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 第2章 我是袁绍?洛阳危局!

马蹄踏在洛阳青石街道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声响,与远处皇宫方向的喊杀声、哭嚎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乱世悲歌。

袁绍策马而行,颜良、文丑两员猛将一左一右护卫在侧,数百家兵紧随其后。夜风吹拂着他略带花白的须发,却吹不散心中那份奇异的感觉——这具身体对马背的熟悉程度远超他的意识,仿佛每一个动作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本初公,我们这是要去往何处?”文丑洪亮的声音将袁绍从恍惚中惊醒。

袁绍勒住马缰,目光扫过眼前混乱的街道。火光映照下,随处可见倒伏的尸体,有宦官打扮的,有禁军装束的,也有无辜百姓的。一些兵痞趁乱抢劫民宅,女子的哭喊声从巷弄深处传来。

这就是汉末乱世,这就是史书上轻描淡写记录的“洛阳变乱”。但文字描述的震撼力,远不及亲眼所见的万分之一。

“先去南宫,务必找到陛下和陈留王。”袁绍的声音出奇地冷静,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现代人袁方的道德观让他对眼前的惨状心生怜悯,但袁绍的政治本能却告诉他,此刻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

“颜良,带你的人马清剿沿途乱兵,凡趁火打劫者,立斩不赦!”袁绍下令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遵命!”颜良领命,率一队人马冲向正在施暴的乱兵。

文丑略显担忧:“本初公,此刻耽搁时间,恐误了大事...”

“安定民心即是大事。”袁绍打断他,目光深邃,“若洛阳彻底陷入混乱,我等就算找到陛下,又有何面目以臣子自居?”

这番话既是对文丑的解释,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说服。袁方研究历史时常常思考:为何袁绍出身名门,早期声望极高,最终却失去民心?或许正是因为在这种细节上的考量不足。

队伍继续前进,袁绍的内心却在激烈交战。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触发着两份记忆的共鸣——属于袁绍的熟悉感,和属于袁方的新鲜感。

经过太学遗址时,袁绍不由自主地勒马驻足。石经残碑在火光映照下若隐若现,一股莫名的悲怆涌上心头。

“本初公?”文丑疑惑地看向突然停下的主公。

“无妨,继续前进。”袁绍摇摇头,催马前行。但心中却泛起涟漪:刚才那一瞬间,他不仅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太学求学的经历,更浮现出袁方在现代大学图书馆查资料的画面。两种记忆交织,难分彼此。

队伍抵达南宫朱雀门时,这里已经聚集了大量兵马。袁绍一眼认出那是弟弟袁术的部队,旗帜上的“后将军”字样在火把照耀下格外醒目。

“本初兄!”袁术见袁绍到来,急忙迎上前来,脸上混杂着愤怒和慌乱,“张让、段珪那帮阉党挟持陛下和陈留王从谷门逃走了!我已派兵追赶!”

历史正按照既定轨迹运行。袁绍心中明了,此刻被宦官挟持的少帝和刘协,将在北芒山被董卓找到,从而开启董卓专权的时代。

但现在的袁绍,不再是历史上那个只能随波逐流的袁绍了。

“公路(袁术的字),你带多少人去追了?”袁绍沉着问道。

“约五百轻骑,由吴匡率领。”袁术答道,随即抱怨起来,“若是早听我言,尽诛阉党,何至有今日之祸!”

袁绍没有接话,而是迅速分析局势。历史上,袁绍和袁术虽然共同诛杀宦官,但兄弟间早已心存芥隙,这种不睦后来愈演愈烈,成为袁氏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路,此刻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袁绍拍拍袁术的肩膀,语气中罕见的亲和让袁术一愣,“当务之急是稳定洛阳局势,同时营救陛下。”

袁术疑惑地打量着兄长,感觉今天的袁绍与往日不同,少了几分优柔,多了几分决断。

就在这时,一队人马从远处疾驰而来,为首者身材矮小但气势不凡,正是曹操。

“本初!公路!”曹操勒马停住,面色凝重,“我刚从城西回来,董卓前锋已至二十里外,最迟明早便可抵达洛阳!”

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董卓的西凉军以残暴着称,若让其控制京城,后果不堪设想。

袁术急道:“既然如此,我们应当立即撤离洛阳,回南阳再做打算!”

曹操摇头:“万万不可!陛下尚在危难中,我等作为臣子,岂能弃之不顾?”

两人争论不休,最终都将目光投向袁绍,等待他做决定。这一刻,袁绍深切感受到历史重担压在肩上的重量。

历史上,袁绍此时选择与曹操分道扬镳,各自逃离洛阳。这一决定虽然保全了实力,却也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不能再重蹈覆辙了。袁绍心想。

“孟德(曹操的字)言之有理,陛下安危关乎社稷存亡。”袁绍缓缓开口,曹操闻言面露喜色,而袁术则皱起眉头。

但袁绍话锋一转:“然而董卓大军压境,硬拼无异以卵击石。我有一策:公路继续派人追赶宦官,务必救回陛下;孟德负责稳定城内秩序,清剿残余宦官势力;我则率兵控制武库和粮仓,为长期抗争做准备。”

这一分配既照顾了各方立场,又隐含深意:袁术救驾若能成功,功劳归于袁氏;曹操稳定局势,正合他匡扶汉室的理想;而控制武库和粮仓,则是未来争霸的关键资源。

曹操眼中闪过一抹精光,似乎看穿了袁绍的用意,但仍点头同意:“本初此策甚妥!”

