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 第27章 俊杰来投,羽翼渐丰

初夏的晨光洒在邺城巍峨的城墙上,也洒在了城西“招贤馆”前那蜿蜒曲折、不见尾迹的长队之上。来自天南地北的士人、武者、乃至身怀异能的匠人,手持名刺、荐书,或仅仅怀揣着一腔热血,在此安静而焦灼地等待着。他们的目光,无一不投向那座象征着机遇与新生的馆驿,更投向馆驿之后,那座气象森严的州牧府。

招贤馆内,新任馆丞(由一位投效较早的寒门文士担任)忙得脚不沾地,登记名册,初步问询,分类引导。几名由荀攸派来的州府属吏在一旁协助,神色间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振奋。

“馆丞,今日这队伍,怕是比昨日又长了几分。”一名属吏擦了擦额角的汗,低声道。

馆丞看着手中厚厚一摞登记名册,感慨道:“是啊,自主公颁布《求贤令》,明示‘不拘出身,唯才是举’,这四方豪杰,便如百川归海。你瞧,有颍川的才子,有幽燕的壮士,还有荆襄的辩士……真是前所未有之盛况!”

消息很快传到了州牧府。袁绍正在与荀攸、审配商议秋收后的赋税调整方案,闻报后,他放下手中的简牍,脸上露出了预料之中的欣慰笑容。

“公达,正南,看来我等这数月辛苦,并未白费。”袁绍走到窗边,望向招贤馆的方向,“新政初显成效,冀州安定繁荣之名已传扬开来。如今,是收获人才的时候了。”

荀攸捻须微笑:“主公所言极是。得民心者得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此乃良性循环,冀州大势已成。”

审配虽面色依旧严肃,但眼中也闪过一丝赞许:“然则,鱼龙混杂,亦在所难免。需有章法,仔细甄别,方能使贤者得其位,能者尽其才。”

“正南所虑极是。”袁绍点头,“招贤馆乃第一道筛子。后续考核、任用,需劳烦二位与公则(郭图)、公与(沮授)多多费心,制定标准,务求公允。”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我很好奇,此番前来投效者中,会有多少惊喜。”

随着时间推移,一批批经过初步筛选的人才,开始进入州牧府的视野,并通过更严格的考核与问对,脱颖而出,融入袁绍集团的集体之中。

第一波,勇毅之将,充实行伍。

首先引起轰动的,是两位年轻武将的到来。张合,河间鄚人,原为韩馥军中部曲,但并未受到重用。韩馥让位后,他本可随波逐流,但目睹袁绍整军经武、气象一新,深感这才是值得效力的明主,遂主动毛遂自荐。在演武场上,张合展示了他不仅个人武艺娴熟,更难得的是精通阵型变化,用兵巧变,思路灵活,与颜良的刚猛、文丑的沉稳、麴义的悍勇截然不同。袁绍大喜,亲自考校其兵法,张合应对如流。袁绍当即擢升其为裨将军,令其独领一军,与高览(另一位同期来投、以力大沉稳着称的将领)一同作为新生代将官的重点培养对象。此举不仅增添了军中栋梁,也向所有冀州旧部表明,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在新政权下必有出头之日。

紧接着,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前来投奔——淳于琼。此人乃西园八校尉之一,与袁绍、曹操曾有旧谊,洛阳陷落后辗转流亡。他的到来,带来了洛阳的最新情况,也带来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连朝廷旧将都来投奔袁绍)。袁绍虽知淳于琼有好酒的毛病,但念其资历与旧情,仍给予优待,任命其为监军使者,参赞军事,但不直接掌兵,既示恩宠,又加约束。

第二波,文华之士,点缀枢机。

文士方面,亦是收获颇丰。来自青州的“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虽未直接出仕(他心系汉室,对袁绍称臣尚有犹豫),却应邀前来邺城讲学,与蔡邕唱和,极大提升了冀州的文化声望。

而真正在政务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崔琰和陈琳。崔琰,清河名士,相貌俊伟,性格刚正不阿,且精通政务律法。袁绍任命其为东曹掾,主管官员选拔征召。崔琰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选拔官吏注重真才实学与品德操守,不避权贵,不徇私情,使得吏治为之一清,连审配都对其赞赏有加。

陈琳,广陵射阳人,文采斐然,尤擅章表书记。袁绍欣赏其文笔,任命其为司空军谋祭酒(注:袁绍自领司空,亦为彰显地位),管记室,所有军国文书,多出其手。陈琳的笔,成为了袁绍宣示意志、讨伐异己的利器。

第三波,地方豪杰,稳固根基。

除了个体人才,一些地方势力的代表也看清了风向,选择向袁绍输诚。例如,魏郡的地方大族代表牵招,素有侠名,在乡里影响力巨大。他亲自来到邺城,表示愿率宗族依附,并协助州府安抚地方,推行新政。袁绍给予其高规格接待,任命其为州府从事,使其成为连接州府与地方豪强的重要纽带。

