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千年一瞬白发如月 > 第139章 密室妄言

千年一瞬白发如月 第139章 密室妄言

作者:点一盏心灯421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14:21:02

李冶在我怀里轻轻哼了一声,用手指戳了戳我的胸口:“谁让你总毛手毛脚,修为不到家,还需本夫人时时提点。快去吧,别让杨国忠等久了。”

我笑着又抱了她一下,这才在她“快走快走”的娇嗔声中,一步三回头地出了房门。阿东早已候在门外,见我出来,躬身行礼。

“老爷,是否需要我跟您一同过去?”

“嗯,不用了,这刚回长安,你也修整几日。”我收敛了脸上的笑意,心中那根弦微微绷紧。杨国忠所谓的“贵客”,会是谁?他语气如此凝重,所为何事?莫非……与我一直在暗中推动的那件事有关?

到了相府,门房仆役见是我,纷纷恭敬行礼,口称“李公子”,杨国忠这老狐狸,府中规矩倒是严明,下人们个个低眉顺眼,不敢多瞧一眼。我轻车熟路地穿过庭院,径直走向书房。

书房外守卫明显比平日多了几分,且都是杨国忠的心腹亲信,见到我,默默行礼,让开通路。

书房内,杨国忠早已等候多时。见我来了,他使个眼色,屏退左右,而后转动书架机关,露出后面黑黝黝的暗道。

“子游来了。”他压低声音,“人都齐了,只等你。”

我点头,随他步入密室。石门在身后缓缓合拢,发出沉闷的响声。

密室内灯火通明,熏香袅袅。已有三人在座。

除了面色凝重中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的杨国忠,另外两人,赫然正是寿王李瑁,以及贵妃娘娘杨玉环!

李瑁坐在紫檀木椅上,双手紧握,指节发白,眼神飘忽不定,活像个被捉奸在床的姘头。倒是杨玉环镇定自若,虽只着一袭素雅常服,依旧风华绝代,美的不可方物。

见我进来,三人目光齐刷刷落在我身上。杨国忠轻咳一声,率先开口:“子游坐。”他指了指李瑁下首的空位。

杨玉环看着我,美眸中神色复杂极了。有兴奋、有关切、有欣赏、有探究,有对我这个“侄子”兼“合作者”的审视,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或许是想起了我们之前那些“大逆不道”的密谋。寿王李瑁则显得异常紧张不安,时不时瞟向密室那厚重的门,似乎还没完全从“私下密会谋逆”这种巨大冲击中回过神来。

密室门彻底关上,隔绝了外界一切声响,只剩下我们四人的呼吸和烛火偶尔噼啪的微响。

杨国忠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子游,此处再无外人。你的计划,我已大致与寿王殿下和娘娘分说。只是……其中关窍,尤其是你那……你那‘穿越者’的身份,以及后续诸多细节,还需你亲自详解。”他说到最后,语气也带上了一丝不可思议和小心翼翼。

该来的终于来了。是时候亮出部分底牌,以取信于这最关键的人物了。这是我在回长安的马车上想到的计划与对策,当然,是反复推敲过的。

我深吸一口气,目光平静地扫过三人,最终落在神色最为犹疑不定、几乎有些惊惶的寿王李瑁脸上。

“殿下,娘娘,义父。”我缓缓开口,声音刻意放得沉稳,试图安抚李瑁的情绪,“事到如今,哲,不敢再有所隐瞒。我接下来的话,或许匪夷所思,惊世骇俗,但句句属实,皆为我亲身所历所知。”

我顿了顿,看着他们骤然紧绷的神色,特别是李瑁那几乎要跳起来的表情,一字一句道:“我,李哲,字子游,并非此世之人。我来自一千二百余年之后的世界。”

密室内死一般的寂静。落针可闻。

杨国忠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亲耳听到这石破天惊之言,嘴角还是忍不住抽搐了一下,下意识地捻了捻手指。

杨玉环掩住了红唇,美眸圆睁,倒吸了一口凉气,显然受到的冲击极大,但或许是因为与我相识以来的种种“神异”——那些新奇诗词、对商业的奇妙见解、甚至能“解梦”预言,她眼中更多的是巨大的震惊,而非全然不信。

最夸张的是寿王李瑁。他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像铜铃,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整个人如同被雷劈中,彻底傻在了那里,那表情,比我当初在范阳时,史思明闯进卧室看到月娥衣衫不整时还要精彩十倍!

