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 第6章 根基。太行山游击队正式改编。

许多年后,当我置身于窗明几净的现代化作战指挥室,面对着电子沙盘上瞬息万变的模拟战场,仍会清晰地忆起那个弥漫在太行山褶皱里的、雾霭沉沉的山西清晨。空气中,除了湿重的露水与泥土气息,似乎还顽固地残留着一丝昨夜尚未散尽的血腥味。我们这支由溃兵与逃难百姓仓促拼凑起来的队伍,几十号人,衣衫褴褛,武器五花八门,像一群无根的飘萍,此刻正面临着一个比应对日军扫荡更为关键,也更让人心绪不宁的关口——我们即将见到“娘家”的人了。

傅水恒,我们这支乌合之众的核心,未来的纵队司令,那时正背靠着一截在炮火中残存下来的土墙,双目微阖,仿佛在闭目养神。只有我,这个一直跟在他身边的人,才隐约知道,他并非在休息。他那看似随意搭在膝盖上的手指,正以极轻微的幅度、带着某种独特韵律敲击着——那是他陷入深度思考,或者,是在与那个唯他能够触及、名为“炎黄”的神秘存在进行无声交流时的习惯性动作。我们这支队伍的命运,乃至这片饱经蹂躏的土地未来命运的微小转折点,或许就在那常人无法感知的、与高维存在的交流中,悄然孕育。

我们是三天前与主力部队失联的散兵游勇,夹杂着家园被毁、四处逃亡的百姓。是傅水恒,凭借着他那种在乱世中显得尤为不合时宜的冷静,几近未卜先知的战场嗅觉,以及偶尔像变戏法一样拿出的几罐标着异国文字的肉罐头、几条崭新的“三八大盖”,硬生生将我们这群惶惶不可终日的散兵游勇凝聚在了一起,在这尸山血海中,勉强找到了一线生机。但我们都清楚,没有根基,没有正式的名分,我们就像水面的浮萍,任何一阵稍大的风浪,都可能将我们彻底打散,湮灭于历史的洪流。

“来了!五个人,灰布军装,绑腿打得利索,领头的是个干部模样!”哨兵压低嗓音、带着紧张与兴奋的呼喊,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清晨的寂静。

所有人的心立刻揪紧了。那身熟悉的八路军灰布军装,我们自然认得,那是希望与力量的象征。但反过来,对方会如何看待我们?是将我们视为自发抗日的爱国义士,还是……一群来历不明、需要警惕甚至剿灭的武装土匪?不安的情绪在人群中无声地蔓延。

傅水恒就在这时睁开了眼睛。那双眼睛里没有丝毫慌乱,只有一种沉静如深潭般的了然,仿佛早已预见了此刻的一切。他缓缓站起身,动作沉稳地拍打掉身上沾染的尘土,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都把家伙收一收,别吓着同志们。老赵,你带两个人,警戒侧翼,以防万一。其他人,跟我来。”

他用了“同志们”这个称呼。这个简单的词语,像一股暖流,瞬间抚平了大家心中大半的忐忑与焦躁。我们整理了一下身上乱七八糟的装束,怀着一种混合着期待、敬畏与些许自卑的复杂心情,跟在他身后,迎向了决定我们命运的到来者。

来的是一位姓李的指导员,隶属于八路军129师某团下属的侦察排。他年纪约莫三十上下,面容清癯,皮肤因长期风餐露宿而显得粗糙,但一双眼睛却锐利如鹰,扫视之间,仿佛能穿透人心。他身后跟着四名战士,虽然同样面带疲色,但个个眼神坚定,身形精干,一举一动都透着久经沙场的老练与纪律性。双方在一条因干旱而皲裂的河沟边相遇,隔着十几步的距离,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审视与较量。

“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李指导员开口问道,声音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同时也蕴含着不易察觉的警惕。他的目光如同探照灯,在我们这群穿着混杂了日军军大衣、晋绥军破旧制服以及老百姓粗布棉袄的队伍中扫过,最终,牢牢锁定在气质明显与众不同的傅水恒身上。

傅水恒上前一步,身体微微挺直,做了一个略显生疏但架构足够标准的军礼——后来他私下告诉我,那是他刚刚耗费少量“积分”,从“炎黄”系统里临时兑换的“基础军事礼仪精通(体验版)”。“报告李指导员!我们是自发组织的抗日游击队,成员大多是太原会战后期被打散的兄弟和附近逃难出来的乡亲。我是临时负责人,傅水恒。”

他精准无误地叫出了对方的职务,这一下,让李指导员眼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警惕之色更浓:“你怎么知道我姓李?”

