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都丞相府的气氛,比之长安装满了更多庙堂的凝重。曹操已将主要精力东移,但汉中的僵局始终是他心头一根刺。
他召集了核心幕僚:荀彧、荀攸、贾诩、刘晔等人,以及心腹大将夏侯惇、张合。
“汉中,癣疥之疾,然久拖不决,必成大患!”曹操开门见山,将校事府与“灰雀”情报的矛盾,以及他“秋后进兵,以正合为主”的初步决断告知众人。
夏侯惇独目圆睁,声如洪钟:“丞相英明!刘备小儿,凭些许奇技淫巧,焉能挡我王师锐气?末将愿为先锋,必踏平南郑,生擒诸葛村夫与那妖女貂蝉!”他更相信绝对的实力,对情报战的波诡云谲不甚耐烦。
张合则更为沉稳,他出列道:“丞相,夏侯将军勇武可嘉。然汉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刘备、诸葛亮非庸碌之辈,更有赵云、黄忠等万人敌。我军若正面强攻,即便胜,亦恐损失惨重,若届时东吴孙权乘虚而入…” 他点到即止,目光看向了谋士们。
荀彧,这位被誉为“王佐之才”的君子,眉宇间带着化不开的忧色。他整理了一下衣冠,缓缓开口:“丞相,文若(荀彧字)以为,张将军所虑,正是关键。汉中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军主力若深陷汉中泥潭,荆州关羽岂会坐视?江东孙权,鹰视狼顾,更不会放过此良机。届时,我军将陷入东西两线作战之窘境,此乃兵家大忌。”
他顿了顿,继续道:“校事府情报真伪难辨,正说明对方有高人坐镇,意在拖延、误导。与其耗费国力强攻一处险地,不如…暂缓一时之兵锋。”
曹操目光一凝:“文若之意,是让朕…让本相放弃汉中?”
荀彧深深一躬:“非是放弃,而是转换策略。可令张合、夏侯渊诸将紧守关中要隘,对汉中保持高压态势,但不轻易发动大战。同时,遣能言善辩之士,秘密联络汉中本地豪强,如张鲁旧部,许以高官厚禄,从内部分化瓦解。此乃釜底抽薪之策,或许比十万大军更为有效。我军主力,当厉兵秣马,重点应对东方之威胁。”
荀彧的策略核心是“稳”和“耗”,避免战略冒险,这符合他一贯支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逐步削平群雄的理念,也与曹操目前“魏王”身份需更注重政治影响的心态有暗合之处。但他也敏锐地感觉到,丞相的野心,似乎已不止于做汉臣了…
贾诩此时幽幽开口,他向来明哲保身,言简意赅:“文若先生老成谋国。然,刘备若稳固汉中,西结羌胡,南联巴蜀,其势必成。拖延愈久,其根愈深。丞相若决意用兵,当速战速决,以雷霆之势,不可再给诸葛亮经营之机。” 他给出了另一个方向,强调时间成本。
曹操听着麾下顶尖智囊的争论,手指轻轻敲击着王座的扶手,心中权衡。荀彧的稳妥,贾诩的警示,夏侯惇的勇猛,张合的谨慎,都在他脑中盘旋。最终,他眼中厉色一闪,有了决断:
“文若之言,老成持重。文和(贾诩字)之虑,亦切中要害。然,汉中绝不能容刘备安稳占据!张合、夏侯渊!”
“末将在!”二将出列。
“加紧备战,秋后进军方案不变!但进军策略需调整,前期以精锐小队,依校事府所探(无论真假)之路径,进行袭扰、破坏,试探其虚实反应。大军压境时,采纳文若之议,派人暗中联络张鲁旧部,看能否里应外合!”
“诺!”
“至于东方…朕自有安排。”曹操的目光投向东面,那里有他的一生之敌。
二、成都·汉中王府:刘备的巩固与诸葛亮的全盘筹划
成都的汉中王府,气氛则是进取中带着谨慎的喜悦。
刘备拿着赵云从南郑送回的战报(主要是关于挫败细作和军备情况的汇总),脸上满是欣慰:“若非军师妙算,蝉儿(貂蝉)机敏,静姝巧思,我汉中危矣!曹操此番情报战受挫,其进兵必受影响。”
诸葛亮轻摇羽扇,神色从容:“大王,曹操虽受挫,然其势大,绝不会轻易放弃汉中。亮料其秋后必有大举。我方需做万全准备。”
他走到巨大的沙盘前,指点江山:
“其一,汉中防线,需进一步巩固。翼德(张飞)将军性情刚猛,可令其多设疑兵,广布旌旗,于各处险隘虚张声势,使曹军不知我主力所在。子龙(赵云)将军心思缜密,可领精锐骑兵,隐于山中,待曹军深入,寻机断其粮道,或侧翼突击。”
“其二,荆州方面,需云长(关羽)加紧练兵,对襄樊保持压力。一旦曹操主力西进,可命云长适时北攻,牵制其兵力。此乃‘围魏救赵’之策。”
“其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诸葛亮目光看向一位一直沉默旁听的文士——马良(马季常),“季常,你即刻持我书信,秘密出使江东,拜会吴侯孙权。”
刘备微微皱眉:“孙权反复无常,赤壁之战后,与我虽有盟约,却多有摩擦,他会在此刻出手助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