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千年一瞬白发如月 > 第15章 虎丘之行

千年一瞬白发如月 第15章 虎丘之行

作者:点一盏心灯42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14:21:02

五更的梆子声刚过,苏州城的天边还蒙着一层薄雾。我穿衣起身,站在后院的青石板上,望着东边天际渐染的霞光。砖缝间的青苔泛着露水,墙角那丛紫茉莉在晨霭中半开半阖。空气里浮动着若有若无的檀香——这是李冶惯用的熏香,此刻却让我的心跳愈发急促。

三天前那本《乙未杂记》上的预言,此刻正在衣袖中发烫。三天前的子夜,这本看似普通的线装书突然在案几上无风自动,翻开的扉页上缓缓浮现出一行墨迹:乙未年七月十五,苏州有变,李生当往虎丘。

短短的一行字仿佛活物般在纸上游走,而昨夜我分明用镇纸压着书卷,今晨却发现它又翻到了这一页。冥冥中好像是在告诉我,不可不去。

墨色如新,仿佛刚刚写就。我伸手触摸的瞬间,指尖传来一阵刺痛,书页上竟渗出细密的血珠,转眼又消失不见。这诡异的一幕让我彻夜难眠。

这不是普通的书...我喃喃自语,指腹摩挲着书脊上那条暗红的丝绳。这条丝绳的系法很特别,打着一个我从未见过的绳结,像是某种古老的封印。

晨雾渐散,院中老槐树的枝叶沙沙作响。李兄,起这么早?朱放的声音让我回过神来。

他揉着眼睛从西厢房出来,中衣半敞,露出瘦削的胸膛,发髻松垮垮垂在脑后。踢踏着露趾麻鞋走近,身上还带着淡淡的脂粉香气,昨夜定是去了平康坊喝花酒。几缕黑发垂在额前,更添几分浪荡气质。今天不是歇业吗?听说云岩寺有盂兰盆会,我还想着睡到日上三竿呢。

我下意识将书卷往袖中藏了藏。萧瑟的晨风掠过庭院,卷起井台边几片枯叶,惊动了檐下燕巢里的雏鸟,发出细碎的啾鸣。望着朱放惺忪的睡眼,那句要去虎丘在喉间滚了几滚,终究化作轻飘飘的应答:朱兄,嗯…,今日我打算去虎丘走走。

同去同去!朱放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巧了!我正要去虎丘拜访白云观主。他凑近低语,带着宿醉的酒气:听说观里新来了几位女冠,琴艺超绝,特别是那位叫妙音的...看我不动声色,又接着说:“当然、见过那位妙音姑娘也要去云岩寺走一遭。”

我眉头微皱。朱放虽是我在这个时代的亲朋知己,但生性放浪,纨绔不羁。带他去…若让他知道书中预言,怕是要闹得满城风雨。更让我在意的是,书中明确要我,这绝非巧合。

我按住他沾着胭脂香的衣袖:那个...朱兄,我…我今日打算独自散心。话一出口就暗叫不妙,有些太直白了。果然见他嘴角耷拉下来,活像被抢了蹴鞠的孩童。

怎么,嫌我碍事?朱放抱着胳膊倚在廊柱上,震得檐角铜铃又一阵乱响,上回在太湖码头,若不是我眼疾手快,那箱洞庭橘早滚进运河喂鱼了。还有昨日,你两眼含泪……

不是这个意思,朱兄听我说。我急中生智打断他的絮叨,你不是说要帮我去打听李秀才户帖的事吗?这话倒非虚言,昨日确实听他和赵掌柜提过要往城外李秀才住地走一遭。

庭院东角的梧桐树上,知了突然扯着嗓子嘶鸣起来,惊飞了那只在井沿饮水的麻雀。我无奈的看着一脸怨气的朱放。着实有些可爱,也许这就是真性情吧!

朱放猛地一拍前额,震得发髻彻底散开,几缕乱发滑稽地翘在额前:瞧我这记性!他懊恼地抓了抓头发,“差点忘了!李秀才那边才是正经要办的事。突然又露出狡黠的笑容:不过虎丘路远,你独自去我还真有些不放心。”

“朱兄放心,我来苏州城已有些时日……”

“说的也是,念兰轩掌柜的,在这苏州城也算小有名气。不过…李兄真的不考虑去一趟白云观?”朱放打断我的话并用他那双贼兮兮的眼睛看着我。

正经不过三句话,这是我与李冶共同给朱放的评价,我无奈的甩给他一个白眼,正要说话。朱放贼眉鼠眼的对我讪讪一笑,“我懂。”

随后转身朝院外走去,一边走一边回头喊道“等我片刻!我让隔壁的翠娘准备些你最爱的桂花糕!再向赵掌柜借匹好马,正好与他约个时间。”

我正想推辞,朱放已经出了院门,望着他的背影,我无奈地叹了口气。能得朱放这样一个朋友这大唐朝也不算白来一遭。袖中的书突然变得滚烫,好像是在警告我不要带朱放同去,或者预示着什么更大的危险?

