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古今倒卖爆赚万亿,缔造黄金帝国 > 第113章 海上霸主

福建,泉州府,安海镇。

侯盛财的商队刚刚抵达码头。

十几辆大车,装载着五千面镜子,在护卫的簇拥下缓缓停在一座三层高的砖木楼前。

楼上挂着“郑记商行”的匾额,字迹苍劲,透着海商特有的霸气。

侯盛财跳下马车,整理了一下被海风吹乱的衣襟。

作为行走于晋商与海商之间的掮客,他深知这次生意的分量。

郑芝龙。

这个名字在东南沿海,比任何一位朝廷命官都要响亮。

“侯掌柜,龙爷在楼上等您。”

一个精干的伙计迎上前,眼神锐利地扫过车队。

侯盛财点头,带着两名心腹,登上木楼。

三楼雅间。

推门而入,一股淡淡的檀香味扑面而来。

正中坐着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

他身穿玄色锦袍,腰系玉带,面容俊朗,眉宇间却透着股子狠劲。

正是郑芝龙。

他左手边站着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文士,正是财政主管施福。

右手边则是胞弟郑芝虎,体型魁梧,虎目圆睁。

“侯掌柜,一路辛苦了。”

郑芝龙没有起身,只是微微抬手示意。

语气客气,但那股上位者的气势,让人不敢小觑。

侯盛财连忙抱拳:“龙爷客气,能为龙爷办事,是侯某的荣幸。”

郑芝龙笑了笑,没有接话。

他的目光落在侯盛财身后的木箱上。

“就是这个?”

侯盛财立刻示意心腹打开木箱。

锦缎包裹层层打开,露出里面的玻璃镜。

郑芝龙接过一面,随意照了照。

镜中的男人,眉目如画,眼神凌厉。

他能清晰地看到自己鬓角的几根细发,甚至能看到瞳孔中倒映的窗外景象。

这种清晰度,是他见过的任何铜镜、西洋镜都无法比拟的。

雅间内陷入短暂的寂静。

郑芝虎凑过来,也拿起一面镜子。

当他看到镜中自己那张粗犷的脸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大哥,这镜子……”

他的声音有些发颤。

“比我从红毛番那里买的西洋镜,清楚十倍不止!”

施福也走上前,仔细端详着镜子。

他是读书人出身,见识广博。

此刻看着这面镜子,眼中满是震撼。

“龙爷,此物若流入市场……”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

“恐怕整个东南的生意,都要重新洗牌。”

郑芝龙没有说话。

他只是静静地把玩着镜子,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良久,他才开口。

“侯掌柜,这镜子,是何来路?”

侯盛财早有准备,立刻答道:

“这镜子是山西偏关一位陈姓商人所卖。”

“此人名叫陈瑞。”

“侯某此次从他手中,陆续以一百两一面的价格,购得五千面镜子。”

一百两一面!

郑芝虎瞪大眼睛:“这么贵?”

侯盛财苦笑:“龙爷有所不知,这价格在山西本地已经算便宜了。”

“在京师、江南,这镜子能卖到两三百两一面,仍是有价无市。”

“侯某能以一百两拿货,已是走了个先。”

郑芝龙眯起眼睛。

他在海上闯荡多年,什么样的宝贝没见过?

西洋的玻璃器皿、日本的精钢刀剑、南洋的香料宝石……

但眼前这镜子,确实是他见过最精美、最实用的奇物之一。

“侯掌柜,你实话告诉我。”

郑芝龙放下镜子,声音平淡。

“这五千面镜子,你准备卖我多少钱?”

侯盛财深吸一口气。

他知道,郑芝龙不是好糊弄的人。

“龙爷,侯某不敢欺瞒。”

他抱拳道。

“这批货从山西运到福建,路费、护卫费、打点费,林林总总加起来,每面镜子成本在一百三十两左右。”

“侯某此次带来三千面,算上路上损耗和风险,准备以两百面的价格,卖给龙爷。”

两百两!

郑芝虎立刻皱眉:“侯掌柜,这价格可不低。”

侯盛财连忙道:“虎爷息怒,侯某确实没有漫天要价。”

“这镜子在江南能卖三百两,在日本、南洋,价格只会更高。”

“龙爷若能拿下这批货,转手之间便是数倍利润!”

郑芝龙摆了摆手,制止了郑芝虎。

“施先生,你怎么看?”

