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 第13章 暗流涌动,冀州密使

河内的深秋,寒意渐浓。这一日,怀县城门照常开启,商旅百姓络绎出入。一队来自冀州邺城的布商车队,在缴纳了例行的商税后,缓缓驶入城中。为首的中年商人,面容精悍,眼神警惕地扫视着街道两旁井然有序的市容与精神抖擞的巡城兵士,眼中不时闪过一丝讶异。

这队商人并未在市面上多做停留,而是径直来到了城西一处看似普通的货栈。货栈掌柜早已等候在侧门,见车队到来,不动声色地打了个手势,引着那为首商人从后门悄然离开,七拐八绕,最终从一处极为隐蔽的侧门,进入了河内郡守府。

书房内,炭火正旺。袁绍正与荀攸、许攸商议着由郭图起草的、准备发往各郡县、声讨董卓暴行的檄文纲要。文丑按刀侍立一旁,如同一尊铁塔。

“主公,人到了。”亲卫队长低声禀报。

袁绍抬起头,放下手中的笔:“带进来。”

门帘掀动,那名“布商”走了进来。他脱下遮掩身份的斗篷,露出一身劲装,虽作商贾打扮,但步履沉稳,腰杆笔直,周身带着一股行伍之气。他目光快速扫过房中几人,最终定格在主位的袁绍身上,深吸一口气,单膝跪地,抱拳行礼:

“冀州牧韩文节麾下,军司马耿武,拜见袁司隶!”

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

耿武!袁绍眼中精光一闪。果然是他!历史上,正是耿武与关纯二人,在韩馥欲让冀州于袁绍时,持刀反对,最终被颜良文丑斩杀于州牧府前,堪称韩馥麾下难得的忠勇之士。如今,这位“忠勇之士”却成了秘密前来联络自己的“内应”,历史的轨迹,已然在细微处发生了偏转。

“耿司马请起,看座。”袁绍语气平和,抬手虚扶,“一路辛苦。河内与冀州近在咫尺,何须如此隐秘?”

耿武起身,在荀攸下首的蒲团上坐下,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苦涩:“回禀司隶,非是武故弄玄虚,实乃邺城如今,已是风声鹤唳,董卓、公孙瓒乃至司隶您的使者、细作,明里暗里,不知凡几。韩使君(韩馥)终日惶惶,州牧府内更是人心各异,武此行,不得不慎。”

他顿了顿,目光坦诚地看向袁绍:“实不相瞒,武与别驾关纯兄,此番乃是冒死前来。韩使君暗弱,非雄主之姿,冀州富庶,觊觎者众,长此以往,必生大祸!我等不忍见冀州百万军民沦入董卓、公孙瓒等虎狼之手,亦不愿见使君身败名裂。闻司隶在河内励精图治,仁义布于四方,故特来相投,愿助司隶入主冀州,保境安民!”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情真意切。既点明了冀州危局,也表明了投效之心,更将“保境安民”的大义旗帜高举。

袁绍没有立刻表态,而是亲自为耿武斟了一杯热酒。“耿司马忠义之心,绍已深知。然绍有一事不明,冀州带甲十万,钱粮广盛,韩冀州虽性宽和,麾下亦不乏忠勇如司马与关别驾者,何以惧董卓、公孙瓒若此?又何以为绍区区河内数千兵马,便能成事?”

这话问到了关键处,既是试探耿武的诚意与见识,也是在评估冀州内部真实的抵抗意志。

耿武双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随即长叹一声,开始详细剖析:

“司隶明鉴。冀州兵甲钱粮虽多,然韩使君优柔寡断,遇事不能决。麾下文武,亦分作数派。如长史耿苞、治中刘子惠等,或暗通董卓,或首鼠两端;如都督从事赵浮、程涣等,手握部分兵权,却只知听命行事,缺乏主见;真正心向汉室、愿保境安民者,除武与关纯兄外,唯有如审配、沮授等寥寥数人,然人微言轻,难以左右大局。”

他语气沉痛:“至于兵力,冀州兵马虽众,然久疏战阵,将骄兵惰。反观公孙瓒,麾下白马义从纵横幽州,如狼似虎;董卓西凉铁骑之悍勇,司隶您亲身经历,自不必多言。韩使君每闻北疆或西境有警,便寝食难安,如此主君,纵有百万大军,又能如何?”

“至于司隶您……”耿武看向袁绍的目光带着敬佩,“您虽暂居河内,然诛阉党、抗董卓之名广播海内,河内新政卓有成效,民心归附。更兼颜良、文丑世之虎将,荀公达、许子远等智谋之士辅佐,如今更有颍川才俊来投,声威日隆!此绝非‘区区数千兵马’可比。冀州士民翘首以盼明主久矣!若司隶愿往,武与关纯兄愿为内应,联络审正南(审配)、沮公与(沮授)等正直之士,必可使韩使君‘主动’让贤,恭迎司隶入主邺城!”

