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夜谈定策
深秋的太行山,夜幕早早就笼罩了独立团的驻地。陈世根处理完手头的军务,推开团部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正打算去查哨,却见傅团长屋里还亮着油灯,窗纸上映出两个对坐的人影,隐约有谈话声传来。一个是傅水恒团长那略带沙哑却坚定的嗓音,另一个声音清朗些,是政治处主任李文英。
陈世根略一思忖,抬脚走了过去。叩门进去,只见炕桌上摊着几张写满字的糙纸,一盏豆大的油灯努力驱散着一隅黑暗。傅团长见他进来,招了招手:“老陈,来得正好,正和李主任商量一件要紧事。”
“什么事让两位这么晚还不休息?”陈世根在炕沿坐下,顺手拿起一张纸。上面是李文英那手工整的钢笔字,列着几条纲要:“一、全团文化水平摸底;二、筹建扫盲识字班;三、创办团内小报……”
“文化教育?”陈世根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傅水恒。
傅水恒摸出烟袋,慢条斯理地装着烟丝,火光在脸上明灭:“是啊。老陈,你不觉得咱们独立团的战士,除了军事技能,这文化底子也太薄了吗?绝大多数是睁眼瞎,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看个简单的命令、地图,都得靠别人念。长远看,这是要吃亏的。”
李文英扶了扶眼镜,接口道:“参谋长,我们红军时期就有‘识字牌’,一边行军一边学习。现在咱们根据地相对稳定些,更有条件系统开展文化教育。不仅能提升战士们的理解能力和纪律性,更能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凝聚军心士气。”
陈世根沉吟着。他这位老搭档傅水恒,看着是个粗豪的军人,心思却一向缜密,尤其善于从细微处着眼,布局长远。他掂量着手中那份提纲,缓缓道:“想法是好。可师资呢?教材呢?还有时间?战斗、训练任务这么重……”
“困难肯定有。”傅水恒吐出一口烟,“师资嘛,团里不是还有些学生兵、读过几年私塾的?都动员起来。你陈参谋长不也是正经的师范生出身?教材一开始不用太复杂,就从常用字、战士的名字、地名、武器名教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有的。训练间隙、晚上点名后,哪怕一天认三五字,积少成多。”
“那这办报……”陈世根指了指最后一条。
“这就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关键了!”傅水恒眼睛在灯光下显得格外亮,“咱们不能光靠上面下来的文件和宣传品。得有我们独立团自己的声音,报道咱们自己的事,表扬咱们自己的英雄,交流咱们自己的经验。让每一个战士都觉得,这报上的事,跟自己息息相关。”
李文英显得有些兴奋:“名字我们都想好了,叫《曙光报》!寓意着黑暗终将过去,胜利的曙光就在前头。内容可以丰富些:战斗报道、英雄事迹、训练心得、学习园地,甚至还可以搞点战士们写的小诗歌、小故事。”
陈世根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纸面上摩挲。他能想象到,一份属于独立团自己的报纸,一旦办起来,会在战士们中间产生怎样的反响。那不仅仅是几张纸,那是精神的食粮,是荣誉的象征,是连接全团上下思想的纽带。
“看来,你们是铁了心要搞。”陈世根终于露出了笑容,“需要我做什么?”
傅水恒哈哈一笑,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就等你这句话!你这大参谋长,统筹协调、物色人才、解决困难,哪一样离得开你?咱们得成立个文化教员小组,直属团部。这办报的事,前期也得你多费心把关。”
那一夜,团部的灯光亮了很久。三个独立团的领导核心,为一份尚未诞生的报纸,细致地规划着它的轮廓和未来。窗外,太行山的秋风呼啸而过,而屋内,一颗名为“文化教育”的火种,已被悄然点燃。
第二章:物色“秀才”
说干就干。第二天,陈世根就在自己的参谋部隔壁,腾出了一间原来堆放杂物的土坯房,作为文化教员小组的临时办公室和《曙光报》的筹备处。
接下来就是找人。按照团部的决议,陈世根开始在全团范围内“搜罗”识字、有文化底子的人。这活儿并不轻松。独立团是战斗部队,战士大多出身贫苦农家,能断文识字的凤毛麟角。
他先是把各营连的文书、文化程度稍高的指导员们召集起来开了个会,说明了团里的决定。反应不一,有的表示支持,觉得早该如此;也有的面露难色,担心增加负担,影响主职工作。
一营长老胡嗓门最大:“参谋长,不是俺老胡泼冷水,让这群糙汉子舞刀弄枪行,让他们坐下来拿笔杆子,那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陈世根早有预料,不急不躁地解释:“老胡,正因为他们是拿枪杆子的好汉,才更要让他们拿起笔杆子。一个明白为什么打仗、有思想有文化的战士,在战场上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事儿,团里下了决心,各营连必须配合,把人给我选送上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