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议既定,梁山这台战争机器以最高的效率运转起来。吴用亲自执笔,一篇文采斐然、义正词严的《梁山忠义军抗金檄文》迅速草就,由戴宗、燕青等人誊抄无数份,通过各种渠道,散发至山东、河北乃至更远的地方。
檄文中,痛陈金虏背信弃义、侵我山河之暴行,揭露朝廷昏聩无能、守土无方之现状,继而申明梁山虽出身草莽,然心系华夏,值此国难当头,不忍见祖宗疆土沦丧、黎民百姓遭殃,故毅然高举“忠义抗金”大旗,自立“梁山忠义军”,召天下豪杰,共赴国难,北上抗金,卫我河山!
此文一出,天下震动!
以往,梁山在士大夫阶层眼中,不过是难以剿灭的悍匪。而此檄文,却将其行为拔高到了“为国为民”的大义层面!尤其是在朝廷表现拙劣、节节败退的对比下,梁山此举,无疑赢得了大量底层百姓、乃至部分有心报国却无处施展的士人、军人的同情与敬佩。
数日之间,前来投奔梁山者络绎不绝,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对朝廷失望的低级军官、地方豪强武装,以及闻讯而来的北方溃兵。梁山忠义军的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与此同时,山寨内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出征前的最后准备。粮草辎重由蒋敬、穆春等人统筹,堆积如山;军械甲胄由汤隆、凌振日夜赶工,焕然一新;各营兵马由林冲、关胜、秦明等将领加紧操练,磨合阵型。
宋江、吴用、卢俊义、武松等人则反复推演北上路线与作战方略。最终决定,由宋江、吴用坐镇梁山本寨,统筹后勤,联络四方,稳固根基。卢俊义为北伐主帅,武松为副帅兼先锋,林冲、关胜、呼延灼、张清、索超等猛将随军出征,率领五万精锐(包含部分新附人马),水陆并进,沿运河北上,直趋战事最激烈的河北西路!
这一日,梁山泊金沙滩前,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五万忠义军将士,队列整齐,甲胄鲜明,肃杀之气直冲霄汉。点将台上,“宋”字大旗与“忠义抗金”大旗并列,迎风猎猎作响。
宋江一身戎装,虽不亲自出征,但作为山寨之主,亲自为大军誓师送行。他端起一碗酒,朗声道:“诸位兄弟!此去北疆,凶险万分!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金虏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此仇不共戴天!今日,我梁山忠义军北上,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华夏衣冠,为天下苍生!望诸位兄弟,奋勇杀敌,扬我军威,卫我河山!宋江在此,静候佳音!”
“奋勇杀敌!扬我军威!卫我河山!”
五万将士齐声怒吼,声震四野,气势如虹!
卢俊义一身亮银甲,手持长枪,英姿勃发,上前接过令旗,慨然道:“公明哥哥放心!俊义必与武松兄弟及诸位将领,同心协力,率我忠义儿郎,痛击金虏,不负哥哥重托,不负天下期望!”
武松立于卢俊义身侧,依旧是那身朴素的布衣,只在外面罩了一件皮甲,但那股渊渟岳峙的气势,却仿佛比身着全副铠甲的卢俊义更为引人注目。他并未多言,只是抱拳向宋江及留守的众兄弟一礼,目光坚定如铁。
“出征!”
随着卢俊义一声令下,战鼓擂动,号角长鸣!大军开拔,船只扬帆,步骑列队,浩浩荡荡,如同一条钢铁洪流,驶离水泊,踏上了北上抗金的征途!
沿途百姓,闻知是梁山忠义军北上抗金,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与之前官兵过境时百姓避之唯恐不及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更让忠义军将士感到了肩头责任的重大,士气愈发高昂。
大军沿运河北上,一路并无多少耽搁。旬日之间,便已进入河北地界。越往北,气氛越发紧张,沿途可见逃难的百姓,以及小股溃散的宋军,带来的都是坏消息:金兵攻势凶猛,宋军一触即溃,真定府、中山府等重镇接连告急!
这一日,前锋已抵达大名府以南的凌州地界。武松率领五千先锋,正在一处名为“落雁滩”的河湾处休整,并派出斥候打探前方敌情。
突然,斥候飞马来报:“武先锋!前方十里,发现金兵游骑,约三百余骑,正在追杀一队我大宋百姓!”
武松眼中寒光一闪,霍然起身:“金狗猖狂!传令!全军上马,随我迎敌,解救百姓!”
“是!”
五千先锋军迅速集结,在武松的率领下,如同旋风般朝着斥候所指方向疾驰而去。
十里之地,转瞬即至。只见前方旷野之上,烟尘滚滚,数百名金兵骑兵,正如同狩猎般,追逐、砍杀着数百名手无寸铁的百姓,狂笑与哭喊声混杂在一起,惨不忍睹!
“杀!”
武松见状,胸中怒火瞬间被点燃,根本无需任何阵型,一马当先,如同一支离弦的利箭,直插金兵队伍!手中戒刀已然出鞘,在阳光下反射出冰冷的寒芒!
那些金兵正杀得兴起,根本没料到会在此地遭遇成建制的宋军(他们以为梁山军也是宋军),见武松单骑冲来,一名金兵十夫长狞笑着挥舞弯刀迎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