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 第38章 吏治清平,新政深化

夏去秋来,漳水两岸的稻浪翻涌出金黄的颜色,太行山麓新垦的屯田里,粟穗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伴随着“抚定太行”政策的成功,数十万流民化为编户,安居乐业,冀州的仓廪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丰盈起来。邺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似乎战争的创伤已被迅速抚平,北疆霸主的根基已然坚不可摧。

大将军府内,一场庆贺屯田初成、新军练就的盛宴刚刚散去。笙歌渐息,酒香犹存,仆役们悄无声息地收拾着残局。袁绍(主角)却并未安寝,他独立于庭院的月光下,望着廊下悬挂的灯笼,眉头微蹙,不见多少喜色。

脚步声轻轻响起,沮授与田丰联袂而至,他们似乎也洞悉了主公此刻的心境。

“主公可是在忧心,这繁华之下,仍有隐疾未除?”沮授轻声问道。

袁绍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后的锐利:“公与、元皓,你二人知我。流民归附,仓廪渐实,此乃可喜之事。然,近日我观各郡县上报文书,辞藻华丽者众,言及实质者寡;报喜不报忧,已成风气。更有地方耆老,辗转递来血书,控诉小吏盘剥,豪强勾结,侵吞屯田之利,欺压新附之民。”他深吸一口气,语气转冷,“外部强敌暂退,若内部吏治**,豪强坐大,则我等今日之心血,他日必为他人做嫁衣。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啊!”

田丰目光炯炯,慨然道:“主公明鉴!打天下靠兵马,治天下需良吏。如今我冀州疆域扩大,人口倍增,旧有官吏体系,或因循守旧,或能力不济,或心怀异志,更有甚者,视新政为敛财之机。若不加以整饬,严刑峻法,则屯田之利入私囊,流民之心复离析,讨董大业,亦将如沙上筑塔!”

“正是此理。”沮授点头,“昔日高祖入关中,约法三章;光武中兴,亦大力整顿吏治。如今主公欲成王霸之业,非仅靠疆场决胜,更需一套清廉高效、如臂使指的行政体系,方能将河北之力,拧成一股,指向一处。”

袁绍眼中精光一闪:“二位之言,深得我心!吏治,乃新政深化之根本,亦是未来争霸天下之基石。是时候下一剂猛药了!”他顿了顿,沉声道:“我意已决,在冀、幽(南部)全境,推行‘吏治清平’大考!由崔琰、审配总负其责,你二人从旁参赞,务必要将那些蠹虫、庸才,从我的官署中剔除出去!同时,屯田、官学、医署等新政,需借此东风,推向每一个亭、每一个里!”

“主公英明!”田丰、沮授齐声应道,眼中都燃烧着革故鼎新的火焰。

一场远比军事征服更为复杂、影响更为深远的内部整顿风暴,在冀州的上空悄然凝聚。

翌日,大将军府连发数道措辞严厉的政令,如同惊雷炸响在冀州官场的上空。

第一道,《申饬吏治令》。严申官员考核标准,强调“清廉”、“勤政”、“实效”三条核心,宣布将由别驾崔琰、治中审配主持,组建“吏治巡察司”,对全境郡、县、乃至乡亭级官吏进行大规模考核巡查。

第二道,《深化新政令》。要求在各郡县普遍设立“官学”,招募寒门子弟入学,由州府补贴部分费用;在人口聚集区设立“官立医署”,配备医师、药童,平价或免费为贫苦百姓诊治;屯田政策进一步细化,鼓励民间开荒,并给予更长的免税期。

第三道,《鼓励告奸令》。允许百姓、乃至低级吏员,直接向巡察司或大将军府设立的“闻鼓”投书,检举不法官员,一经查实,严惩不贷,并对举报者予以保护和奖励。

政令一出,冀州震动。清廉干练的官员摩拳擦掌,期待借此机会施展抱负;而平日里尸位素餐、贪墨枉法者,则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崔琰与审配,一个以刚正清严闻名,一个以精明强干着称,二人搭档,堪称绝配。崔琰负责制定考核标准、审阅卷宗、面试官员,注重德行与操守;审配则负责调动情报网络(利用许攸等人提供的信息)、实地暗访、核查账目,精于发现蛛丝马迹。田丰、沮授则作为最高顾问,为此次整肃把握方向和尺度。

巡察使们手持令箭,分赴各地。他们不再只听郡守县令的汇报,而是深入乡里,走访田间地头,询问屯田民户,核查官仓账目,甚至突袭检查官学、医署的建设情况。

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各地上演:

魏郡邺城: 一名负责分发屯田农具的仓曹掾,被查出与城中豪商勾结,以次充好,克扣斤两,从中牟利。人赃并获,崔琰亲自判决,将其革职抄家,流放边地,豪商亦被重罚。此事极大震慑了邺城内外的小吏。

巨鹿郡: 一名县令,能力平庸,但在上报政绩时夸大其词,将邻县协助平息的匪患也算在自己头上。审配通过对比多方文书和暗访民情,揭穿其谎报,予以罢黜。

常山国: 一名郡丞,乃是颍川名门之后,自恃身份,对巡察使阳奉阴违,阻挠新政中“官学”的设立,认为那是浪费钱粮培养“贱民”。崔琰得知后,不顾其出身,以“怠政抗令”之罪,将其就地免职,遣返原籍。

