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涵在蜀中深耕的宁静之下,外界的暗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聚、激荡。曹操的密令、刘备的焦虑、孙权的权衡,如同三股无形的绳索,渐渐编织成一张针对益州的大网。
许昌密使,荆州暗室
建安十七年冬,一支看似普通的商队悄然抵达南郡公安。车队首领,乃是曹操麾下以辩才和隐秘行动着称的谋士,蒋干。他此行的公开理由是“采购荆锦”,实则怀揣着贾诩亲授的密计和曹操的殷切期望。
公安县署一间隐蔽的密室内,灯火昏黄。刘备、诸葛亮屏退左右,与蒋干对坐。气氛凝重而微妙。
蒋干拱手,言辞恳切:“皇叔,曹丞相虽与皇叔昔日有些许误会,然皆为国事。今墨涵逆贼,僭越称雄,窃据益州汉中,更兼有妖器助纣为虐,其势若成,非独汉室之祸,亦乃天下苍生之劫也!丞相心系社稷,愿与皇叔摒弃前嫌,共讨国贼!”
刘备面色沉静,心中却是波澜起伏。与曹操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更是违背了他一贯标榜的“汉室宗亲、讨伐国贼”的政治立场。但墨涵带来的压迫感实在太强,强到他不得不考虑任何可能的机会。
诸葛亮轻摇羽扇,淡然道:“子翼先生此言差矣。我主与吴侯联盟稳固,共抗曹公,此乃天下皆知。今曹公欲使我等与墨涵相争,恐是欲坐收渔利吧?”他直接点破了曹操的意图。
蒋干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孔明先生明鉴。然形势比人强。墨涵之患,迫在眉睫。其若稳固根基,顺江而下,则荆州首当其冲;北出秦岭,则关中震动。届时,皇叔与吴侯,可能独善其身?丞相有言,若皇叔愿出兵伐墨,丞相可表奏天子,正式承认皇叔对荆州之所有权,并可开放襄阳粮道,提供部分军械援助。待破墨之后,益州之地,皇叔可自取之,丞相绝不干涉。”
条件极其诱人。正式的名分、实际的援助、以及整个益州的诱惑。刘备的呼吸不禁急促了几分。他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心中冷笑,曹操的画饼岂能轻信?但面上却露出沉吟之色:“兹事体大,需从长计议。且我主与吴侯乃姻亲之盟,此事…需得吴侯首肯方可。”
蒋干心知此事不可能一蹴而就,笑道:“自然,自然。肃此次前来,亦是希望皇叔能从中斡旋,促成三家合力。此为曹丞相亲笔密函,呈与皇叔、吴侯共览。”他取出一封火漆密信,递了过去。
送走蒋干,刘备拿着那封沉甸甸的信,眉头紧锁:“孔明,曹操之言,可信几分?”
诸葛亮展开羽扇,目光锐利:“一分都不可信。其意在驱虎吞狼,让我等与墨涵两败俱伤。然…”
“然什么?”
“然其有一句话说得对,墨涵之患,迫在眉睫。我等或可…借势而为。”诸葛亮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假意应允,借曹操之名,促孙权出兵。若胜,我可趁势取利;若败,亦可消耗墨涵与曹操实力。关键在于,如何让孙权甘心为前锋,而我军保存实力。”
江东权衡,鲁肃忧心
几乎在蒋干抵达荆州的同时,鲁肃也带着墨涵的“厚礼”和“善意”回到了建业。他向孙权详细汇报了成都之行的见闻:墨涵的军容、那神秘莫测的“震天子”工坊、以及墨涵表达的“无意东顾,共抗曹操”的态度。
孙权听着鲁肃的汇报,手指不断敲击着案几,心中权衡利弊。
“子敬,依你之见,墨涵之言,有几分真?”孙权问道。
鲁肃沉吟道:“主公,墨涵此人,深不可测。其言谈间对主公似有忌惮,亦知当前以稳为主。其愿通商、示好,当是出于稳住西线,全力北拒曹操或西图凉州之需。短期内,应无东下之意。然其势增长太快,长期来看,必为江东大患。”
正当孙权犹豫不决时,刘备的使者(奉诸葛亮之命)也到了,带来了曹操欲三家联合伐墨的提议,以及那封密函。
密函中,曹操极言墨涵之威胁,并许下瓜分益州的诺言,甚至暗示可将荆州部分利益让与孙权。
孙权的野心被点燃了。相比于墨涵画出的“北进”大饼,曹操给出的“瓜分益州和荆州”的眼前利益似乎更实在。尤其是“荆州部分利益”,直接触动了他内心最深的渴望。
“刘备意下如何?”孙权问使者。
“我主以为,墨涵不除,终为心腹大患。愿与吴侯共商大计。”使者按照诸葛亮的嘱咐回答。
孙权心动了。但他生性谨慎,又召来吕蒙、张昭等人商议。
吕蒙主战:“主公,此乃天赐良机!曹操、刘备皆欲除墨涵,我可借其力,即便不能全取益州,能得荆南诸郡,乃至江陵,则我江东形势大涨!机不可失!”
张昭依旧保守:“主公,联军之事,牵扯甚大,易生变故。且墨涵有妖器之利,恐难力敌。不如稳守江东,观其成败。”
鲁肃则力劝:“主公万万不可!曹操奸雄,其言岂可轻信?此乃驱虎吞狼之计!我等与刘备联盟,尚可抗衡曹操;若联盟破裂,互相攻伐,必为曹操所乘!墨涵虽强,然其志在北,我可暂与之虚与委蛇,积蓄力量,方为上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