“三天前,我们在野狼岭侧击了一小队鬼子的侦察兵,侥幸缴获了一些文件。”傅水恒从容应答,语气平和,听不出任何破绽,“其中一份情报碎片里,提到了贵部侦察排的李指导员正在附近区域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见识到他运用“系统”提供的情报信息,真真假假,虚实结合,关键之处无从考证,却又在逻辑上严丝合缝,极具说服力。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不仅解释了信息来源,更隐晦地展示了我们并非毫无作为的乌合之众。

李指导员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但眼底的审视并未完全消散:“野狼岭的战斗是你们打的?情报上说,干掉了六个鬼子?就凭你们这些……”他的话没有说完,但那双锐利的眼睛扫过我们手中老套筒、汉阳造甚至是大刀长矛的混杂装备时,未尽之语已不言自明——怀疑,深深的怀疑。

“仗是大家一起拼了命打的,主要是利用了地形,打了鬼子一个措手不及。”傅水恒侧过身,姿态坦荡地示意我们让开一条通路,语气诚恳,“指导员,同志们一路辛苦,要不要先看看我们临时落脚的地方?也请首长给我们指点指点,我们缺乏经验,很多地方肯定做得不到位。”

这一步棋,走得极具智慧。在无法完全取信于人时,最大程度的坦荡,往往就是最有效的伪装。

我们落脚的地方是一个半废弃的窑洞群,位于山坳深处,相对隐蔽。傅水恒带着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改造,设置了明哨、暗哨以及简易的预警装置,规划了多条紧急撤退路线,甚至利用树枝、破布和蒿草对主要洞口进行了巧妙的伪装。这些落在李指导员这样的行家眼里,自然能看出其中的门道——这绝非普通溃兵或土匪能够想到和做到的。

而更让他们一行人动容的,是窑洞内部的景象。几十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乡亲,虽然眼中仍带着惊惧未消的痕迹,但精神头尚可,至少脸上有了些许活气。几个半大的孩子,甚至还在窑洞前一小片空地上,跟着一个原先是晋绥军班长的兄弟,像模像样地练习着立正、稍息和转身。角落里,整齐地码放着一些鼓鼓囊囊的粮食口袋(其中一部分是傅水恒利用早期积攒的积分从系统兑换的基础粮食,另一部分则是我们冒险伏击鬼子小型运输队所得),甚至还有两个散发着淡淡药味的木箱(那是傅水恒昨晚刚兑换的“初级战场急救包”,为了掩人耳目,他特意拆除了所有超越时代的原包装)。

“这些粮食和药品……”李指导员蹲下身,仔细检视着打开的木箱里,那些洁白得不像话的纱布、密封良好的小瓶消炎粉,以及造型简洁却异常锋利的剪刀镊子。这些医疗用品的质量,好得让他暗自心惊,远超他以往见过的任何战利品或补给。

“从鬼子手里抢的,也……顺手捡了一些他们遗弃的洋落儿。”傅水恒恰到好处地含糊了一下,随即语气转为无比坚定和恳切,“指导员,我们人少力薄,装备也差,但打鬼子的心是真的,滚烫滚烫的!我们现在最缺的,是组织的领导,是明确的指引。我们真心希望能找到主力部队,接受组织的正式改编,真正成为八路军的一员,在党的领导下,堂堂正正地打鬼子!”

