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 第47章 幽州急报,白马南窥

虎牢关前的对峙,在朱灵归降带来一阵短暂的振奋后,再次陷入了令人焦灼的僵局。吕布吃了暗亏,愈发谨慎,任凭联军如何骂阵,只是坚守不出。关墙之上,西凉弓弩蓄势待发,冰冷的金属光泽在日渐寒冷的空气中闪烁着不祥的光芒。

联军大营内,初时会盟时的锐气,已被漫长的等待和无所事事的消耗磨去了不少。各路诸侯的营盘之间,虽依旧旌旗相望,但那股同仇敌忾的热流似乎正在悄然冷却。刘岱、孔伷等人开始频繁以“粮草不继”、“士卒疲敝”为由,向袁绍请求延缓攻势,实则暗中保存实力;袁术与孙坚因粮草供给问题,摩擦日益公开,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即便是曹操,在汴水新败后也变得沉默寡言,每日只是操练本部残兵,眼神深处却燃烧着不甘与更为深沉的思虑。

中军大帐内,炭火盆驱散着深秋的寒意,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一丝凝重。袁绍正与几位核心谋士商议军情,除了田丰、沮授、许攸、郭图外,新近投效的荀谌(字友若)亦在席中。此外,帐幕一角,还静坐着一位面容敦厚、目光却异常沉静的青年文士,正是荀谌的侄子,不久前受其叔父书信感召,悄然从长安辗转前来投奔的荀攸,荀公达。他性情内敛,不喜张扬,故虽已至军中数日,袁绍亦知其才,却尚未于大庭广众之下委以显职,只令其随军参赞,熟悉情况。

“主公,如此僵持,于我大军不利啊。”长史耿武面带忧色,“数十万大军每日人吃马嚼,粮草消耗巨大,虽依托冀州、河内补给,然长途转运,压力日增。而诸路诸侯,心志不齐,长此以往,恐生内变。”

袁绍负手立于巨大的司隶地图前,目光沉静地扫过虎牢关,又越过洛阳,投向更西方的潼关、长安。他何尝不知僵持的弊端?只是虎牢天险,吕布虽败一阵,根基未损,强攻代价太大。

“元皓、公与、友若,你等有何看法?”他将问题抛给了麾下最重要的三位谋士。

田丰性格刚直,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惯有的冷峻:“主公,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吕布虽勇,然其军心已因朱灵之事浮动。可命孙坚所部,加大佯攻力度,吸引吕布注意。同时,遣一上将,绕道河内,汇合王匡,自孟津渡河,威胁洛阳以北,迫使吕布分兵!只要其露出破绽,我军主力便可猛攻虎牢!”

沮授微微摇头:“元皓之策虽险,却未必不可行。然须谨慎,河内部署需隐秘,渡河需迅速。另,授以为,可再遣细作入关中,散播流言,言马腾、韩遂欲袭长安,或言董卓欲削吕布兵权,使其内外交困。”

新近投效的荀谌则沉吟片刻,缓缓道:“两位先生之策,皆是从军事、谋略层面破局,自是正理。然谌以为,破虎牢,关键或许不在关内,而在关外。”

“哦?友若何意?”袁绍转过身,颇感兴趣地问道。荀谌的到来,其沉稳多思、视野开阔的特点,确实为他的谋士团带来了新的角度。

“联军之弊,在于‘名’聚而‘实’散。”荀谌一针见血,“主公虽为盟主,然难以如臂使指。破局之道,或许在于……‘整合’。可借此时机,明面上与吕布对峙,暗地里则着手理顺联军内部关系,或拉拢,或压制。待内部更趋一致,号令更通,则虎牢关再险,亦不足惧矣。此所谓,先固本而后图远。”

三位谋士,三种策略,或激进,或稳健,或着眼于内部整合,各有侧重。袁绍听得频频颔首,心中不断权衡。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角落里的荀攸,见其凝神静听,若有所思,便随口问道:“公达可有见解?”

荀攸闻声,从容起身,向袁绍及诸位谋士微微躬身,语气平和:“攸才疏学浅,不敢妄议。唯觉三位先生所言皆有道理。田别驾欲以正合,沮监军欲以奇胜,叔父则欲安内而后攘外。然关键在于,时机与取舍。需判断何种策略,能于此刻发挥最大效力,且风险可控。”他话不多,却点出了决策的核心难点,听得田丰、沮授亦微微侧目。

然而,就在袁绍细细品味荀攸之言,即将有所决断之际,帐外一阵极其急促,甚至带着恐慌意味的马蹄声和嘶鸣声,打断了一切!

“报——!!!八百里加急!幽州急报!!”