与此同时,新政的深化也在稳步推进。在沮授的规划和各郡县得力官员的执行下:

屯田方面: 水利设施得到进一步修缮,新的耕作技术(如代田法)被推广,屯田区的范围持续扩大。随着秋收到来,金黄的谷物不仅填满了流民的粮缸,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州郡官仓。

官学方面: 一座座挂着“冀州官学”牌匾的学堂在城乡设立,朗朗读书声开始响起。寒门子弟得以入学,学习经文、算学、乃至基础的律法,打破了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为未来培养了大量的基层人才。

医署方面: 由州府统一培训、招募的医师开始坐诊,虽然药物和手段仍显简陋,但对于缺医少药的平民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疫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民心愈发安定。

然而,改革的深入必然触及更深层次的利益。一些盘根错节的地方豪强,眼见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轻易操控胥吏、逃避赋税、兼并土地,开始暗中串联,寻找反击的机会。风暴,正在酝酿。

**在一个看似寻常的日子到来。吏治巡察司收到了来自安平国信都县的数十封联名血书,控诉县令郭韬(与颍川郭氏有远亲关系)及其主要佐官,多年来横行乡里,贪赃枉法,不仅在赋税上大肆加派,更在最近的屯田划分、官学建设中上下其手,强占民田,克扣款项,甚至逼出人命!

更令人棘手的是,这郭韬与袁绍麾下重要谋士郭图,乃是同族。消息传开,邺城官场暗流涌动,许多人都在观望,袁绍是否会因此而手软。

崔琰与审配将案情汇总,直接呈报袁绍。袁绍览毕,面沉如水,立刻召集核心文武议事。

堂上,郭图脸色极其难看,出列辩解道:“主公,此必是刁民诬告!郭韬虽才具平平,但岂敢如此胆大妄为?且此事涉及郭氏清誉,还望主公明察,勿偏听偏信!”

许攸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说道:“公则(郭图字)兄,此言差矣。巡察司多方查证,人证物证俱在,岂是‘诬告’二字可以掩盖?莫非,只因涉事者是公则同族,便可法外开恩?若如此,这‘吏治清平’大考,岂非成了笑话?”

田丰厉声道:“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岂能因私废公?主公欲成大事,必当赏罚分明,一视同仁!若今日因郭韬而废法,则明日便有李韬、张韬效仿,吏治整顿前功尽弃,新政亦将寸步难行!请主公明断!”

沮授也沉稳进言:“主公,此事正可作为整顿吏治、震慑豪强的典型。处理得当,则天下皆知主公法纪严明,不徇私情,贤能之士必争相来投。”

袁绍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额头已见汗的郭图身上,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公则,你的心情,我能理解。然,元皓、公与所言,方是正理。我袁本初立志廓清天下,若连自家门槛都扫不干净,何以服众?何以讨董?何以面对冀州数百万期盼清平的百姓?”

他猛地一拍案几,霍然起身:“传令!”

“第一,立即将安平国信都县令郭韬及其一干涉案佐官,革去官职,锁拿至邺城,由崔琰、审配会同廷尉府严加审讯!”

“第二,此案审理过程及结果,明发通告,传示各郡县,以儆效尤!”

“第三,责令安平国相,妥善安抚受害百姓,退还被侵占田产,赔偿损失!”

“第四,”他看向郭图,语气稍缓,却依旧坚定,“公则,你御下不严,识人不明,亦有失察之过,罚俸半年,以示惩戒!你可心服?”

郭图面色苍白,但见袁绍决心已定,且并未深究自己,只得躬身道:“图……心悦诚服,谢主公宽宥。”

此令一出,冀州官场为之肃然!连与郭图有亲的县令都被严惩,袁绍整顿吏治的决心,再无任何人敢怀疑。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甚至准备串联抵抗的豪强,顿时偃旗息鼓,纷纷主动配合新政,清理自家账目,约束族人。

案件的审理迅速而公开。郭韬等人罪证确凿,最终,主犯郭韬被判处斩刑,其余从犯根据情节,或流放,或囚禁。行刑之日,邺城万人空巷,百姓拍手称快,高呼“袁青天”。

经此雷霆一击,冀州吏治风气为之一清。官员们恪尽职守,胥吏们不敢弄权,豪强们收敛行径。新政的推行再无阻碍,官学遍布乡邑,医署惠及贫弱,屯田硕果累累。

秋高气爽的时节,袁绍与一众文武微服巡视邺城郊野。但见市井繁荣,商旅不绝;田间农夫面带笑容,孩童在官学外嬉戏;夜不闭户或许尚需时日,但路不拾遗之景,已在多地显现。偶尔有来自司隶的商贩,谈及董卓治下洛阳、长安的混乱、饥荒与人相食的惨状,无不唏嘘,对比冀州的安宁繁荣,更是对袁绍感恩戴德。

沮授看着这太平景象,轻声道:“主公,此可谓‘吏治清平,新政深化’之效也。内政已固,根基已深。”

袁绍驻足,眺望西方,目光深邃:“是啊,内部已定,是时候将我们的力量,指向那个祸乱天下的国贼了。传令下去,加快讨董筹备!我要让天下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王师,什么才是众望所归!”

冀州,这台经过精心调试、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终于完成了最后的内部升级,即将爆发出它全部的威力,驶向决定天下命运的历史舞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