郑芝龙看向施福。

施福略一沉吟,缓缓道:

“龙爷,此物利润惊人,确实值得投入。”

郑芝龙点头。

“这批货,我全要了。”

郑芝龙转过身,声音平静。

“五千面镜子,两百两一面,共一百万两银子。”

“施先生,去库房取银子。”

施福应声而去。

侯盛财大喜,连忙拜谢。他很清楚和郑芝龙这样的大商人做生意,也就能做一次性的大笔生意,后续他就会,自己去找货源。

交易完成后,侯盛财就离开了。

自己还有几千面都卖给了其他中小商人,这些生意是可以持久经营的。

郑芝龙经过一个多月的销售,镜子非常好卖。

五千面的镜子,以六百两一面的平均价格,销售一空。

镜子销售到了日本、朝鲜、南洋,甚至最西方的泰西市场……

利润达到了两百万两白银。

夜幕降临。

郑芝龙却没有休息。

他独自站在三楼的露台上,手中握着那面玻璃镜,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码头。

脚步声响起。

施福端着一盏茶,走了上来。

“龙爷,这么晚还不休息?”

郑芝龙接过茶盏,轻轻抿了一口。

“睡不着。”

他的声音很淡。

“施先生,你说这镜子生意,能做到多大?”

施福沉吟片刻,缓缓道:

“若只在东南沿海,一年几万面镜子,已是极限。”

“但若能充分让日本、朝鲜、南洋,泰西市场扩大……”

他顿了顿。

“一年几千万两银子的纯利,不是梦。”

几千万两!

郑芝龙眼中闪过一丝炽热。

“施先生,你亲自去一趟山西偏关,带上护卫,再带五百万两的银票,采购五万面镜子。”

“属下明白,这就去安排。”

施福转身离去。

郑芝龙重新望向海面。

此时的他,虽已接受明朝招安,成为“海防游击”,但心中的野望,却从未熄灭。

崇祯二年的郑芝龙,正处于人生的上升期。

他手握东南沿海的制海权,控制着从日本到南洋的海上贸易。

按照规矩,每一艘想要在这片海域行商的船只,都必须向他缴纳两千两白银的“保护费”。

这笔钱,名为保护费,实则是过路钱。

不交?

那就等着被海盗劫掠,或是被郑家的舰队“误伤”。

凭借这项制度,郑芝龙每年的收入高达几百万两白银。

这还不算他自己经营的海上贸易所得。

如今的郑芝龙,表面上是明朝的海防游击,实际上却是东南海域的无冕之王。

他的资产已经超了千万两。

他的舰队,号称拥有三千艘船只。

其中大型战船八百艘,每艘配备火炮数十门。

中型商船一千五百艘,负责货物运输。

小型巡逻船七百艘,分布在各个要害航道。

这些船只,悬挂着郑氏的旗号,在东海、南海纵横驰骋。

无论是明朝的官船,还是荷兰人的武装商船,见到郑氏的旗帜,都要退避三舍。

至于陆地上的势力,郑芝龙同样不容小觑。

他以厦门为核心,在福建沿海建立了十几个据点。

每个据点都驻扎着数百到上千不等的武装人员。

这些人,名义上是“民团”、“护卫”,实际上却是训练有素的私军。

加起来,郑芝龙手中的陆地武装,至少有两万人。

再算上他能随时征调的水手、船工,以及各地依附于他的地方豪强……

郑芝龙真正能动员的兵力,超过十万!

这股力量,足以和任何一支明朝地方军对抗。

正因如此,福建巡抚熊文灿虽然名义上是郑芝龙的上司,实际上却处处忌惮他。

一方面,熊文灿需要郑芝龙剿灭其他海盗势力。

另一方面,他又担心郑芝龙做大,威胁朝廷统治。

这种微妙的平衡,让郑芝龙既能享受明朝官员的身份保护,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但郑芝龙心里清楚,这种平衡不会长久。

熊文灿已经开始暗中限制他扩张兵力,朝中也有不少大臣上书弹劾他“拥兵自重”。

更让他头疼的,是海上的竞争对手。

李魁奇,他的老相识,曾经同为颜思齐部下的兄弟。

如今却占据泉州湾,与他分庭抗礼。

刘香,粤东海盗首领,联合荷兰人,试图打破他的垄断。

这两个对手,都不是善茬。

尤其是刘香,此人狡猾异常,屡次在海上伏击郑家的商船。

虽然每次都被击退,但也给郑芝龙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还有荷兰人。

这些红毛番占据着北港的热兰遮城和赤嵌城,虽然表面上与郑芝龙保持着贸易往来,但暗中却不断扩张势力。

郑芝龙知道,荷兰人的野心不小。

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北港,而是整个东南海域的贸易主导权。

这些压力,让郑芝龙急需更多的财富和武器,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陈阳的镜子,恰好给了他一个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