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六维国学:全家共读一本国学经典 > 第1章 六维解读·六韬:帝王师的政治军事百科全书

【写给全家人的话】

《六韬》被誉为“兵家权谋始祖”,但它远不止是一部兵书。它从天道、人道、政道的高度,系统阐述了如何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如何治理国家,并最终赢得天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首先源于朝廷之内的清明政治,而非战场上的血腥厮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部奇书,领略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智慧。

---

【童话版】《姜太公的“钓鱼课”》

小朋友,你一定听过“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吧?姜太公钓鱼不用弯钩,其实是在等待一位能治理好国家的国王。他后来成了周文王的老师,他的第一课,不是教怎么打仗,而是教怎么“钓”到民心!

第一课:怎样才算一个好国王?(文师第一)

姜太公说,一个国王想要强大,不能只想着自己,要把天下当成大家的天下。

· 就像钓鱼:

· 用香饵,可以钓到小鱼(用小恩小惠,可以吸引少数人)。

· 用重饵,可以钓到大鱼(用大的利益,可以吸引能人)。

· 但想得到整个天下,必须用“仁义”做鱼饵!关心百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才会真心拥护你。

第二课:国王的“心情天气预报”(盈虚第二)

国家有时富裕安定(盈),有时贫穷动乱(虚),就像天气有晴有雨。姜太公说,这不是天意,是“人”意!

· 明君的天气:总是“晴朗”。因为他自己生活节俭,收税少,真心爱护百姓。

· 昏君的天气:总是“暴风雨”。因为他自己奢侈享乐,压榨百姓,百姓生活痛苦。

所以,姜太公的第一课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从一位仁爱、节俭、心里装着百姓的国王开始的。

---

【小学版】《六韬·文韬》:治国安邦的基石

《六韬》的第一部分叫《文韬》,核心是讲如何治理好国家,为夺取天下打下坚实基础。它认为,军事的胜利根植于政治的清明。

一、《文韬》的核心思想

1.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 这是《六韬》最光辉的思想。国家不属于君主一个人,而是属于全体人民。君主只是管理者。

2. “仁政”是根本

· 君主必须爱护百姓,减轻赋税,让人民安居乐业。

· “国君者,必从事于富贵。不富无以为仁”:要让百姓富裕起来,富裕才是施行仁政的基础。

3. “治国如养生”

· 治理国家要像保养身体一样,要顺应规律,不能胡来。

二、关键词解读

· 文伐:指用非武力手段打击敌人,如收买内奸、破坏联盟、使其君主骄奢等。这是“不战而胜”的高级智慧。

· 三宝:指大农、大工、大商。让农业、工业、商业都发展起来,国家经济基础就牢固了。

三、给我们的启示

· 领导力:一个好的班长\/队长,要心里装着队员,公平公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

· 成功基础:任何伟大的成功(比如考试取得好成绩),都需要先打好扎实的基础(平时认真学习)。

---

【初中版】《六韬·文韬》:以“道”为核心的治国方略

《文韬》作为《六韬》的开篇,确立了全书的基调: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取胜之道首在政治。

一、哲学基础:“天下为公”的政权合法性

· 开篇即提出革命性观点:“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这为“吊民伐罪”(讨伐暴君)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民心”之上。

二、核心治国理念:“仁”、“德”、“义”、“道”

1. 爱民:“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强调君主要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对待百姓。

2. 富民:“无取民者如民之父母”,“仓廪实而知礼节”。强调发展经济是道德教化的前提。

3. 尊贤:“王人者,上贤,下不肖。”要尊崇贤能之人,贬黜不肖之徒。

三、“文伐”十二节:高级政治权谋

《文伐》篇详细列举了十二种瓦解敌国的非军事手段,其核心是:

· 腐蚀其核心:助长敌国君主的享乐**,使其荒废朝政。

· 离间其骨干:收买、拉拢、陷害敌国的忠臣良将。

· 孤立其国家:破坏敌国的外交联盟,使其陷入孤立。

这体现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战略思想。

---

【成人版】《六韬·文韬》:国家竞争的战略哲学与软实力构建

《文韬》的智慧远超古代,它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国家治理与战略竞争的元理论,对现代组织与领导者具有极深的启示。

一、确立“合法性”竞争的至高维度

· 它将国家竞争从单纯的军事、经济层面,提升到了 “政治合法性”和“道义感召力” 的终极维度。谁掌握了“天下为公”的旗帜,谁就占据了道德和舆论的制高点。这即是古代的 “软实力” 与 “叙事权” 的构建。