“一……一千二百余年……之后?”他结结巴巴地重复着,声音发颤,仿佛听到了这世间最荒谬、最不可思议的笑话,“李、李大夫……你、你莫非是昨夜未曾睡醒?还是……还是得了癔症?此等……此等虚妄之言,岂可信口开河?”

我早料到他的反应,不慌不忙,开始抛出一个又一个“证据”:“殿下可知,我们脚下所踩的大地,并非方方正正,而是一个巨大的圆球,名曰‘地球’?可知为何万物会向下坠落,而非飞向天空?乃因一种无形之力,谓之‘引力’。为何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为何会有日食月食?非是天狗食日,乃是月影遮蔽……”

我随口说了几个简单的现代科学常识,又提及了未来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当然,谨慎地选择了安史之乱前的)。

随着我的叙述,李瑁脸上的怀疑和惊骇逐渐被一种茫然和巨大的困惑所取代。他无法理解,无法想象,但偏偏我言之凿凿,逻辑清晰,且有些事(如我对日食月食的解释)似乎又能完美解答他自幼读圣贤书却始终存有的疑惑。

杨国忠在一旁适时补充,以他如今“贤相”的身份和信誉为我作保,并提及我如何“点化”于他,让他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他说得声情并茂,差点老泪纵横),以及我在商业(念兰轩、兰香坊)、诗词、乃至“医术”(青魂丹)上的种种非凡表现,皆非常人所能及。

杨玉环也轻声开口,声音带着一丝飘忽和确信:“十八郎(李瑁小名),子游所言……或许初听难以置信,犹如天方夜谭。但你可还记得,他曾为我解过一梦,所言之事,后来一一应验,分毫不差?还有他所作的那些诗词,‘人生若只如初见’,‘明月几时有’,那些闻所未闻的奇妙想法和词句……或许,这世间真有我们无法理解的玄妙呢?他或许……真是上天派来助我大唐渡此劫难的?”

李瑁看看我,又看看一脸“诚恳忠君”的杨国忠,再看看神色认真甚至带着几分恳切的杨玉环,他的世界观显然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整个人处于一种懵圈和重塑的状态,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我看着他,知道火候已到,是时候抛出更多的“历史真相”和最终的重磅炸弹,这也是我今日的真正目的。

我站起身,走到李瑁面前,目光灼灼地盯着他,语气斩钉截铁,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殿下!正因我来自后世,我深知历史走向!当今太子李亨,绝非天下明主!他看似仁弱,实则暗藏野心,且与回纥勾结,引狼入室,其心可诛!”

“什么?太子与回纥勾结?”李瑁失声惊呼,连恐惧都暂时忘了。杨国忠和杨玉环也猛地看向我,显然这是他们也不知道的细节。

“不错!”我沉声道,“太子为巩固地位,不惜许诺回纥人,若其登基,将许以河北大片土地及巨额岁贡,换取回纥出兵支持!此乃卖国之举!若让其得逞,北方胡患将永无宁日,我大唐脊梁将被彻底打断!”

我顿了顿,让这消息消化一下,继续抛出更骇人的:“而安禄山,更是包藏祸心已久!他麾下精兵良将皆乃胡人,只知有安帅,不知有朝廷!其造反之心,已是箭在弦上!最迟明年,渔阳鼙鼓必将动地而来!届时,两京陷落,生灵涂炭,陛下……陛下亦不得不仓皇幸蜀!”

“幸蜀?!”李瑁脸色惨白如纸。杨玉环也娇躯一颤,眼中露出恐惧。玄宗幸蜀,那将是何等狼狈凄惨的景象!

