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脉新星的永恒共生锚旁,原医武圣殿的旧址正经历着一场 “蜕变”—— 来自万族的工匠们协同作业:绿晶族的感知员用灵脉光勾勒建筑轮廓,确保与宇宙灵脉节点精准对齐;岩晶族的石匠将抗魔水晶嵌入墙体,打造既坚固又能共鸣的 “守护壁”;灵汐族的织灵者则用灵脉草编织殿顶的 “共生纹穹顶”,淡蓝的纹路在阳光下流转,与锚体的光纹遥相呼应。
“不是推倒重建,是‘融合升级’。” 林峰站在工地中央,指尖天帝光轻触墙体,感受着各文明工艺与灵脉的完美共生,“医武圣殿承载了守护的初心,但随着两宇宙协同加深,需要更系统的架构、更全面的职能,才能承接‘宇宙级’的守护与发展 ——‘宇宙医武天庭’,不是权力的象征,是万族共同的‘守护之家’。”
第一幕:升级背景 —— 规划落地需载体
升级的契机,源于 “宇宙发展规划” 执行中的现实需求:随着灵脉共享工程覆盖 20 个边缘文明、科技修仙推广站落地 15 座核心城市、宇宙文化节吸引万族参与,原医武圣殿的 “单一守护职能” 已难以统筹 —— 灵脉调度与法则监测需要更高效的联动,跨文明纠纷需要更权威的协调,年轻人才培养需要更统一的标准,这些都呼唤一个 “全域性、系统化” 的治理载体。
“之前处理碎星灵脉危机时,虽靠仙帝协同机制解决,但后续的灵脉修复、文明补偿等琐事,分散了各仙帝的精力。” 林念月拿着 “天庭架构草案”,向万族代表解释,“天庭成立后,会设立专门的‘应急善后部’,负责危机后的重建与帮扶,让仙帝们能专注于核心守护职责 —— 这不是‘夺权’,是‘减负’,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苏清月补充道:“文化节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万族对‘共同认同’的渴望 —— 天庭不仅是治理机构,也是‘文化认同的载体’。比如计划中的‘宇宙医武博物馆’,会陈列从医武圣殿到天庭的发展文物,记录万族守护的历史,让每个生灵都能感受到‘我们是一体的’。”
万族代表对此普遍认同,尤其是边缘文明代表 —— 阿土握着草案中 “天庭惠民专线” 的条款,激动地说:“以后遇到灵脉田的问题,不用再层层上报,直接打专线就能找到人帮忙,这对我们来说,比啥都实在!”
第二幕:天庭架构 —— 协同普惠为核心
宇宙医武天庭的架构设计,彻底摒弃 “层级森严” 的传统模式,以 “协同、普惠、透明” 为原则,整合原有职能并新增适配全域治理的部门,形成 “五部一院一委” 的核心体系:
灵脉守护部:以绿晶族灵曦仙帝为核心,将原本分散的灵脉监测联盟与灵脉共享工程深度整合。该部门依托宇宙灵脉网络拓扑图,运用星轨定位与量子共振技术,对两宇宙共计 368 个灵脉节点实施 7×24 小时全息监测。下设的 “灵脉中转站管理处” 掌控着 128 座跨星系灵脉枢纽,通过灵能分流矩阵实现资源智能调配;“星尘暴防御组” 配备十二道空间折叠护盾,当监测到宇宙尘埃云以超光速移动时,可在 0.3 秒内启动防护机制,确保灵脉稳定运行与资源普惠共享。
生命滋养部:在苏清月的带领下,融合原生命守护队与星际医疗站资源,构建起覆盖全宇宙的生命健康防护网。部门搭建了 “生命体征云数据库”,收录万亿种族的基因图谱与健康数据,为精准医疗提供支撑。重点推进的 “便携医疗舱普及计划”,已研发出能在真空、高温等极端环境下运行的第五代医疗舱,配备纳米修复机器人与灵能再生药剂;“灵脉水净化工程” 则通过量子纠缠过滤技术,将灵脉水的纯净度提升至 99.99%,尤其针对边缘文明建立 1000 个移动净水站,解决基础医疗与饮水安全需求。
科技融合部:由林念月担任部长,将万族联合实验室与科技修仙推广站有机结合。部门设立 “民生科技需求反馈通道”,实时收集各文明生活痛点,针对性研发产品。下设的 “设备维修中心” 拥有跨维度维修平台,能远程修复故障设备;“技术培训学院” 采用脑波同步教学技术,开设涵盖灵能芯片制造、空间折叠运输等 200 余门课程。通过 “科技成果转化博览会”,已成功将 37 项前沿技术应用于日常生产,避免科技成果闲置。
文化共生部:由灵汐族织灵者与地球文化学者组成多元团队,运营着宇宙文化节、宇宙文化库两大核心项目。宇宙文化节每年吸引超百万种族参与,通过全息投影与脑电波共情技术,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不同文明的艺术、哲学;宇宙文化库存储着 30 万种文明的历史典籍与艺术作品,运用语义重构算法实现跨语言即时解读。“跨文明结对计划” 已促成 8000 对文明建立文化交流通道,部门还设立 “小众文明文化保护基金”,每年投入百亿灵晶用于濒危文化抢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