还有如季雍、韩范等原属韩馥麾下、但在地方郡县颇有能力的官员,也纷纷上表,表示效忠新主。袁绍一概安抚,留任原职,令其戴罪立功(指未能及早效忠),观其后效。这种宽宏大量的姿态,进一步稳定了冀州基层。

一时间,袁绍麾下,文武济济,人才之盛,冠绝河北。颍川元从、冀州本土、新投俊杰,三者之间虽仍有微妙平衡,但在袁绍的有意引导和不断涌入的新鲜血液冲击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袁绍为核心、竞争向上的积极氛围。

在所有来投者中,最让袁绍感到惊喜,甚至堪称如获至宝的,是沮授秘密引荐的一人——巨鹿田丰,田元皓。

田丰此人,历史上便是袁绍帐下顶尖谋士,刚而犯上,多谋善断。在这个时空,他早对袁绍有所关注,但性格谨慎,一直在暗中观察。直到袁绍入主冀州,推行新政,整肃内部,招揽四方贤才,一系列举措下来,田丰终于认定,此人确是雄主之姿,方在好友沮授的劝说下,决定出山。

这一日,州牧府书房内,袁绍特意只留下了荀攸、沮授,秘密接见田丰。

田丰其貌不扬,甚至有些清癯,但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能洞穿人心。他见到袁绍,长揖不拜,神态不卑不亢。

“丰,山野鄙夫,闻明公招贤,特来相投。”田丰开门见山,声音清朗。

袁绍早已从沮授口中深知田丰之能,此刻更是亲自感受到对方那股逼人的锐气,心中欢喜,亲自起身相迎:“久闻元皓先生大名,如雷贯耳!绍思慕久矣,今日得见,幸何如之!快请上座!”

双方落座,不及寒暄,田丰便直指核心:“明公据冀州,拥强兵,纳贤才,其志必不在小。丰敢问,明公眼中,当今天下,谁可为敌?谁可为友?下一步,锋芒所向,又是何方?”

这一问题,可谓犀利至极,直指袁绍未来的战略方向。

袁绍不惊反喜,知道这是田丰在考校自己,也是展现其才学的机会。他略一沉吟,便将自己的规划和盘托出:“元皓先生快人快语。绍以为,眼下大敌,非止董卓一人。公孙瓒踞幽州,骁勇而寡谋,乃肘腋之患;曹操据兖州,枭雄之姿,乃心腹之患。至于袁术、刘表等,或守户之犬,或坐谈客耳,暂不足虑。故而,下一步,绍欲北和公孙(或至少稳住),南联曹操(虚与委蛇),西望洛阳,静待董卓之变。待时机成熟,先定河北,再图中原!”

田丰听罢,眼中精光闪烁,抚掌道:“明公所见,与丰暗合!然,丰有三策,可助明公!”

“先生请讲!”袁绍身体前倾,极为专注。

“其一,对公孙瓒,当外示和好,内修战备。可遣一辩士,陈说利害,暂缓兵戈,使我军能专心整合内部,积攒实力。此乃‘缓兵之计’。”

“其二,对黑山张燕,剿抚并用。彼等盘踞太行,熟悉地利,剿之不易。可遣一能吏,许以官爵钱粮,分化瓦解,招抚其部分,孤立其死硬,则可渐除腹心之患。此乃‘釜底抽薪’。”

“其三,亦是关键,”田丰目光灼灼,“当广布恩信于天下,尤其对朝廷落魄公卿、关西流亡士人,多加接纳。明公可表奏天子(尽管被董卓控制),斥责董卓,声言勤王,将‘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大义名分,抢先抓在手中!即便一时不能迎奉天子,亦需占据道德高地,使天下忠义之士,皆望邺城而影从!此乃‘正名之策’!”

田丰这三策,高瞻远瞩,精准地指出了未来战略的关键点,尤其是“正名之策”,与袁绍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谋而合,甚至更为明晰!

袁绍闻言,豁然起身,激动地握住田丰的手:“元皓真乃吾之子房也!得先生相助,何愁大业不成!”他当即任命田丰为治中从事,与沮授一同参赞军机,地位仅次于荀攸。

田丰的正式加入,标志着袁绍的谋士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智囊充盈,武将云集,地方归心。

是夜,袁绍在府中设宴,为新近投效的俊杰们接风。席间,文臣献策,武将请战,气氛热烈,一派蒸蒸日上之象。

袁绍举杯,环视麾下济济人才,胸中豪情激荡。

“诸君!”他朗声道,“今日之冀州,已非昨日之冀州!今日之袁绍,亦非昨日之袁绍!望诸君与绍同心协力,共铸伟业!他日功成,皆与诸君,共享太平!”

“愿为主公效死!”堂下回应之声响彻云霄。

俊杰来投,羽翼渐丰。袁绍望着堂下这片璀璨的星空,知道他已经攒足了资本,即将振翅高飞,在这乱世的天穹下,划出属于自己的轨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