袁术虽不太情愿,但在当前形势下也找不到更好方案,只得应允。

分工既定,三人各自率兵离去。袁绍在马上回望南宫熊熊燃烧的宫殿,心中百感交集。这一刻,他彻底接受了袁绍的身份,也接受了改变历史的使命。

袁绍率兵抵达武库时,这里已经陷入混乱。守军群龙无首,一些士兵趁机抢夺兵器,甚至为争夺良弓利剑而自相残杀。

“全部住手!”文丑一声雷霆大喝,震住了混乱的士兵。

众人见是袁绍亲至,纷纷跪地行礼。袁绍在军中威望甚高,尤其是在中下层官兵中颇有声望。

“武库守将何在?”袁绍沉声问道。

一名军官战战兢兢地回答:“李将军...李将军在宫中变乱时战死了。”

袁绍扫视在场士兵,看到他们眼中的恐慌和迷茫。他知道,这是收拢人心的绝佳时机。

“诸位将士!”袁绍声音洪亮,传遍整个武库广场,“宦官祸国,致使京师动荡,陛下蒙难。然国难当头,正是我辈军人效忠社稷之时!”

他顿了顿,继续道:“现我以司隶校尉之名,暂领武库防务。凡愿随我安定局势、匡扶汉室者,皆是我袁本初的兄弟!有功者,必重赏!作乱者,定斩不饶!”

恩威并施的一席话,立刻稳定了军心。士兵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袁绍调遣。

在颜良、文丑的协助下,袁绍迅速整顿武库秩序,并派心腹控制关键位置。与此同时,他暗中命令许攸带人去接管太仓(国家粮仓),为可能的长期抗争储备物资。

忙碌中,袁绍的现代思维与古代身份进一步融合。他不仅按照当时的常规方式管理军队,还引入了一些现代管理理念:设立临时指挥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建立简单的轮班制度,保证士兵休息;甚至设置了基本的后勤保障单位。

这些细微的改进看似不起眼,却极大提升了效率。颜良、文丑等将领虽然说不出了所以然,但能明显感觉到袁绍指挥下的军队运转更加顺畅。

约一个时辰后,许攸匆匆返回,面带喜色:“本初公,太仓已在我控制之下!存粮足够万人食用半年有余!”

袁绍心中一定。粮食和武器是乱世中最硬的通货,掌握了这两样,就有了争霸的资本。

然而好消息总是伴随着坏消息。不久,探马来报:董卓主力已抵达洛阳西郊,明日必入城。同时,袁术派去追赶宦官的部队无功而返,陛下和陈留王依旧下落不明。

历史的大方向似乎难以改变。幕僚们面面相觑,气氛再次凝重起来。

“本初公,如今之计,唯有暂时撤离洛阳了。”许攸低声建议,“董卓势大,不可力敌。”

颜良、文丑也纷纷点头,认为应当保存实力,以图后举。

袁绍站在武库高台上,远望洛阳夜景。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正被混乱和恐惧笼罩。他知道,接下来的决定将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走向。

历史上,袁绍逃往渤海,依靠家族影响力逐渐发展壮大。这条路稳妥,但太过漫长。

袁方现代人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他回忆起自己对三国史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这个时间节点的种种可能性分析。

“如果我们不走呢?”袁绍突然开口,语惊四座。

众人愕然。不走,难道要与董卓正面冲突?

袁绍目光炯炯:“董卓西凉军虽强,但初到京师,人心未附。我等若能在朝廷中联合反对势力,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这是袁方曾经在论文中提出的假设:若袁绍能充分利用自己在京城的声望和人脉,组织有效的抵抗,历史或许会改写。

但许攸立即反驳:“本初公三思!丁原等地方势力远水难救近火,京城兵马多为乌合之众,如何抵挡董卓虎狼之师?”

现实考量让袁绍陷入沉思。他知道许攸说得有理,以目前实力,正面对抗董卓无异自杀。

然而,就这么放弃洛阳,他又心有不甘。

沉思良久,袁绍终于做出决定:“通知各部,做好撤离准备,但撤离前,我们还有一件事必须完成。”

“何事?”众人齐声问道。

“救出卢植、皇甫嵩等朝中忠良。”袁绍语气坚定,“这些重臣若落入董卓之手,要么被迫同流合污,要么惨遭杀害。无论哪种结果,都是大汉的巨大损失。”

这并非纯粹出于仁义。袁绍清楚,这些朝中重臣不仅有名望,更有能力和资源,救出他们,就等于为未来积累了一笔无形财富。

更重要的是,这一举动将向天下人表明:袁本初在危难时刻不忘忠义,与董卓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舆论高地,必须尽早占领。

命令下达后,部队迅速行动。袁绍则带着一队精锐,亲自前往卢植府邸。

夜色中,他望着星空,心中默念:历史从今夜开始改变,我袁本初的命运,也将由自己主宰。

洛阳的火光映照在他坚毅的脸上,仿佛预示着这个乱世将因他的到来而走向不同的轨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