这番话,他说的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胸膛里迸发出来,道出了我们所有人心底最深切的渴望。

李指导员没有立刻表态,也没有给出任何承诺。他带着他的人,在我们这个简陋的营地里待了整整一天。他仔细看了傅水恒带着我们用泥土、石块和树枝制作的周边地形沙盘(虽然粗糙不堪,但山脉、河流、道路、村落的位置却标得异常精准,这也是“炎黄”系统辅助测绘的成果);观摩了我们用木棍代替枪支进行的班排级战术演练(渗透、交叉掩护、交替撤退,动作虽然生疏,但基本章法清晰,理念先进);他甚至坐下来,和队伍里几个原先是溃兵的老兵,以及几位年纪稍长的老乡拉家常,了解傅水恒的为人、队伍的纪律以及大家的真实想法。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傍晚时分,夕阳将太行山的轮廓染成一片温暖的金红,李指导员和傅水恒并肩坐在营地外一块表面光滑的大石头上,进行的那次至关重要的长谈。落日余晖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与身后巍峨的太行山融为了一体。

“水恒同志,”李指导员开口,称呼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这细微的转变,让我们这些暗中关注着的人心头一跳,“你懂的很多,见识也不一般。不像普通的庄稼汉,也不像一般的旧军队出来的军人。”他的目光平静,却带着洞彻人心的力量。

傅水恒笑了笑,那笑容里混杂着一丝追忆、一丝苦涩,还有几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家里以前条件尚可,让我读过几年私塾,也上过新式学堂。后来……家都没了,亲人离散,就剩下这条命,只想跟鬼子拼了。平时没事,就喜欢瞎琢磨,琢磨怎么用最小的代价,换鬼子最大的伤亡,怎么才能让跟着我的这些弟兄、乡亲们,多活下来几个。这大概就成了我活着的唯一念头了。”

“你这些‘琢磨’,很不一般。”李指导员意味深长地说,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了敲,这个动作竟与傅水恒思考时有几分相似,“比如你之前演练时提到的那套‘三三制’突击小组的设想,还有你对建立通讯网络、强调电台重要性的看法……说实话,我们很多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老红军、老同志,都未必能有你这样清晰和前瞻的见识。”

“都是我瞎想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一定对,让指导员见笑了。”傅水恒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谦逊,微微低下头。

“不,很有道理。并非空想,具有很强的实战指导意义。”李指导员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自谦,语气肯定。他略微压低了声音,“不瞒你说,傍晚时分,我跟团部通过一次短暂的电报(他们随身携带了一部小型便携式电台,这是我们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先进装备)。周团长听了我的初步汇报,对你和你们这支队伍的情况很感兴趣。他让我正式问你,”李指导员的目光骤然变得严肃而锐利,紧紧盯着傅水恒的双眼,“如果组织上经过研究,决定信任你,给你一个正式的八路军番号,你能不能把这个队伍带好?能不能严格遵守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一切规章制度,保证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服从党的领导?”

傅水恒闻言,猛地从大石头上站起身,身体挺得如同一杆标枪般笔直。尽管他身上那件混合了泥土、汗渍和硝烟痕迹的破旧衣服,让这个严肃的军姿显得有些滑稽,但那一刻,从他身上勃发出来的那种混合着激动、决绝与无比郑重的气势,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

“请组织考验!”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略带沙哑,却异常洪亮,在山谷间激起微弱的回音,“傅水恒,以及游击队全体队员,坚决服从党的命令,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为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那一刻,我知道,事情成了!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喜悦和踏实感,像暖流一样瞬间涌遍我的全身,几乎让我眼眶发热。我们终于,要有根了!

第二天,李指导员带着两名战士先行返回团部进行详细汇报,同时将傅水恒熬夜整理出来的一份关于周边敌情动态、详细地形地貌分析以及游击队初步整训设想方案的报告带了回去。那份报告条理之清晰、分析之透彻、设想之前瞻,再次让留下的那两位协助我们的八路军战士看得啧啧称奇,看向傅水恒的眼神里,多了几分由衷的敬佩。

等待的日子显得格外漫长,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期待的焦灼。几天后,李指导员终于再次出现,与他同来的,还有团部的一位宣传干事和两名警卫员。这一次,他的脸上带着明朗而庄重的笑容。

他将我们所有人集合在窑洞前那片最大的空地上。没有红旗,没有标语,只有太行山苍茫的天穹和呼啸而过的山风作为背景。全场寂静无声,连平日里偶尔哭闹的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不寻常的气氛,被母亲紧紧搂在怀里,睁大了眼睛。

李指导员站在一块稍高的土坡上,目光缓缓扫过我们每一张因为激动而微微涨红、因为期盼而略显紧张的脸庞,然后从怀中郑重地取出一张盖着红色印章的纸页。

“同志们!”他清朗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根据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命令,及对当前敌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兹决定:正式改编原太行山抗日游击小队,授予八路军第129师独立游击支队第一中队番号!任命傅水恒同志,为第一中队中队长!”