卯时三刻,我骑朱放借来的枣红马出了阊门。城门刚开,运菜的老农推着吱呀作响的独轮车,竹筐里新摘的莲蓬还凝着露珠。穿赭色短褐的脚夫们蹲在茶肆前就着炊饼喝粗茶,蒸笼腾起的热气混着吴侬软语的晨谈,将七月的暑气烘得更浓。

往西北行出二里,官道渐渐冷清。道旁桑田绵延如绿海,戴竹笠的农妇挎着藤篮穿行其间,惊起几只白颈鸦。枣红马打了个响鼻,我抹了把颈后的汗,粗麻衣料摩擦着晒红的皮肤隐隐作痛。到底是江南的七月,日头刚爬上树梢,蝉鸣已织成密网罩住天地。

离虎丘还有一里多地,道旁忽现一座芦棚茶摊。竹竿挑着的酒旗在热风中蔫蔫垂着,隐约可见陆羽之风四个褪了色的墨字。拴马桩旁的老柳树上,蝉蜕空壳在风中轻晃,像一串褪色的铃铛。

突然感觉这四个字如此亲切。此行吉凶未卜,到是越来越思念远方的朋友。在这里整理整理思绪也好。公子,要茶否?

路旁茶摊老者的询问打断了我。他佝偻着背,脸上皱纹如刀刻,脚步却异常稳健。我跳下马,找了张桌子。老者提着陶壶迎上来,粗瓷碗在木桌上磕出清脆声响,今年的明前碧螺春,井水湃过的。斟茶时滴水不漏。

今日去虎丘的人真不少。老者眯眼望向官道,那里确实络绎不绝地有人经过,都是去参加云岩寺的法会吧?

老丈奇怪地瞥我一眼:云岩寺年年今日办水陆道场,连无锡、常熟的善信都赶早来上头香。他枯枝般的手指指向官道,一队戴柳条冠的老妪正蹒跚而行,竹篮里的纸元宝金灿灿晃人眼,您瞧这些婆婆,天没亮就从娄门出发了。

我心中一动:老丈可知这法会有何特别?

老者压低声音,神秘地眨眨眼:听说今年要超度一批枉死的将士…,安西都护府送来的骨灰。他左右看了看,声音更低了:戌时还有放焰口的仪式,能看到阴兵过境呢!

老丈声情并茂的与我讲着,而我的心绪却飞进了“乙未杂记”里。安西都护府,那不正是安禄山管辖的边镇?书里曾有大段篇幅的文字描述在天宝年间安禄山经常谎报军情,虚报战功。这些所谓的枉死将士,恐怕又是他欺瞒朝廷的手段之一。

看着老丈神秘却认真的表情我也来了兴致:“您说的这些是真事儿还是神话故事?”

老丈突然讪笑:“这世间真真假假,公子又何必挂在心上。我就这么一说,您就这么一听,闲着也是闲着不是。”

“我还以为真能看到阴兵过境呢!那到不虚此行。”

“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天下之大岂是我等平民百姓可以参透的?公子您说是也不是?”老丈平静的冲我微微一笑。

简简单单几句话让我不由得对老丈高看了几眼,“就冲您这口才和心态生意肯定差不了。”

老丈给我续上一碗茶:公子若是去游玩,切记申时前下山。他欲言又止,七月半的虎丘…入夜后不太平。

老丈此话怎讲?我追问道。

他摇摇头,布满老茧的手指在茶碗边缘画了个古怪的符号:三十年前,也是中元节,虎丘后山死了七个书生…话未说完,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像是被什么呛住了。

我连忙起身帮他拍背,却注意到他的茶壶的盖子上刻着一个与《乙未杂记》扉页上相同的符号——一个圆圈里套着三个三角形。这个发现让我不由得会心一笑。

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即使现代也有告慰祖先、扫墓上坟的传统,何况这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样的故事不仅应景,也增添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也算业余生活的乐趣罢了。

其实,作为一个历史系的大学生,我当然知晓好多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并非靠史书所记载,都是老百姓们的口口相传。爷爷讲给孙子,孙子再讲给孙子……

离开茶摊时,老者突然抓住我的手腕,力道大得惊人:若见白莲开于血,切记莫回头!说完便松开手,继续低头煮茶,仿佛刚才的警告从未发生过。

我惠然一笑:“多谢老丈。”就算没有老丈的提醒,我也深知这一趟虎丘之行不会那么简单。对于一个现代信奉科学的人而言,现在已经不科学了,那就让奇怪的事继续发生吧!