“而这,还不是最坏的。”我的声音变得更加沉痛,“马嵬坡下,六军不发……娘娘……娘娘您……”我看向杨玉环,艰难地说道,“陛下为平军愤,保全自身,不得不……赐死娘娘您啊!”

“啊!”杨玉环惊呼一声,猛地捂住心口,踉跄后退一步,花容失色。这个消息比任何事都更让她感到恐惧和绝望!

李瑁更是猛地站起:“他们怎敢!”

“军中哗变,形势所迫。”我叹息道,“陛下为保社稷,只得...赐白绫一条。”

杨玉环跌坐椅中,美目含泪,浑身颤抖。李瑁急忙扶住她,眼中满是心疼与愤怒。

“为何...为何会如此?”杨玉环声音哽咽。

“因为安禄山起兵的借口,正是‘清君侧’,说娘娘和杨氏一族祸乱朝纲。更指责陛下……霸占儿媳,伦常紊乱!他会拿您与娘娘的旧事大做文章,煽动军心民心!”我解释道,“实际上,安禄山早有反心,只是找一个起兵的借口罢了。”

李瑁的身体开始剧烈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愤怒和一种巨大的屈辱。

杨国忠闻言,面色凝重:“安禄山这胡儿,果然包藏祸心!”

“所以,殿下!”我声音陡然提高,“大唐已到生死存亡之秋!需要一位真正仁德、爱民如子、能够挽狂澜于既倒、并且能彻底杜绝此类祸患的君王!”

“太子与回纥之事可是千真万确?”李瑁的声音变得有些沙哑,也许是这一些列的内容让他有些无法接受。

“此事千真万确。”我郑重道,“在我的时代,史书明确记载:太子李亨与回纥叶护王子密约,借回纥兵平叛,事后允诺回纥在长安城内大肆抢掠三日。”

“荒唐!无耻!”杨国忠气得胡子发抖,“这与引狼入室何异!”

杨玉环擦去眼泪,神色逐渐坚定:“如此说来,太子绝非明主。”

“正是。”我点头,“不仅如此,太子懦弱多疑,无雄才大略,虽趁安史之乱夺得皇位,但其宠信宦官,致使朝政更加混乱,大唐由盛转衰,再难恢复往日荣光。”

密室陷入沉默,三人都在消化这惊人的信息。

我看向李瑁,语气诚恳:“殿下,您或许不知,在原本的历史中,您虽然失去帝位机会,但始终爱民如子,封地百姓安居乐业。您心存良善,只是缺乏自信。若有良臣辅佐,必成一代明君。”

李瑁怔怔地看着我,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

杨玉柔轻声道:“十八郎,李大夫说得对。你本性仁厚,若是登基,定能善待百姓。只是...”她犹豫了一下,“只是我们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能让天下人信服的理由。”

“娘娘说得对。”我接话道,“太子与回纥勾结,已是叛国之罪。但我们需证据确凿,逼他主动谋反,如此才能‘师出有名’。”

杨国忠眯起眼睛:“子游有何妙计?”

我微微一笑:“此事需从长计议。首先,我们要搜集太子与回纥来往的证据;其次,要在军中布置人手,一旦太子有异动,立即控制局面;最重要的是,要让陛下相信太子确有反心。”

李瑁担忧道:“这...父皇会相信吗?”

“所以需要贵妃娘娘相助。”我看向杨玉环,“陛下最信任娘娘,若娘娘适时进言,必能事半功倍。”

杨玉环沉吟片刻,缓缓点头:“为了大唐江山,我愿尽力一试。”

我心中暗喜,知道最关键的一步已经达成。于是站起身,走到李瑁面前,目光灼灼地盯着他,语气斩钉截铁,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殿下!正因我来自后世,我深知历史走向!太子李亨,绝非天下明主!安禄山包藏祸心,巨变在即!大唐需要一位真正仁德、爱民如子、能够挽狂澜于既倒的君王!”

我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我,李哲,愿倾尽全力,助您——寿王李瑁,登临帝位,重整山河,开创一个真正的大平盛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