“啪!”傅水恒脚跟用力并拢,发出一声清脆的撞击声,抬起右臂,敬了一个无比标准、带着破风声的军礼。这个动作,比上一次见到时,不知标准了多少倍,显然他又在“炎黄”那里下了功夫。

李指导员庄重回礼,继续宣读命令:“希望第一中队全体指战员,在傅水恒同志带领下,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英勇作战,积极发动群众,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为抗战胜利,建立功勋!”

没有鲜花,没有喧天的锣鼓,只有山风更猛烈地呼啸而过,卷起地上的尘土,以及我们几十颗在胸膛里剧烈跳动、几乎要蹦出来的心脏。但就在那一刻,我感觉脚下这片饱经战火、浸满鲜血的土地,仿佛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实、无比温暖。我们有了名分!我们有了归属!我们不再是乱世中的孤魂野鬼,我们是光荣的八路军战士了!

简单却庄重无比的改编仪式结束后,李指导员还代表团部,给我们带来了一份沉甸甸的“安家费”——十支保养得还算不错但明显经历过战火的中正式步枪,以及两百发黄澄澄的子弹。这些装备,或许远远比不上傅水恒系统仓库里那些超越时代的“好东西”,但这份来自组织的、实实在在的礼物,其所代表的认可与期望,意义非凡,重于千钧。

当天晚上,我们用平日里舍不得动用的储存粮食,加上傅水恒又“想办法”(自然是消耗积分从系统兑换)弄来的一点腊肉和咸菜,煮了一大锅稠粥,算是吃了一顿相对丰盛的晚饭,以此庆祝我们的新生。篝火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那是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夜深人静时,篝火渐熄,大部分队员都带着满足与憧憬进入梦乡。我却在营地旁边的一处小山坡上,找到了独自一人、正仰望着璀璨星空的傅永恒。山风吹拂着他略显凌乱的头发,他的侧脸在清冷的月光下,显得格外沉静,又似乎燃烧着无形的火焰。

“队长,”我走到他身边,轻声说道,“这下,我们总算是站稳脚跟,有个真正的家了。”

他闻声回过头,脸上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但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却跳跃着比星辰更为炽烈的、名为野心的光芒。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声音低沉而有力:“参谋长,你说得对,我们是有了一个起点。但这,仅仅只是开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他微微眯起眼睛,望向远处黑暗中连绵的山影,“‘炎黄’提示我,因为成功获得正式编制,建立了初步的‘根基’,系统权限有所提升,可解锁和兑换的项目更多了。但是,我们现有的积分还远远不够,少得可怜。上级给了我们名分,也等于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舞台。接下来,该是我们向盘踞在这片土地上的鬼子,正式报到,让他们好好记住我们名号的时候了!”

说着,他看似随意地摊开了自己的手掌,掌心向上,对准了那片无垠的星空。清辉般的月光洒落下来,我仿佛能透过视觉的错觉,“看到”一个无形无质、却又真实存在的半透明光幕界面,正悬浮在他的眼前,无数闪烁着微光的数据流、图标、清单如同星河般在其中缓缓流淌、生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力量。我知道,那个名为“炎黄”的系统,正与他进行着更为深层次的链接。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冽的山风,胸中豪情激荡。我知道,属于傅永恒的时代,属于我们这支新生的、被赋予了灵魂的八路军129师独立游击支队第一中队的传奇征程,就从太行山这个平凡的夜晚,从脚下这片刚刚获得的坚实根基上,真正开始了。前方的征途,注定布满荆棘与牺牲,但也必然,光辉万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