将士以及无数邺城百姓的注视下,一步步登上祭坛。

坛上,香烛缭绕,祭品丰洁。袁绍肃容,焚香祷告天地,诵读祝文,内容依旧是声讨董卓,表明自己“承天景命,不得已而为之”,暂领大将军职,意在讨逆安民,兴复汉室。

仪式庄严肃穆。当袁绍最后举起象征权力的节钺,面向下方如林般的将士与民众时,整个场面沸腾了!

“大将军!”

“大将军!”

“讨董灭卓,兴复汉室!”

山呼海啸般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直冲云霄。颜良、文丑、张合、高览、徐晃等将领,甲胄鲜明,目光狂热;田丰、沮授、崔琰、审配等文臣,袍袖飘飞,神情激动。这一刻,袁绍不再仅仅是冀州之主,而是关东反董联盟公认的领袖,是汉室复兴的希望所系!

爽点在于,这并非一纸空文式的册封,而是建立在赫赫战功(破公孙)、卓越治理(抚流民、清吏治)和雄厚实力基础上的众望所归!与长安城内董卓的倒行逆施、人心尽失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天下士人之心,百姓之望,已悄然北倾。

典礼之后,袁绍返回大将军府,正式开府治事。府门前,“大将军府”、“督河北四州军事”的牌匾高高悬挂,熠熠生辉。各方使者,包括曹操、刘岱、孔伷、张邈等人的代表,纷纷前来谒见、祝贺,商讨共同起兵的具体事宜。

站在崭新的议事堂上,袁绍环顾济济一堂的英才,感受着手中节钺沉甸甸的分量,心中豪情万丈。

“名分已定,大义在手!”

他目光扫过众人,声音铿锵,如同金铁交鸣:

“下一步,传檄天下,会盟酸枣!讨董之战,就此开启!”

至此,袁绍完成了从一方诸侯到关东联军领袖,乃至未来天下霸主候选人的关键性蜕变。政治上的“正名”,为他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凝聚了无比的人心。通往权力顶峰的阶梯,已铺就了最重要的一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