一旁的许攸忍不住插话道:“耿司马,空口无凭。你与关别驾如何能确保韩馥一定会让?又如何能保证邺城守军不会反抗?”

耿武显然早有准备,从容答道:“许先生所虑极是。其一,韩使君性格懦弱,最惧兵戈。只需司隶陈兵边境,再辅以北边公孙瓒即将南下的‘确切’消息,其心必乱。其二,邺城城门尉乃关纯兄之心腹,届时可控制城门。其三,州牧府护卫中,亦有武之旧部。其四,也是最关键者,届时武与关纯、审配等人,将联名向韩使君陈说利害,言明唯有让位于袁司隶,方可保全其家族富贵,保全冀州不受兵灾。内外交困之下,由不得他不让!”

荀攸此时缓缓开口,问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耿司马深明大义,攸感佩。然,司马与关别驾此举,虽为冀州百姓,然于韩冀州,终究有负托付之嫌。司马心中,可曾有过挣扎?”

这个问题,触及了耿武内心的道德困境。耿武神色一黯,沉默片刻,方涩声道:“荀先生此问,直指武之心腑。韩使君于武,确有知遇之恩。然,为主者,当以社稷江山、州郡安危为重。使君既不能守土安民,武等若一味愚忠,坐视冀州沦丧,使君身死族灭,那才是真正的不忠不义!两害相权,武……取其轻!一切罪责,武愿一力承担!”说到最后,他语气决绝,带着一种殉道者的悲壮。

书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炭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众人肃然的脸色。

袁绍缓缓站起身,走到耿武面前。他没有立刻回应耿武的计划,而是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耿司马,依你之见,绍若主冀州,当以何为先?”

耿武微微一愣,随即认真思索后答道:“当以安定人心,整顿武备,恢复民生为先。”

“如何安定人心?如何恢复民生?”袁绍追问。

“这……当安抚士族,任用贤能,轻徭薄赋……”耿武按照传统的思路回答。

袁绍摇了摇头,目光深邃:“此乃常法,然不足以应对大变之世。”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绍若主冀州,首在立信!对士族,量才录用,不因亲疏;对豪强,依法制约,不纵不枉;对百姓,均平赋役,使其安居;对将士,赏罚分明,同甘共苦!其次,在于开源,大力推行河内新政,屯田兴修,鼓励工商,设立医馆学堂。冀州之富,不应只存于府库,更应藏富于民!”

他盯着耿武的眼睛,一字一句道:“至于韩文节,绍可在此立誓,若他愿以冀州相托,绍必保其一生富贵尊荣,其子孙若有才德,亦必重用!绝不行鸟尽弓藏之事!耿司马,关别驾,以及所有心系冀州、顺应大势之义士,皆是我袁本初之功臣,绍必不相负!”

这番话,如同重锤,敲打在耿武心上。他不仅听到了夺取冀州的具体策略,更听到了一个迥异于当时所有诸侯的、清晰而宏大的治国蓝图,以及一个雄主对承诺的郑重!这与韩馥的庸懦、公孙瓒的暴戾、董卓的残虐,形成了无比鲜明的对比!

耿武身躯微颤,猛地再次跪倒在地,这次是双膝跪地,以头触地,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哽咽:“武……武代冀州百万军民,谢过明公!明公既以国士待武,武必以国士报之!此心此志,天地可鉴!愿随明公,共创不世之功!”

这一次,他称呼的不再是“司隶”,而是“明公”。

袁绍俯身,双手将耿武扶起,用力握了握他的手臂:“我得耿司马,如得冀州一臂!事成之后,冀州安堵,百姓乐业,皆司马与诸位义士之功!”

他随即下令:“文丑!”

“末将在!”

“即刻起,加派精锐,暗中护卫耿司马及其随从安全,确保其安然返回邺城!所需之物,一应供给!”

“诺!”

“公达,子远。”

“攸在。”

“按方才所议,与耿司马详细拟定联络信号、起事细节,务求周密!”

“遵命!”

当耿武再次披上斗篷,在文丑的亲自护送下悄然离开郡守府时,天色已近黄昏。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在暮色中更显威严的府邸,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与坚定。

书房内,许攸难掩兴奋:“恭喜主公,冀州之门,已开一半!”

荀攸亦微笑道:“耿武此人,性情刚烈,重诺守信。得其真心归附,胜过得数万大军。”

袁绍负手立于窗前,望着耿武离去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运筹帷幄的笑意。

“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就是让这场席卷冀州的‘大风’,刮得更猛烈些的时候了。传令郭图,那篇讨董檄文,可以发出去了。我们要让全天下都知道,我袁本初,要在河内,有所作为了!”

暗流已然涌动,冀州密使的归来,将把这股潜流,推向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棋局上,袁绍已然落下了至关重要的一子,直指邺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