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秋,赤壁之战的硝烟散去已近一载,天下的格局却在暗流涌动中悄然重塑。墨涵踞守荆南,如同一只蛰伏的猛虎,默默磨砺着爪牙,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各方敏感的神经。
荆南新政,根基深植
临沅城外的屯田区,稻浪翻滚,一片金黄。墨涵与徐庶、静姝行走于田埂之上。田间随处可见新式曲辕犁和龙骨水车,这些都是墨涵凭模糊的前世记忆与能工巧匠反复试验所成,极大地提升了耕作效率。
“主公,新政推行年余,成效卓着。”徐庶难掩兴奋,“去罗网,查田亩,轻赋税,兴水利,四郡仓廪渐实,流民归附者络绎不绝。去岁所虑府库空虚,今已大为缓解。”
静姝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各家豪强经上次‘册簿’警示,大多安分不少,缴纳赋税、派遣子弟入学宫皆颇为踊跃。妾身依夫君之意,遴选其中聪慧忠厚者,引入府中任职,或派往各郡县为吏,其家族更感安心。”她巧妙地将内部监察与人才选拔结合,既巩固了统治,又缓和了矛盾。
墨涵颔首,抓起一把饱满的稻谷:“民以食为天。根基稳,方能言战。元直,学宫之事如何?”
“荆南学宫已招纳寒门、庶族子弟三百余人,教授经文、算学、律法、乃至初步的兵策地理。”徐庶答道,“庞士元偶尔会去讲授奇谋诡略,每每座无虚席。此乃培育我等人材之摇篮,只是…师资仍显不足。”
“无妨,循序渐进。”墨涵目光深远,“总有一天,天下英才,会慕名而来。”他想起了记忆长河中那些璀璨的名字,心中暗忖:能否将他们提前引来?
政务之余,墨涵常去军校场。庞统督练新军已初见成效。
重弩营士兵能熟练操作改进后的床弩,射程与威力令人咋舌;山地营士卒背负橹盾短刀,于山林间穿梭如猿猴,擅长设伏与突袭;水军营驾驶着新下水的“艨冲”、“斗舰”,在洞庭湖上操练水战、登陆,虽不及江东水师久经战阵,却也队列严整,号令分明。
最引人注目的是“跳荡营”。皆选军中最为骁勇健壮者,披双层缳甲,执精钢长刀或大斧,进行着残酷的近身搏杀训练。墨涵甚至亲自下场,与之对练。他虽无项羽那般天神般的勇力,但融合了乌骓的战斗本能与今世的苦练,枪法凌厉迅猛,常能一人独斗数名跳荡悍卒而不落下风,极大地激励了士气。
“主公真神勇也!”庞统赞叹,随即又抱怨,“就是这伙杀才,饷银吃得太多,装备耗得太狠!”
墨涵大笑:“精兵自然要用最好的粮饷,最利的刀剑!士元,勿要吝啬,我要的是关键时候能一锤定音的拳头!”
荆南的稳步发展,自然瞒不过周边势力的眼睛。
许都,丞相府。
曹操看着关于荆南的密报,独眼微眯:“垦田、练兵、兴学、揽才…墨涵此子,所图非小!其志岂止荆南四郡?”他语气中带着忌惮与一丝欣赏。
荀彧道:“其新政颇有章法,非寻常割据之辈。然其地狭民寡,终难成大器。丞相可暂缓图之,当务之急乃稳定内部,经略关中,以报渭南之仇。”他仍主张先北后南。
贾诩却道:“文若之言虽善,然纵虎易,擒虎难。待其羽翼丰满,恐为心腹大患。不如再行二虎竞食之策,且此次,可驱三虎相争。”
曹操目光一闪:“文和细言之。”
“可密表孙权,言朝廷欲承认其对荆州(除荆南外)之所有权,激其向刘备索要南郡等地。同时,可暗示刘备,朝廷愿支持其‘取益州以成鼎足之势’,并默认其对荆南的‘管辖权’。再散播谣言,言墨涵亦对益州有野心…”贾诩声音平淡,却计毒无比。
曹操抚掌:“妙!让孙权、刘备、墨涵互相猜忌、争夺,吾可坐收渔利!便依文和之计!”
江东,柴桑。
孙权得到曹操的“好意”和墨涵的“良马”,心情复杂。周瑜练兵于鄱阳湖,志在复仇曹操,亦在全据荆州。
“主公,曹操之言不可信,其意在挑拨。”鲁肃一如既往地维护孙刘联盟,“然南郡确为江东门户,悬于刘备之手,终非长久之计。或可…向其索要?”
孙权沉吟:“刘备岂肯轻易让出?况尚有墨涵虎视眈眈。其售我战马,恐亦非单纯好意。”他看向一旁姿容伟丽、却眉带忧色的妹妹孙尚香(刘备之妻),心中暗叹联姻虽好,却难解根本利益之争。
南郡,公安。
刘备集团亦在扩张。诸葛亮治理南郡,政通人和。关羽练兵于江陵,威震荆襄。张飞、赵云等亦各司其职。
收到曹操的“暗示”和关于墨涵有意益州的“谣言”,刘备召集群臣商议。
诸葛亮轻摇羽扇:“此乃曹操反间之计,欲使我等与孙权、墨涵相争。主公万不可中计。益州刘璋暗弱,确是基业所在,然需待天时。当下仍须巩固荆州,结好孙权,防备曹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