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自江东归来,风尘仆仆却意气风发。他并未直接返回成都,而是转道荆州,与诸葛亮进行了为期三日的密谈。两位顶尖谋士,一者激进豪迈,一者谨慎周全,就联盟细节、军事协调、情报共享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磨合。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份名为《荆益联防密约》的草案,约定:
军事协同:曹操若大举进攻汉中,关羽荆州军需北攻襄樊,牵制曹军主力;墨涵巴蜀军负责汉中主战场防御,并可请求赵云部(已驻边境)协防特定区域。
情报共享:双方建立加密信息通道,共享关于曹军调动、细作活动等关键情报,尤其强调汉中影卫与荆州军方斥候的配合。
经济互助:荆州开放部分长江水道,协助转运巴蜀部分物资(如蜀锦、药材)至江东,换取江东的铜铁、皮革等战略资源,利益三方共享。
庞统带着这份草案回到成都,墨涵与徐庶仔细审阅后,均表认可。墨涵欣然用印,正式盟成。此盟约标志着以墨涵(巴蜀、汉中)、刘备(荆州)为核心,孙权(江东)为外援的抗曹联盟初步形成。
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震怒之余,更感压力。他召集群臣,再次商议。
程昱道:“丞相,孙、刘、墨三方勾结,其势已成。若待其完全整合,更难图之。不若趁其联盟初立,配合未臻默契,集中力量,猛攻其一点!汉中虽险,然墨涵根基最浅,或可强攻之!”
荀攸则依旧坚持己见:“丞相,三方联盟,其利在合,其弊在分。刘备重名声,墨涵重实利,孙权重眼前。我方可效仿当年离间马超韩遂之故智,派遣能言善辩之士,潜入荆州、江东乃至成都,散布流言,言墨涵有吞并荆州之心,或刘备欲借抗曹之名消耗墨涵实力……使其互相猜忌,联盟不攻自破!”
曹操沉吟良久,眼中寒光闪烁:“文若(荀攸字)之策,老成谋国。然,仅靠离间,耗时日久,恐生变故。仲德(程昱字)之言,亦有其理。朕意已决:双管齐下!”
他下令:
其一,离间:由程昱负责,校事府精选擅长纵横之术者,携带重金,分赴三地,执行离间计。重点在于挑拨墨涵与刘备关系,以及加深孙权对荆、益的忌惮。
其二,备战:由夏侯惇、张合负责,继续筹备秋后进军汉中之事,但战略目标调整为:不以彻底占领为目标,而是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寻求歼灭墨涵军主力,并伺机破坏格物院等核心设施,最大限度削弱墨涵战争潜力。“即使不能一举拿下汉中,也要打断他的脊梁!”曹操冷然道。
许都的暗流,开始向荆益联盟涌动。
程昱的离间计开始悄然发酵。
在荆州,市井间开始流传“墨涵在汉中拥兵自重,广纳贤才,其志不小,恐非久居人下者”,甚至隐约有“墨涵夫人貂蝉之美,犹胜当年貂蝉,刘备亦曾心动”的污秽之言。
在成都,则有流言说“刘备派赵云协防是假,窥视汉中、意图吞并是真”, “诸葛亮与庞统面和心不和,荆州欲取巴蜀而代之”。
在江东,流言则更倾向于“刘备、墨涵联盟,意在瓜分天下,届时岂有江东立足之地?”、“墨涵火器之利,他日必为江东大患”。
这些流言真真假假,传播迅速,虽未必能立刻动摇联盟根基,却在各方势力内部埋下了猜疑的种子。
荆州方面,刘备闻之勃然大怒,痛斥曹操无耻。诸葛亮则更为冷静,他一面安抚刘备,一面加强内部管控,严查流言来源,并主动修书给墨涵,直言此乃曹操离间之计,望双方勿中其计。同时,他提醒关羽,加强对北岸曹军的侦察,防止曹操真的大举进攻时措手不及。
墨涵方面,庞统闻讯大怒,欲发文痛斥曹操,并建议加强边境管控,甚至限制赵云部的活动范围,以示强硬。徐庶则劝道:“士元稍安勿躁。此乃曹操疲兵之计,意在使我内耗。我方若反应过激,正中其下怀。当以静制动,继续加固防御,同时与荆州保持密切沟通,以行动证明联盟诚意。” 墨涵采纳了徐庶的建议,并让貂蝉在汉中加强对协防的赵云部的后勤支持,以诚意化解猜忌。
江东方面,孙权听到流言,只是冷笑,对心腹道:“此等粗浅离间计,曹操是无人可用了吗?” 但他并未完全无视,反而借此向庞统派来的后续使者提出,要求墨涵方面提供更详细的“轰天雷”性能参数“以安盟友之心”,实则想窥探技术机密,被墨涵婉拒。
联盟经历了第一次信任考验,虽有波澜,但在诸葛亮、徐庶等理智派的掌控下,并未出现大的裂痕。然而,猜疑的阴影已然投下。
秋意渐浓,曹军的进攻终于到来。但并非曹操主力尽出,而是由张合率领五万精兵,辅以夏侯渊的部分骑兵,采取“重点突破,多点牵制”的策略,猛攻汉中北部咽喉——阳平关。
张合用兵极为刁钻,他并未强攻关城,而是利用兵力优势,分兵数路,同时攻击阳平关侧翼的数个小型堡垒和山地营寨,试图撕开防线缺口。曹军士兵冒着汉中军(墨涵军)的箭矢和偶尔落下的、威力似乎不如传闻的“轰天雷”(静姝释放的诱饵),奋力攀爬,战况激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