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 第72章 平原地道战,户户相通。

晨光熹微,薄雾如纱,笼罩着冀中平原上的小李庄。村外的土路上,几辆挎斗摩托车轰鸣着驶近,车上的日军士兵钢盔闪亮,刺刀在晨曦中泛着冷光。站在村口磨盘旁的参谋长放下望远镜,眉头微锁,转身对身后的傅水恒团长和傅必进政委说道:“鬼子又来‘扫荡’了。这次来的是一个加强中队,配属了伪军一个连,看样子是铁了心要拔掉咱们这颗钉子。”

傅水恒团长身材魁梧,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袖口磨起了毛边。他摸了摸腰间挎着的驳壳枪,嘴角泛起一丝沉稳的笑意:“钉子?咱们要做的可不是钉子,而是要变成扎进敌人心脏里的钢针,让他拔不出来,一动就疼。”

傅必进政委接过话头,他比傅团长略显清瘦,眼神锐利而深邃:“老傅说得对。硬碰硬,我们一个团,就算加上县大队、区小队,装备和人数也远不如敌人。我们必须换个打法,把老百姓都发动起来,让这平原大地,处处是我们的战场,户户是我们的堡垒。”

我作为参谋长,深知二位首长的意图。我们独立团扎根冀中已有半年,虽然凭借穿越者带来的“系统”提供的超前情报和少量关键技术点拨,打了几次漂亮的伏击,缴获了不少装备,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敌强我弱的态势。平原地区,无险可守,日军机动性强,炮火凶猛,我们若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创新战法,生存尚且艰难,更遑论发展。

“地道战,是时候全面铺开了。”我铺开一张手绘的村落地形图,上面已经用红蓝铅笔标注了初步构想的地道线路,“前些日子在小王庄试点,效果很好。不仅有效掩护了部队转移、伤员安置,还能藏粮、藏物资,甚至可以作为出击的隐蔽通道。现在,我们要把几个村的地道连起来,做到‘户户相通,村村相连’。”

傅团长用粗壮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思路没错。但要实现‘户户相通’,工程量巨大,光靠部队不行,必须依靠群众。政委,这思想动员和组织工作,看你的了。”

傅政委郑重点头:“放心。冀中的老百姓苦日军久矣,只要有办法,有主心骨,他们就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这地道战最坚实的根基。”

接下来的日子,独立团团部仿佛一个高效运转的枢纽。傅团长和我主要负责军事规划和工程指导,而傅政委则带领政工干部,深入各个村庄,召开群众大会,走家串户,宣讲地道战的意义。

起初,并非所有百姓都能理解。有老乡担忧:“挖地道?那不是把家底都暴露了?万一鬼子发现了,一把火不就全烧了?”还有的害怕:“这得挖到啥时候?耽误了农时,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

面对这些疑虑,傅政委极富耐心。他从不空洞说教,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结合血淋淋的现实:“乡亲们,鬼子来了,烧杀抢掠,我们还有农时可言吗?只有把鬼子打跑了,我们才能安心种地!地道,就是咱们的‘地下长城’,能藏身,能打鬼子,能保命保粮!咱们八路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部队帮大家挖,大家一起出力,人多力量大!”

同时,我们也在小王庄组织了现场观摩。让周边村的骨干民兵和积极分子,亲身体验已经初步建成的地道网络。当他们看到隐蔽巧妙的出入口,四通八达的通道,以及内部设置的储藏室、休息处、甚至简单的防御工事时,眼神中的疑虑逐渐被惊奇和兴奋所取代。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一旦思想通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种创造便如泉水般涌出。

一位老石匠提出,地道关键处的支撑可以用本地常见的枣木、榆木,既坚固又不易被敌人探测金属的器材发现。他还带着几个徒弟,琢磨出了利用旧砖石、废弃磨盘加固地道壁和关键节点的办法,大大提升了地道的稳固性和隐蔽性。

一位经常下夹子捕猎的老猎人,则设计了多种伪装巧妙的出入口。灶台底下、水井半腰、牲口槽旁、坟包内部……甚至一棵老槐树的树洞里,都成了进入地道的门户。他还在一些次要通道口设置了简易的报警机关,如悬挂铃铛、拉响空铁罐等,一旦敌人无意中触碰,就能给地道内的人员预警。

更有几位心灵手巧的妇女,她们负责地道的通风和防水。她们用打通竹节连接成长长的通风管,巧妙地利用地势高低差和风向,将新鲜空气引入地下。还用桐油浸泡过的厚布、黏土和石灰混合,处理地道内易渗水的部位,解决了雨季地道积水的难题。