重新上路时,官道愈发拥挤。戴帷帽的妇孺扶着香烛,青衫文士执着折扇,更有富户家的小姐乘着油壁车,璎珞垂帘间漏出环佩叮咚。所有人的衣袂都朝着西北方向飘动,恍若百川归海。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这个现代人感慨,所谓盛世,不就是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享受生活嘛!可惜近在咫尺的“**”正在偷偷凝望这本应该天下太平的江山。一种无力感侵染着我的神经。

虎丘山门在望时,忽闻梵呗声声。抬眼望去,云岩寺的金顶在晨光中流转,七重檐角的风铎应和着诵经声,惊起塔周盘旋的灰鸽。山脚下,卖香烛的摊子连成彩帐,戴毗卢帽的游僧托钵化缘,更有波斯商人支起毡毯,琉璃瓶里的蔷薇水泛着奇异的紫光。

将枣红马拴在系马桩时,那畜牲突然焦躁地刨着前蹄。我顺着它的视线望去,只见山门石阶旁立着个灰衣小沙弥,腕上的红绳在烈日下艳得刺眼——与《乙未杂记》书脊上系着的别无二致。

我径直的走过去,施主,结个善缘吧。小沙弥捧着木托盘凑近,十二三岁的年纪,眉眼间却凝着不符合年纪的安静沉稳。托盘里躺着几枚桃木符,刻痕里还嵌着新鲜的朱砂。

我拈起一枚对着日光细看,符上云纹蜿蜒如蛇,背面那个字却让我心头剧震——这分明是现代简体字!木纹在指腹留下细微的刺痛,掌心忽然有种穿越那日被电到的知觉。而袖口中那本《乙未杂记》现在也不安宁,好似越狱般的想逃离束缚。

小师父,我压低声音,这符...可是云岩寺所出?

小沙弥合十行礼,腕间红绳滑落袖中:是玄真道长让贫僧在此等候有缘人。说罢伸手遥指山顶,宽大的僧袖被山风鼓起,露出内衬上一道银线绣的八卦纹,午时三刻,后山白莲池畔。言毕转身没入人群。

抬头再看时,小沙弥已经不见踪影,仿佛融化在了人群中,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我无奈的苦笑,突然有些感慨,这小沙弥就像现代手游中的非固定Npc,任务传达完毕就无影无踪。

山道渐陡,古樟的虬根盘结如蟒。擦肩而过的香客们议论纷纷,有说昨夜子时瞧见剑池腾起青光的,有传吴王墓中宝剑自鸣的。几个戴青纱面罩的妇人正在千人石前焚纸,火舌卷着金箔纸灰飘向半空。

剑池边的游人比肩接踵。赭色岩壁上,虎丘剑池四个擘窠大字被苔藓染得苍翠,池水却清可见底。倚栏观景的儒生们争论着王羲之题字的真伪,谁也没注意池底某块青石上,隐约浮着个与现代简体相同的字。

而我麻木的有些见怪不不怪了,不少文人墨客在崖壁上题诗作赋。我找了块僻静的石头坐下,再次翻开《乙未杂记》。

书页无风自动,停在一处空白页面上,新的字迹正缓缓浮现,墨色中泛着诡异的暗红:午时三刻,白莲池畔,当有异象。李生须独往,勿惊勿惧,谨记遇水则避,遇火则退,遇金则吉。

这行字下方,还有一行小字正在形成,像是被无形的笔慢慢写出:池中见影非实相,血染白莲入佛门。

一句诗词出现后又突然中断,书页上渗出几滴涟漪,在纸上晕开成莲花的形状。我用手摸想着书上的字迹,却沾染不到任何其它的信息。就在这时,剑池平静的水面突然泛起波兰,我的倒影扭曲变形,渐渐显现出另一个画面——

李冶站在一片血海中,白色的长发被鲜血浸透,她朝我伸出手,嘴唇开合似乎在呼喊什么。更可怕的是,她身后隐约可见无数黑影,有的持刀,有的举火把,似乎还有一根白绫。我猛然站起。

公子?您没事吧?一个卖茶的小贩关切地问道。我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走到了剑池边,此刻我的手正死死抓着池边栏杆,指节都已发白。水面恢复了平静,倒影中只有我苍白的脸和惊惶的眼神。

“没事,谢谢小哥。”我做了一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自己的状态,望了一眼远方的天空。越来越有趣了,杨玉环被赐死的刑具让我更坚定的相信,我是那个拯救安史之乱的人,或者是拯救盛唐的人。

距离午时三刻,还有最后一个时辰。我握紧桃木符,决定先去探探路。后山游人稀少,林木更加幽深。顺着一条几乎被杂草掩盖的小径前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香气,像是檀香混合着某种草药的味道。

小径尽头豁然开朗,一片不大的池塘静卧在山坳间,水面铺满白莲,清雅绝伦。池塘边有座茅草亭子,隐约可见一个青色身影伫立其中。微风拂过,莲叶轻摇,仿佛在向我招手。

我的心跳有些加速,衣袖中的书变得滚烫。这就是玄真道长吗?他究竟知道些什么?那句诗的预言又意味着什么?还有李冶到底是不是穿越者?那个白绫给予什么暗示?玄真道长是修道之人可书中的莲花却是佛教象征,他和佛教又有什么关联?

就在我准备迈步时,身后突然传来朱放焦急的呼喊:李兄!快跑!有人要——

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声闷响,像是重物倒地的声音。我猛地回头,却只看到密林深处惊起的飞鸟……。

不带这么玩人的好不好,我只是穿越,不是闯鬼屋。我发现自从见到崔明府崔圆之后,我就好像一个得了视幻综合征的病人。所以…我要改变现状,而且、心动不如行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