二、“文伐”体系:非对称竞争的战略工具箱

· “文伐十二节”是一个系统性的 “成本\/风险”极低的竞争策略库。它详细阐释了如何通过文化渗透、经济依赖、政治颠覆等手段,从内部瓦解对手。

·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这等同于通过舆论战、法律战、人才争夺、供应链打击等方式,在不发生正面“价格火并”的情况下,削弱甚至击败竞争对手。

三、领导力的终极检验:组织健康度

· 《文韬》反复强调,组织的强大(“盈”)与衰弱(“虚”),根源在于内部治理。一个组织的健康状况,直接取决于领导层是致力于共同福祉(“与天下同利”),还是一己私利(“刮天下而利己”)。

· 这提醒所有管理者:业绩数字(战场胜利)是暂时的,而组织的凝聚力、文化的健康度(朝廷政治)才是持久成功的基石。

---

【哲学版】“文先武后”:《六韬》中“全胜”道的形而上学奠基

在哲学层面,《文韬》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兵家的“取胜”之道,与道家的“天道”观和儒家的“仁政”理想进行了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道-政-兵”一体的宏大体系。

一、“天下为公”的政治本体论

·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一命题,完成了一次根本性的哲学颠倒:它将政治权力的终极所有者,从具体的“君主”(一人),置换为抽象的“天下”(众人)。

· 这意味着,君主从权力的“所有者”变成了“代管者”。其权力的合法性,不再来源于血缘或神授,而在于他是否能履行好“为天下谋利”的托管责任。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契约论思想的雏形。

二、“文伐”作为“道”在竞争领域的显现

· “文伐”在本质上,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原则在竞争中的最高应用。它不依靠刚性的、直接的暴力对抗(“有为”),而是通过顺应和利用事物内部的矛盾与规律(“因势利导”),从根源上促使对手自行瓦解(“无为”而胜)。

· 这体现了最高的竞争智慧:最佳的取胜方式,是让胜利在竞争发生之前就已注定,且取胜过程看似毫不费力。

三、“文韬”与“武韬”的辩证统一

· 《文韬》先于《武韬》的结构安排,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声明:“文”是“体”,“武”是“用”;“文”是“本”,“武”是“末”。

· 真正的强大,是内在秩序与道德力量的强大(“文德”),军事力量(“武备”)只是这种内在力量自然外溢的结果和保障。一个仅靠武力维持的政权,在《六韬》的哲学体系里,被视为先天不足、注定无法长久的。

《文韬》为我们揭示的,是一条通过内在修为与制度建设以达到“不战而胜”的至高境界的道路。这不仅是兵法的精髓,更是中国智慧对“力量”本质最深刻的理解之一。

---

【演绎版】双形态《六韬·文韬》吟诵

1. 德政版《天下为公》

调性:c宫调式 | 节拍:4\/4拍 | 速度:中正平和地

```

| 1 2 3 1 | 5 5 6 - |

天 下 为 公 非 一 人

| 2 3 5 3 | 2 1 2 - |

同 天 下 利 者 得 天 下

| 5 3 5 6 | 1 6 1 - |

文 王 问 太 公 何 以 守 国

| 2 1 6 5 | 3 2 1 - |

仁 之 所 在 天 下 归 之

| 1 2 3 5 | 6 5 3 - |

爱 民 如 子 仓 廪 实

| 5 6 5 3 | 2 3 1 - |

文 伐 十 二 不 战 屈 兵

```

1. 韬略版《文伐序曲》

调性:E羽调式 | 节拍:4\/4拍 | 速度:深沉机略地

```

| 6 1 2 3 | 2 1 6 - |

鸷 鸟 将 击 卑 飞 敛 翼

| 5 6 1 2 | 3 2 1 - |

圣 人 将 动 必 有 愚 色

| 6 1 2 3 | 2 3 5 - |

因 其 明 顺 其 事 顺 而 佯 逆

| 5 3 2 1 | 6 1 2 - |

欲 歙 固 张 将 夺 必 与

| 3 5 6 1 | 5 6 5 3 |

阴 谋 外 泄 兵 道 乃 立

| 2 3 5 1 | 6 5 3 2 | 1 - - - |

全 胜 不 斗 大 兵 无 创

```

---

【韬略小百科】

· 核心典籍:《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 核心思想:天下为公、文伐为先、仁义治国、富国强兵、王霸并用。

· 历史地位:宋代钦定《武经七书》之一,被誉为“兵家之祖”(托名姜太公),是体系最完备的古典兵书。

· 名篇精选:《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文伐》、《守国》。

· 现代回响:《六韬》的“天下为公”思想与现代民主理念有可对话之处;“文伐”体系堪称古典的“超限战”与“混合战争”理论;其“先文后武”、“全胜不斗”的战略哲学,对现代国际关系、商业竞争与战略管理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其以人为本、发展经济的治国方略,至今仍未过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