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城光复的第十五天,指挥部后院临时搭建的工棚里飘出阵阵金属切削的特殊气味。苏文渊教授挽着袖子,正指导几个年轻战士操作那台刚刚修复的机床,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慢一点,再慢一点...苏教授专注地盯着旋转的工件,对,就这样保持匀速...
我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一个月前,独立纵队还在为每一发子弹发愁,如今竟能自己生产武器零件了。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十三位意外获得的技术专家。
傅水恒团长快步走进工棚,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老李,系统积分已经攒到两万八千点了!足够兑换那条子弹生产线,还有剩余!
这是我等待已久的消息。自从专家们到来后,系统积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每一项技术的消化吸收,每一个工艺难题的解决,都会带来可观的积分奖励。
走,回去详细商量。我拍拍苏教授的肩膀,辛苦了,注意休息。
回到指挥部,傅政委已经等在那里。桌上摊开着专家们制定的兵工厂建设方案,详细列出了所需的设备、原料和人力。
专家们的意见很一致,傅政委指着方案说,首先要解决的是动力问题。没有稳定的电力,再好的设备也是废铁。
傅水恒立即接话:系统里有一款柴油发电机,功率足够带动小型兵工厂,需要三千积分。
我点点头:这个必须换。然后是机床...
自动化机床一套,五千积分。傅团长如数家珍,包括车床、铣床、钻床各一台,还有配套的工具。
熔炼设备呢?傅政委问道。
小型电弧炉,四千积分。不过专家说,以我们现在的条件,还是先从反射炉开始更实际。
我们逐一核对清单,计算着积分的使用。子弹生产线无疑是大头,需要八千积分。加上其他配套设备,总计需要两万积分左右。
留八千积分作为储备。我最终决定,应对突发情况和日后需要。
傅水恒有些不解:不留多一点吗?万一...
有专家在,很多问题可以自己解决。我解释道,积分要用在刀刃上,比如那些我们确实无法自产的关键设备。
计议已定,傅水恒开始兑换。只见他闭目凝神,手指在虚空中轻点——这是他在操作系统界面。指挥部里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
一小时后,第一批设备悄然出现在指挥部后院事先清理好的空地上。战士们好奇地围观着这些突然出现的,议论纷纷。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套子弹生产线:一台冲压机、一台弹壳拉伸机、一台装药机,还有配套的模具和工具,全都泛着崭新的金属光泽。
苏教授带着其他专家闻讯赶来,看到这些设备时,个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这工艺水平...陈立民工程师抚摸着冲压机光滑的表面,手都在颤抖,比我在德国见过的最先进的设备还要精密!
张志远则对那台多功能机床爱不释手:有了这个,枪械维修和零件制造就再也不是问题了!
王慧珍博士更关心原材料的供应:设备再好,没有原料也是枉然。我们现在急需铜、铅、锡,还有发射药原料。
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当天下午,我召集了各营连长和后勤部门负责人,部署兵工厂建设任务。
一营负责安保,在兵工厂周边建立三道防线,严禁无关人员靠近。
二营抽调一个连,配合工兵队建设厂房。地点就选在城西山坳里,那里相对隐蔽。
三营组织运输队,协助后勤部门收集金属原料。
我特别叮嘱后勤部长:发动群众,用粮食和生活用品换取废旧金属。鬼子的电话线、铁轨,只要能搞到的,都要!
任务分配完毕,整个独立纵队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高效运转起来。
兵工厂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第三天,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电力供应不稳定,新兑换的发电机频繁停机。
是油料问题。苏教授检查后得出结论,我们用的柴油杂质太多,需要提炼。
傅水恒立即在系统中查找,果然找到了小型炼油设备,但需要两千积分。
要不要兑换?他问我。
我思考片刻,摇了摇头:让专家们想想办法。积分能省则省。
在苏教授的带领下,技术团队用废旧油桶和钢管自制了一套简易过滤装置,虽然效率不高,但基本解决了问题。系统因此奖励了五百积分——这是鼓励自主研发的奖励。
第七天,更大的挑战来了:子弹生产线安装完毕,试生产时却发现冲压模具不匹配。
日式步枪口径是6.5毫米,我们的设备是按7.92毫米标准设计的。陈立民工程师无奈地说,要么修改设备,要么统一武器口径。
这是个两难选择。修改设备需要精密加工能力,我们暂时不具备;统一口径意味着要逐步更换全军的武器,短期内不现实。
能不能生产复装子弹?傅政委提出折中方案,就是收集用过的弹壳,重新装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