一名信使几乎是撞开了帐外的亲卫,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他甲胄歪斜,满身尘土,嘴唇干裂出血,手中高举着一封粘着三根雉羽,代表最高紧急军情的信筒。

“主公!不好了!公孙瓒……公孙瓒尽起残兵,汇合辽西乌桓峭王、苏仆延等部,骑兵数万,绕过刘虞大人的防区,已突破长城,南下寇边!兵锋直指渤海郡!烽火已至南皮!”

信使的声音嘶哑,带着哭腔,如同一声惊雷,在帐内炸响!

“什么?!”

“公孙瓒?他怎敢?!”

“渤海郡?!”

帐内瞬间一片哗然!就连一向沉稳的沮授、冷峻的田丰,也骤然变色!渤海郡,那是袁绍起家的根基之地,更是连接冀州与幽州南部的要害!一旦有失,不仅老家被端,更是腹背受敌!

袁绍猛地一步上前,夺过信筒,飞快地取出绢书,目光急速扫过。绢书上是幽州留守审配的亲笔字迹,字字惊心,详细描述了公孙瓒联军入寇的路线、兵力估算以及渤海郡守军捉襟见肘的窘境,最后是审配以血书写的四个大字——“危在旦夕”!

饶是袁绍心志坚毅,此刻也不由得感到一阵眩晕,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公孙瓒这条败犬,果然趁他主力深陷中原之际,狠狠地在他背后捅了一刀!

幽州急报的内容迅速在联军高层中传开,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大营,顿时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池塘,波澜骤起!

袁绍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立刻下令召集所有核心文武以及各路诸侯首领,召开紧急军议。

大帐内,气氛前所未有的压抑。炭火盆似乎也失去了温度,只有那封摊在帅案上的血书,刺眼地提醒着众人迫在眉睫的危机。

“诸位,情况便是如此。”袁绍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压迫感,“公孙瓒背信弃义,趁我讨伐国贼之际,悍然南犯,我根基之地危殆。诸位以为,该当如何?”

短暂的死寂之后,帐内顿时炸开了锅。

“还能如何?回师!立刻回师救援渤海!”颜良第一个跳起来,须发皆张,声如洪钟,“主公!渤海乃我等根基,岂容有失?末将愿为先锋,星夜北返,定将那公孙瓒狗头砍下,献于帐前!”

文丑、张合、高览等冀州出身的将领也纷纷附和,群情激愤。老家被偷,谁能不急?

然而,以刘岱、孔伷为首的一批诸侯,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盟主!讨董大业正值关键,虎牢关指日可下,岂能因一隅之地而废天下公义?”刘岱义正辞严,仿佛全然忘了自己此前是如何保存实力。

“是啊,盟主!公孙瓒不过是疥癣之疾,董卓才是心腹大患!若此时退兵,则前功尽弃,天下人将如何看待我等?”孔伷摇头晃脑,引经据典。

袁术更是阴阳怪气地开口:“本初兄,河北基业固然重要,然则天子尚在奸贼之手,孰轻孰重,兄长还需权衡啊。莫非,在兄长心中,一家之基业,重过君臣大义,天下兴亡?”他这话极其诛心,直接将袁绍架在了道德的火上烤。

孙坚张了张嘴,他本想支持回师,但看到袁术那挑衅的眼神,又想到粮草被卡之事,硬生生把话咽了回去,只是拳头攥得发白。

曹操目光闪烁,沉默良久,才缓缓道:“本初兄,渤海之危,确需解救。然大军一动,吕布必趁势掩杀,恐遭大败。可否……分兵回援?主力仍留在此地,与吕布对峙?”

帐内顿时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三派:冀州将领力主全军回援;刘岱、孔伷、袁术等反对退兵,冠冕堂皇;曹操等少数派则建议分兵。

争吵声、辩论声充斥大帐,乱成一团。袁绍面沉如水,听着众人的争论,心中亦是天人交战。全军回师,则讨董大业功亏一篑,不仅声望受损,更可能被吕布追击,损失惨重;不分兵,则渤海基业危殆,那是他起家的根本,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纷乱之际,荀谌悄悄离席,来到了帐幕一角荀攸的身边。

“公达,你观此局,何解?”荀谌低声问道,眉头紧锁。他虽有自己的见解,但也想听听这位被誉为“荀氏麒麟儿”的侄儿有何高见。

荀攸目光扫过争得面红耳赤的诸侯,又看了看帅座上虽沉默却目光锐利如鹰的袁绍,轻轻吐出四个字:“考验将至。”

“哦?细言之。”

