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医武天庭的 “防御圣殿” 内,淡蓝色的协同光纹如星网般覆盖殿顶,殿中央的 “跨宇宙防御沙盘” 正实时投射两宇宙的星域模型 —— 从本宇宙的灵脉新星到新宇宙的灵汐族部落,从星尘边缘的航道到空间裂缝的缓冲带,每一处关键节点都标注着 “防御等级” 与 “协同响应预案”。这里是天庭专为 “宇宙防御统筹” 设立的核心区域,也是今日林念月就任 “守护天君” 的仪式场地。
“自天庭运行半年来,跨宇宙协同网络已覆盖 99% 的文明,却也暴露了防御体系的‘碎片化’问题。” 林峰站在沙盘旁,指尖轻点星尘边缘的一处航道标记,沙盘上立刻浮现出三个月前的 “暗晶残余干扰事件”—— 暗晶族少数顽固派利用航道监控盲区,释放灵脉干扰波,导致 3 艘运输舰失联,虽最终找回,却暴露出防御缺乏 “全域联动” 的短板,“宇宙防御不能只靠单一文明的‘局部守护’,更需要‘系统协同’—— 需要有人能整合万族防御力量,预判风险、快速响应,而念月的‘协同理念’,正是这份职责的最佳契合。”
第一幕:任命契机 —— 防御协同需统领
林峰的提议,源于对两宇宙防御需求的深度考量。此前,林念月主导的 “跨宇宙协同网络” 在应对 “灵脉风暴应急调度”“空间裂缝稳定性监测” 等事件中,已展现出强大的 “资源整合与快速响应” 能力 —— 他能在 10 分钟内调动 5 个文明的防御力量,构建起临时缓冲带;能通过协同网络实时共享防御数据,避免信息差导致的应对滞后。
更关键的是,新宇宙探索的深入带来了新的防御挑战:在灵汐族部落周边,探索队发现了 “未知能量波动区”,虽暂未发现威胁,却无法排除未来可能出现的 “跨宇宙未知生命入侵” 风险;而本宇宙边缘,焚天族残余势力仍在暗中活动,试图破坏灵脉中转站,这些都需要一套 “全域、动态、协同” 的防御体系,而非传统的 “被动防御”。
“之前应对暗晶残余干扰时,我们花了 3 小时才整合绿晶族的监测、深海族的护盾、地球的反干扰设备,若遇到更紧急的威胁,这个时间差可能致命。” 林念月指着沙盘上的干扰事件回放,语气诚恳,“防御的核心不是‘筑高墙’,而是‘连网络’—— 让万族的防御力量像‘十指连心’一样,一处有险,全域响应。”
绿晶族灵曦仙帝率先附议,她手中的感知晶投射出 “灵脉新星防御网” 的优化方案 —— 这是林念月协助设计的,通过协同网络将绿晶族的感知预警、岩晶族的护盾、医武救援队的支援无缝衔接,防御响应速度提升 60%:“念月的‘协同防御’不是‘削弱单文明防御’,而是‘放大万族合力’—— 绿晶族的感知再敏锐,没有其他文明的响应,也无法应对全域威胁。”
深海族沧澜仙帝也表示支持:“深海族的‘沧澜护盾’愿接入协同防御体系,由守护天君统一调度 —— 防御资源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而非困在单一星域。”
万族代表纷纷赞同,尤其是年轻守护者群体 —— 阿泽(地球科技工程师)、莉娅(绿晶族感知员)等年轻代表更是联名提交了 “协同防御青年志愿队” 申请:“我们跟着念月总帅搞过协同调度,知道‘全域联动’的重要性,愿归守护天君统领,做防御体系的‘先遣队’。”
第二幕:天君职责 —— 四层协同筑防线
林念月就任守护天君的职责,被清晰界定为 “监测 - 响应 - 储备 - 传承” 四层协同体系,既承接跨宇宙协同网络的原有职能,又新增宇宙级的防御统领权限:
全域防御监测层:升级 “跨宇宙防御监测网”,将原有的 “航道监控” 扩展为 “多维度风险预警”—— 在两宇宙关键节点部署 “协同防御感知器”(融合绿晶族感知晶、地球量子雷达、灵汐族灵脉籽),实时监测 “灵脉干扰”“未知能量波动”“空间裂缝异常”“残余势力活动” 四类风险,数据通过协同网络实时汇总至防御圣殿,由林念月主导的 “风险预判小组”(含万族防御专家)分析并标注 “风险等级”,低于 B 级的由区域文明自主应对,A 级及以上启动全域响应。
例如星尘边缘的 “未知能量波动区”,如今已接入监测网,感知器每小时传回一次数据,风险等级暂定为 “C 级观察”,由暗晶族(已归顺)的防御队配合监测,避免资源浪费。
快速协同响应层:组建 “跨宇宙防御应急队”,队员从万族防御力量中选拔 —— 绿晶族出 “感知预警分队”,负责第一时间锁定风险源;岩晶族出 “护盾防御分队”,负责构建临时防御带;地球出 “科技反制分队”,负责破解灵脉干扰、修复防御设备;灵汐族出 “共生适配分队”,负责在新宇宙区域适配防御设备与本土灵脉;医武救援队出 “支援分队”,负责防御过程中的人员救援与灵脉修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