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简宇救下蔡邕父女,继续追击董卓。
初平元年三月,本该是草木萌发的时节,荥阳城外的官道却仍是一片肃杀。连日的倒春寒裹挟着来自雒阳方向的焦糊气味,将这片土地冻得铁硬。暮色四合,天际最后一抹赤红如泼洒的凝血,涂抹在绵延起伏的丘陵与荒芜的田野上。成群的乌鸦聒噪着掠过枯树林的枝梢,投向远处那座在暮霭中显出雄浑轮廓的城池。
荥阳,这座锁钥东西的咽喉重镇,此刻正沉浸在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之中。
荥阳太守徐荣按剑立于北门城楼,玄色铁甲在夕阳下泛着幽冷的光。他年约四旬,面庞如刀削般棱角分明,紧抿的嘴唇和深陷的眼窝里,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疲惫与忧虑。寒风掀起他猩红披风的一角,猎猎作响。他已在此等候了近两个时辰。
“使君,探马来报,相国仪仗已过雒阳,距此不足二十里。”一名校尉快步上前,低声禀报。
徐荣没有回头,目光依旧死死盯着官道尽头那片扬起的、越来越近的尘土洪流。他只是微微颔首,喉结不易察觉地滚动了一下。作为边郡出身、凭军功累迁至此的将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此刻局势的险恶。关东联军声势浩大,雒阳已不可守,那位权倾朝野的董相国,如今正挟持着天子与公卿,仓皇西奔。
而他徐荣,成了这条败退路线上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机遇,更是千斤重担。一旦处置失当,不仅前程尽毁,恐怕连身家性命也难以保全。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凉的剑柄,那上面铭刻着细密的云纹,是他晋升太守时朝廷的赏赐,如今触摸起来,却只觉得刺骨的寒冷。
“传令下去,四门戒备,依计行事。没有本官手令,任何人不得擅动。”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种竭力压抑后的平静。
“诺!”校尉领命而去。
徐荣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消散。他抬眼望向西南方向,那是雒阳所在,此刻只能看到天际一抹异样的暗红,不知是夕阳余晖,还是那座百年帝都仍在燃烧的烈焰。他想起了离开雒阳前听到的零星消息——
董卓的军队洗劫了富户,挖掘了皇陵,最后纵火焚烧了宫殿、宗庙、府库、民宅……一座繁华帝都,转眼成了人间地狱。他心头一阵烦恶,强迫自己不再去想。身为臣子,有些事,看见了也只能当作没看见,知道了也只能当作不知道。
就在这时,大地开始传来沉闷的震动。先是细微如鼓点,继而迅速变得密集、宏大,如同无数面巨锤在疯狂擂击着地面。官道尽头,那一片尘土骤然扩大、升高,仿佛一条黄褐色的巨龙,正贴着地面翻滚而来。旌旗的影子在尘土中若隐若现,兵刃的寒光偶尔刺破烟尘,闪烁不定。人喊马嘶之声由远及近,汇成一股令人心胆俱裂的喧嚣浪潮,扑面而来。
来了!徐荣精神一振,所有杂念被瞬间抛开。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整了整头顶的鹖冠,扶正腰间的佩剑,转身大步走下城楼。亲兵们紧随其后,甲叶碰撞,发出哗啦啦的脆响。
城门缓缓开启,徐荣率领着荥阳城的主要属官和一队精锐亲兵,鱼贯而出,在吊桥前整齐列队。他挺直脊梁,目光平视前方,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既恭敬又不失封疆大吏的威仪。
尘头首先涌到城下的是前锋的骑兵。这些骑士人人面带风霜,甲胄上沾满泥泞血污,眼神里充满了长途跋涉的困顿和一种劫后余生的凶狠。他们并未停留,而是如同潮水般从两侧分开,警戒着道路两旁的原野。
紧接着,是望不到头的步卒队伍,他们队形散乱,许多士兵互相搀扶着,脸上写满了麻木与恐惧。队伍中夹杂着无数辆马车牛车,车上堆满了从雒阳抢掠来的箱笼、财物,甚至还有哭哭啼啼的妇女。车轮碾过冻土,发出吱吱呀呀的呻吟,混杂着士卒的呵斥、伤兵的哀嚎、女子的啜泣,构成了一幅末日般的流徙图景。
徐荣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这哪里是朝廷中枢的迁徙,分明是一场大溃败。他注意到一些士兵怀揣着明显逾制的金银器皿,甚至有人用锦绣绸缎包裹着伤口,奢华与狼狈形成了刺眼的对比。但他迅速移开目光,不敢再看。
在无数旌旗和精锐甲士的簇拥下,核心队伍终于抵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杆高达三丈的大纛,旗面玄黑,上用金线绣着一个巨大的“董”字,在风中狂舞,透出一股跋扈嚣张的气势。大纛之下,一匹异常神骏的西凉天马格外醒目。
马背上的骑士,身形肥硕如山,即使裹着厚重的貂裘,也能看出其惊人的体魄。他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面色在暮色中显得有些晦暗,但那双细长的眼睛里,偶尔闪过的精光,却如鹰视狼顾,让人不寒而栗。
此人正是相国董卓。
徐荣不敢怠慢,连忙上前数步,撩起官袍前襟,屈膝跪倒在冰冷的地上,朗声道:“臣,荥阳太守徐荣,恭迎相国銮驾!相国千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