“此危局,看似是军事两难,实则是主公威望与决断的试金石。”荀攸声音平缓,却洞若观火,“若主公被众人意见左右,进退失据,则威望必损,联盟亦将加速瓦解。若主公能乾纲独断,拿出一个既能稳住讨董大局,又能解渤海之危的万全之策,则其领袖地位将再无动摇,且能借此机会,进一步整合内部。”

荀谌微微颔首:“然则,万全之策何在?分兵则两头弱,回师则前功弃,难啊。”

荀攸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叔父,或许……不必非此即彼。攸观公孙瓒此次南下,看似凶猛,实则不然。其一,其新败不久,元气未复,所谓数万骑兵,恐多虚张声势,且多为掳掠而来、军纪涣散的乌桓胡骑,攻坚能力存疑。其二,其绕过刘虞,直扑渤海,乃是行险,意在速战速决,攫取资财人口以补自身,并无久占之力。其三,渤海郡虽兵力空虚,然审正南(审配)非庸才,南皮城坚,短期应可支撑。”

他顿了顿,继续低声道:“因此,攸以为,无需全军回师。可遣一员大将,率精骑数千,星夜兼程北返,汇合幽州南部留守兵马,统一指挥。其任务非是与公孙瓒决战,而是倚仗城寨,挫其锋芒,袭扰其粮道,拖延其步伐。同时,主公在此间,需速战速决!”

“速战速决?”荀谌若有所思,“虎牢天险,如何速决?”

“正因虎牢难下,公孙瓒才敢如此。”荀攸道,“或许,可改变策略。既然强攻不利,或可……诱敌?或可……绕关?朱灵新降,熟悉司隶西部地形,或知其薄弱之处。即便不能立刻破关,也需打一场振奋人心、足以震慑吕布的胜仗,然后主公方可挟大胜之威,从容布置回师事宜,届时,反对者亦无话可说。”

荀谌眼中亮光一闪,拍了拍荀攸的肩膀:“公达之见,深得虚实之要!我这就去禀明主公!”

就在帐内争吵愈烈,袁术等人几乎要逼袁绍立刻做出“忠义”选择之时,袁绍猛地一拍案几!

“砰!”

一声巨响,让所有声音戛然而止。

袁绍缓缓站起身,目光如冷电般扫过全场,那股久居上位、杀伐决断的霸气展露无遗,竟让叫嚣最凶的刘岱、孔伷等人心中一寒,不敢直视。

“诸公之意,绍已明了。”袁绍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讨董大业,关乎国运,绍,不敢或忘!然渤海根基,乃我军心所系,数十万将士家眷所在,亦不容有失!”

他话语一顿,斩钉截铁道:“故,绍意已决!分兵!”

不等反对者开口,他立刻下达一连串命令,语速快而清晰:

“颜良、文丑!”

“末将在!”二将轰然应诺。

“命你二人,即刻点齐本部一万精骑,多备弓弩,轻装简从,星夜兼程,北返渤海!汇合审配、沮授(留守邺城),统一由审配节度,依托城防,稳守反击!记住,尔等首要之务,是稳住战线,保住南皮,挫敌锐气,待我主力回师!不得贪功冒进!”

“遵命!”颜良文丑深知责任重大,慨然领命。

“诸公!”袁绍又看向刘岱、孔伷等人,语气放缓,却带着压力,“绍分兵回援,乃为稳固根本,使我讨董大军无后顾之忧!虎牢关前,仍需诸公鼎力相助!绍在此承诺,十日之内,必设法打破僵局,若不能,再议去留不迟!在此期间,望诸公约束部下,同心协力,莫要再生事端,否则……”他目光一冷,“休怪袁某军法无情!”

刘岱、孔伷等人被袁绍的气势所慑,又见其并未全军撤退,只是分兵,且给出了期限,一时也找不到理由再反对,只得唯唯称是。

袁绍最后看向曹操、孙坚等将领:“孟德,文台,虎牢关前线,仍需倚重二位。望二位能助我,在这十日之内,觅得破敌良机!”

曹操目光复杂,深深看了袁绍一眼,拱手道:“操,敢不尽心。”

孙坚亦抱拳:“坚,领命!”

军议在袁绍的强力主导下结束。诸侯们怀着各异的心思散去,而袁绍则立刻召来了田丰、沮授、荀谌、荀攸以及朱灵,根据荀攸的建议,紧急商讨如何在十日内打破虎牢僵局的具体策略。朱灵果然对洛阳西部地形颇为熟悉,提供了几条可行的渗透路径。

夜色深沉,联军大营在短暂的喧嚣后,陷入了更深的紧张与忙碌。颜良、文丑率领的北返铁骑,如同离弦之箭,悄无声息地没入黑暗,奔向遥远的渤海烽火。而虎牢关下,一场更为激烈和关键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袁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两线压力,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将深刻影响着天下的格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