傅团长看到这些群众自发的创造,常常感慨地对我说:“参谋长,你看,这哪是我们光靠那个‘系统’能想出来的?系统给了我们思路,给了我们一些关键节点技术的提示,比如如何计算承重、如何简易测量方位防止挖偏。但真正让这地道‘活’起来,拥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

我深以为然。系统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顾问”,提供了理论框架和部分解决方案,但具体到每一个村落的土质、每一户人家的院落布局、如何与当地的生活生产习惯相结合,这些细节的填充和优化,完全依靠本土经验的融入。傅团长和傅政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深刻理解这一点,并成功地将系统的“超前视角”与群众的“现实智慧”有机结合。

工程全面展开后,场面蔚为壮观。白天,村庄表面看似平静,村民们照常劳作。一旦夜幕降临,整个村庄便“活”了过来。青壮年男女是挖地道的主力,他们以民兵组织为单位,分段包干,轮班作业。铁锹、镐头、土筐,这些最简单的工具,在无数双勤劳的手中,创造着奇迹。

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挖出的土方处理成了大问题。又是群众想出了妙招:有的用来垫高房基、院墙,有的运到村外摊平伪装成农田,有的甚至填入废弃的窑洞、坑塘。孩子们则负责站岗放哨,他们在村外的树梢、高坡上设立了“消息树”,一旦发现敌情,立即发出信号。老人们也没闲着,烧水送饭,照顾幼儿,用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工程出谋划策,提醒年轻人注意哪些细节可能暴露目标。

傅政委高度重视挖掘过程中的组织和安全工作。他要求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建立严密的管理体系。每个村的地道图纸由专人保管,分段施工,知情范围严格控制。同时,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夜间作业严禁明火,工具轻拿轻放,出入地道必须恢复伪装。他还组织了几次模拟敌情演练,检验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和群众疏散、隐蔽的熟练程度。

傅团长和我则更侧重于地道的军事功能设计。我们借鉴了系统提供的部分城市地下工事构筑原理,结合平原农村的实际,不断完善地道结构。

我们设计了“主干道”和“支线道”。主干道较为宽阔,可供人员快速机动、运送物资。支线道则狭窄曲折,甚至设有“翻板”、“陷阱”,用于迷惑、阻滞进入地道的敌人。

我们规划了“卡口”、“了望孔”和“射击孔”。在地道的关键转折点、上下层连接处,设置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卡口”,派民兵持红缨枪、大刀或短枪把守,真正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靠近地面处,利用墙缝、树根空隙、砖石垒砌的缝隙,开设了极其隐蔽的了望孔和射击孔,既能观察敌情,也能在敌人靠近时突然开火。

我们还专门开辟了“指挥所”、“伤员安置点”、“粮弹储藏室”、“水源处”等功能区域。甚至在一些核心区域,利用废弃的棺材、大水缸作为共振扩音器,铺设了简易的“土电话”线路,实现部分区域的地下通讯。

在这个过程中,傅团长展现出他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有一次,工程队在挖掘一条通往村外坟地的主干道时,遇到了流沙层,出现了小范围的塌方,伤了一名队员。部分干部产生了畏难情绪,建议改道。傅团长亲自下到地道最前沿,仔细观察塌方情况后,果断拍板:“不能改!这条线路是预定的紧急转移通道,必须打通!”他召集老石匠和几位有经验的挖井人,共同研究对策。最后采用“边挖边衬砌,短掘快进”的方法,并利用门板、木桩临时支撑,硬是顶着风险,成功穿越了流沙层。事后他对我们说:“打仗哪有不冒险的?关键是要预判风险,控制风险。这条通道一旦建成,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上百人的生命,值得冒这个险!”

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奋战,以小李庄为中心,连接附近张庄、王畈、刘家集等五个村庄的地道网络初步建成。纵横交错的地道,总长度达到了惊人的三十多里,将上百户人家连成了一个整体。地面上,村庄依旧;地面下,却隐藏着一个能打、能藏、能机动、能生活的巨大地下堡垒。

考验很快来临。秋收刚过,日军驻县城的联队长龟田,纠集了五百多日伪军,配属两辆装甲车和数门迫击炮,再次扑向小李庄,扬言要彻底铲除这里的“共军主力”。

得到情报后,独立团主力提前转移至外线,只留下一个加强排和各村民兵骨干,依托地道与敌周旋。傅团长、傅政委和我的指挥所,就设在小李庄中心区域的地下指挥部里。

战斗在清晨打响。日军首先用迫击炮对村庄进行了一轮猛轰,炸塌了几处土房,燃起了熊熊大火。随后,步兵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呈散兵线向村内推进。

