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年的初冬,长江两岸的局势因公安港的这场试探**锋而暗流汹涌。就在赵云加强江防的同时,退至夏口的吕蒙正在召集军议。
“赵云反应如此迅捷,可见蜀军在荆州的防御体系远比我们预想的严密。”周泰指着江防图皱眉道,“我军此次试探,反倒打草惊蛇。”
吕蒙却微微一笑,指尖轻叩案几:“未必是坏事。此次试探,正好让我们看清了蜀军的软肋。”他转向身旁的书佐,“立即修书禀报吴侯:关羽重兵布防北线,南线虽得赵云增援,但兵力仍显薄弱。且观蜀军各要塞之间,讯息传递至少需要半日。”
与此同时,成都将军府的海棠苑内,孙尚香正对花独坐。赵云的信被她反复阅读,纸边已微微起毛。她轻抚着日渐隆起的小腹,眉宇间笼罩着化不开的忧色。
“夫人,诸葛军师求见。”侍女的通报打断了她的沉思。
诸葛亮手持羽扇缓步而来,目光在孙尚香手中的信笺上稍作停留,却只是温言道:“夫人可知子龙在公安港大显神威,令东吴水师不敢再犯?”
孙尚香指尖微颤,强自镇定道:“军师此来,不只是为了告知妾身这个消息吧?”
诸葛亮轻叹一声:“亮确有一事相求。东吴近日频频试探,主公欲派使者前往建业重修旧好。亮思来想去,此事非夫人书信一封不可。”
孙尚香沉默良久。她深知这封信意味着什么——既是她作为刘备义妹的表态,也是作为赵云妻子对故国的最后交代。
“妾身明白了。”她终于抬头,眼中已是一片清明,“这封信,我会写。”
荆州方面,关羽在得知公安港遇袭后勃然大怒。这位美髯公拍案而起,当即就要点兵征吴。
“二哥且慢!”刚刚赶到的赵云急忙劝阻,“东吴此举意在试探,若我军大举征伐,岂不正中其下怀?”
关羽捋须冷笑:“莫非就任由鼠辈猖狂?”
“非也。”赵云取出一卷图册,“小弟已在公安港至夷陵一线增设十二处烽火台,每台驻兵五十,配备强弓硬弩。若吴军再来,必叫他们有来无回!”
诸葛亮从成都派来的信使也适时抵达,带来了“北防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略。关羽虽心有不甘,却也只好暂息雷霆之怒,转而下令加固江陵城防。
江东建业,孙权在接到吕蒙战报的同时,也收到了孙尚香的亲笔信。这位年轻的吴侯将两封信并排放在案上,目光深邃。
“主公,刘备派遣邓芝为使,已在驿馆等候召见。”张昭禀报道。
孙权却不急于接见来使,反而问道:“子明(吕蒙字)现在何处?”
“吕将军仍在夏口整顿水军。”
“传令给他,”孙权沉吟道,“暂时按兵不动,但要密切监视蜀军动向。另外...”他顿了顿,“让陆逊来见孤。”
当夜,年轻的陆逊奉召入府。孙权将吕蒙的战报推到他面前:“伯言以为,下一步该如何行事?”
陆逊仔细阅毕,从容作答:“关羽骄矜,日久必生懈怠。我军当外示和好,内修战备,待其北上与曹操交锋之时,便是收复荆州之机。”
孙权颔首微笑,心中已有了决断。
寒冬的江面上,一艘小船趁着夜色悄悄靠岸。船上下来一个披着斗篷的身影,很快被接进江陵城中。
“赵将军,这是夫人的回信。”来人解下斗篷,竟是孙尚香的贴身侍女。
赵云急忙展信阅读,信上除了思念之语,还隐晦地提到“兄长远谋,非一纸和约可束”。这暗语让他心头一紧。
“夫人可还安好?”他收起信笺,关切地问道。
侍女低声道:“夫人一切安好,只是终日忧心。临行前让奴婢转告将军:江东恐有异动,万望小心。”
送走侍女后,赵云独坐灯下,久久不能成眠。他取出荆州布防图,开始重新调整各要塞的兵力部署。
与此同时,汉中方面的消息通过特殊渠道传到赵云手中。墨涵在信中详细描述了连发火铳在关中战役中的惊人表现,并附上了改进后的设计图。
“此物若能装备水军,必可大大增强我军战力。”赵云立即召集工匠,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开始试制。
半个月后,第一批十支改良火铳在江陵秘密问世。这种新式火铳装填速度比汉中版本快了近一倍,且增加了防潮装置,更适合水战。
赵云亲自带队在偏僻江段试射。轰隆的巨响惊起无数水鸟,铅弹在百步之外轻易击穿了模拟敌船的厚木板。
“立即秘密投产,首先装备公安港的巡逻船。”赵云下令道,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十二月初,江东再次派出以诸葛瑾为首的使团,表面上是为了商讨共同抗曹,实则暗中查探蜀军虚实。
赵云奉命护送使团前往江陵。行至当阳境内,正好遇上大雪。一行人只得在驿亭暂歇。
“久闻赵将军英勇,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诸葛瑾看似随意地搭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