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院的流水线如同一条被疏通的河渠,开始奔腾起来。爆炸弩箭和手铳的产量节节攀升,质量也趋于稳定。军需官的脸色从阴转晴,前线传来的抱怨逐渐被对“天工利器”的称赞所取代。朱棣的嘉奖令又到了几次,银钱和绸缎被分发给有功的工匠,天工院的地位愈发稳固。
然而,凌云心中的那根弦却从未放松。姚广孝关于“星光之下,必有影长”的警示,如同幽灵般在他脑海中徘徊。他深知,当前的高产是建立在极限压榨和简单分工之上的,缺乏真正的技术纵深和持续创新能力。一旦战事缓和,或者对手适应了现有武器,这种繁荣便会如沙上之塔,顷刻崩塌。
更让他隐忧的是,随着流水线的固化,一种新的僵化似乎正在滋生。工匠们熟练于自己的工序,却对整体愈发陌生;格物堂的学徒们忙于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却越来越少有时间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技术的“解放”,似乎正滑向另一种形式的“束缚”。
必须为未来播种。必须在满足眼前需求的同时,为下一次技术跃迁积蓄力量。
深夜,凌云独自在格物堂的档案库中翻阅着资料。他的目光落在那厚厚一沓后膛炮项目的预研记录上,落在那台沉寂许久的蒸汽机模型上,落在那本记录了“规力尺”诞生过程的试验日志上。这些被战争暂时中断的探索,才是真正的未来。
一个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成型。
次日,他召来了郭衡、李小柱、李三狗以及格物堂中最具潜力的几名学徒。
“眼下生产已然步入正轨,此乃诸位之功。”凌云首先肯定成绩,随即话锋一转,“然,王爷志在天下,我辈目光岂能仅限于区区手铳弩箭?朝廷官军,火器亦不在少数,其‘大将军炮’、‘旋风炮’威力远超我等。若不能持续精进,今日之优势,转眼便为明日之劣势。”
众人神色一凛。
“故,我意重启前沿探索。然,非如以往大张旗鼓,而是化整为零,星火散研。”凌云目光扫过众人,“遴选各坊最具巧思、最富耐性之工匠,不限原职,每坊二至三人,由格物堂学徒牵头,组成‘微光小组’。”
他提出了全新的组织模式: 一、隐匿于生产:小组成员平日仍在原岗位工作,利用工余时间,或凭借其岗位便利,进行获得凌云特许的小型试验。研究内容对外严格保密,只对凌云直接负责。 二、项目导向:不再设立庞大项目组,而是将后膛炮、蒸汽机、精密加工等宏大目标,分解成无数个极其具体、微小、可快速验证的“子问题”。例如:“螺纹防漏结构优选”、“耐高温密封材料第7号配方测试”、“小型蒸汽活塞环寿命延长方案”等等。 三、资源共享:凌云利用权限,为他们悄悄开辟了一间偏僻的旧库房作为“微光工坊”,并定期将一些生产中的边角料、淘汰的旧零件、乃至少量特许的稀有物料提供给他们。 四、知识循环:微光小组的任何发现,无论成败,都必须形成简短报告,存入凌云掌握的密档。而格物堂的正式课程,也会适时吸收这些最新的、来自生产一线的真实问题作为案例,启发更多学徒。
“尔等之任务,非是立刻造出惊天动地之神器,而是如夜行人,于无边暗野中,搜集点滴微光,探明前路坎坷。”凌云看着眼前这些被选中的、眼神逐渐亮起来的骨干,“此路艰辛,且短期内难见其功,甚至可能永无成果。尔等可愿?”
“愿随先生!”李小柱第一个吼道,他早已不满足于仅仅生产。 “愿随先生!”李三狗紧随其后,他渴望探索祖艺的更深奥秘。 几名年轻学徒更是激动不已,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机会。
“微光计划”悄然启动。如同在天工院这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内部,植入了一些悄然生长的、指向未来的神经末梢。
李三狗小组,利用调配火药的便利,开始微量试验各种添加剂对燃烧速率和残渣的影响,并悄悄记录。 李小柱小组,则在锻打兵刃的间隙,试验着不同的淬火介质和回火工艺对“星火钢”性能的微妙改变。 一名负责维修镗床的工匠,在微光工坊里偷偷琢磨着如何改进刀架的进给稳定性。 甚至一名负责打磨箭杆的女工,也提出了关于不同木材纹理对飞行稳定性影响的猜想,并得到了试验的机会……
进展缓慢,失败是家常便饭。许多探索看似毫无意义,如同石沉大海。但凌云始终关注着,定期查阅他们的简短报告,偶尔给予关键的指点,更多的是鼓励和肯定。
这一点点星微之光,似乎并未照亮什么。
转机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
一名被分在铸造坊的微光小组成员,是个沉默寡言的年轻匠人,名叫石锁。他负责的是最枯燥的浇铸后清砂工作。但他注意到,不同批次的砂型,清理难度差异很大,有些几乎一敲即落,有些却粘得极其牢固,严重影响效率和铸件表面质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