地面上,一片死寂,仿佛是一座空村。日伪军小心翼翼地进入村庄,挨家挨户搜查,却一无所获。龟田骑着马在村口,举着望远镜,脸上露出疑惑和恼怒的神色。

就在这时,村内突然响起了冷枪。一个从墙缝里射出的子弹,精准地打倒了一名日军曹长。敌人顿时一阵慌乱,朝着枪响的方向盲目射击。然而,枪声又从另一个方向响起,打死了伪军的号手。

“八路在地下!找地道口!”龟田声嘶力竭地命令道。

日伪军开始疯狂地寻找地道入口。他们用刺刀到处乱捅,砸开灶台,搜索水井。确实有几个伪装不够完善的次要入口被发现了。敌人如获至宝,点燃柴草,往里灌烟,或者试图派兵下去。

但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灾难。一个伪军刚钻进一个看似普通的炕洞入口,脚下的“实地”突然翻转,他惨叫着掉进了深坑,被坑底的竹签扎穿。另一个入口,日军点燃的浓烟不仅没灌进去,反而因为通风系统的巧妙设计,倒灌出来,呛得他们自己眼泪直流。还有一队日军好不容易钻进一段地道,却在岔路口迷失了方向,被埋伏在“卡口”后的民兵用长矛和大刀解决了。

更让敌人胆寒的是神出鬼没的打击。他们刚集结队伍,准备强行挖掘一处疑似主干道,侧面磨盘底下的射击孔突然喷出火舌,撂倒了好几个。他们冲到村中心,试图占领制高点,脚下踩着的“实心”土地突然塌陷,掉进了布满尖刺的陷阱。甚至他们暂时占据的院落,墙角、牲口槽旁也会冷不丁飞出子弹或者手榴弹。

敌人变成了聋子和瞎子,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他们能看见的,是空无一人的村庄和沉默的大地;他们看不见的,是地下无数双警惕的眼睛和随时准备击发的枪口。他们兵力无法展开,重武器无处发力,装甲车在狭窄的村道上成了活靶子,被民兵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履带。

战斗持续了大半天,日伪军伤亡近百,却连八路军和民兵主力的影子都没摸到,反而被拖得筋疲力尽,士气低落。龟田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

傍晚时分,按照预定计划,转移到外线的独立团主力,在准确的情报指引下,突然杀回,猛攻留在村外担任警戒和支援的敌军一部。同时,地道内的部队和民兵也趁机出击,从各个隐蔽出口钻出,向村内混乱的敌人发起反击。

内外夹击之下,日伪军彻底崩溃,仓皇逃窜。我们取得了毙伤俘敌一百五十余人的重大胜利,而我方仅伤亡十余人。

战斗结束后,傅政委立即组织群众修复被破坏的伪装,抢救伤员,安抚受惊的百姓。傅团长和我则带着各级指挥员,仔细勘察每一处战斗痕迹,总结地道在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成功经验。

深夜,地下指挥部的油灯下,我们三人毫无睡意。

傅政委擦拭着眼镜,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这一仗,打出了我们的威风,更打出了群众的信心!现在,相信‘户户相通’能保家卫国的老乡,越来越多了。”

傅团长用力拍了拍结实的土壁,震落些许尘土:“这地道,就像这冀中大地长出的筋骨!鬼子想打断我们的脊梁,办不到!有了它,我们进可攻,退可守,群众也有了主心骨。参谋长,下一步,我们要把周边更多的村子都连进来,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还要进一步完善里面的功能,比如搞地下兵工厂,修理枪械,制造地雷、手榴弹。”

我点点头,补充道:“团长、政委,我们还需要建立更快捷的地下通信和指挥系统,确保在更大范围内能协同作战。另外,地道的防毒、防火、防水的措施,也需要根据这次战斗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群众中能工巧匠多,我们可以成立技术小组,专门研究改进。”

“好!就这么办!”傅团长目光炯炯,“系统提供了方向和部分技术种子,而群众和实践,让它长成了参天大树。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战争,这就是我们永远打不垮、压不烂的敌后根据地!”

油灯的光芒映照着三位军事指挥员坚毅的面庞,也映照着土壁上那幅不断扩展、连接起更多村庄的地道网络草图。在地面之上,是日寇的铁蹄和硝烟;在地面之下,是无穷的民力、智慧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正如同这纵横交错、户户相通的地道,在广阔的华北平原深处,悄然积蓄着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这力量,源于每一位拿起铁锹的农民,源于每一位在油灯下纳鞋底、却心系地道的妇女,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这,才是我们穿越时空、携带系统之外,真正赖以生存、发展并最终走向胜利的根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