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65章 规矩天下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65章 规矩天下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京口新闸和镇江工坊区的成功,如同在沉寂的池塘中投入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江南乃至更远的地方。新式机械带来的巨大利益,驱使着无数仿制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祸根也由此埋下。

苏州,一家私人织坊仿制的飞梭织布机,因齿轮材质低劣、加工粗糙,在高速运行中突然崩裂,碎片四溅,当场重伤三名织工,现场惨不忍睹。

江西,一处码头模仿龙江关建造的吊臂,因承重结构计算错误,在起吊重物时轰然倾覆,连人带货物砸入江中,酿成重大人命和财产损失。

更普遍的是,市面上流通的所谓“凌云尺”、“天工秤”等量具,尺寸、斤两已然不一,导致商贾纠纷不断。仿制的“星火钢”农具,硬度不足,轻易卷刃,农民怨声载道。

消息传回天工院,郭衡忧心忡忡:“东翁,长此以往,恐‘格物’之名将为这些劣质仿品所累!各地机械规格不一,零件无法互换,维修困难,更可怕的是安全事故频发,必将引发民怨,授人以柄!”

李小柱气得直捶桌子:“咱们的心血,被他们糟蹋成这样!还坏了咱们的名声!”

凌云看着各地报来的事故文书和劣质样品,面色凝重。他深知这是技术扩散初期的必然阵痛,但绝不能任其发展。他想起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保护。

“不能再仅仅靠我们天工院一家制定内部标准了。”凌云肃然道,目光扫过核心成员,“必须将其上升为国家规制!为这新生的工业力量,立下普天之下皆需遵循的‘规矩’!不仅要立‘技术之规’,还要立‘创新之护’!”

他决心推动两件事:制定颁布《大明工部格物诸器制造标准》 与 设立“匠作考功酬庸制”(专利制度的雏形)。

凌云的《请定格物诸器规制并立考功酬庸法疏》一经呈上,立刻在朝堂引发了比京口闸风波更为激烈的争论。这已不再是具体项目的得失,而是关乎国家治理理念的根本性冲突。

徐理仿佛抓住了致命要害,在朱棣面前老泪纵横,痛心疾首:

“陛下!凌云此疏,包藏祸心,其志非小!他这是要变千百年来‘百工自由,各逞其巧’之古训,以官法扼杀匠意!从此天下工匠,只能依照他凌云制定的图样规矩行事,岂非断绝了技艺精进之路?此乃独夫之心,欲使天下巧思尽归其门!”

他喘着气,继续猛攻:“更甚者,其所谓‘考功酬庸’,乃是公然鼓励逐利,将圣贤‘重义轻利’之教践踏于地!若匠人皆因利而藏私,技术如何流传?天下为公之道何在?此例一开,人心败坏,国将不国!”

周御史等人更是言辞激烈,将凌云比作“欲挟技术以令天下”的奸雄,称其标准是“新苛法”,专利是“与民争利之暴政”。

面对这汹涌的攻势,凌云深知必须从更高的道义和更实际的利益层面进行反驳。他出列,神色平静,但言语如刀:

“陛下,徐尚书所言‘百工自由’,敢问,自由到可以罔顾人命,造出夺人性命的劣质织机?自由到可以无视公平,使用混乱不堪的度量衡欺诈百姓?自由到可以因结构缺陷,让码头吊臂化作砸向漕船的灾殃?”

他连番质问,气势逼人。“下官所请之标准,非为扼杀,实为保障!保障工匠造出的器物坚固耐用,保障百姓使用的器具安全可靠,保障市场交易的度量公平诚信!此乃大仁大义,何来‘独夫’之说?”

他转向“考功酬庸”:“圣人亦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匠人殚精竭虑,有所创制,惠及天下,为何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若创制者心血被随意窃取,分文不得,还有谁愿倾力钻研?这‘酬庸’,酬的是鼓励创新之功,庸的是泽被天下之劳!绝非为私利,而是为激励天下巧思,汇聚成强国富民之洪流!这才是真正的天下为公!”

朝堂之上,双方唇枪舌剑,引经据典,争论的核心已上升到“道”与“器”、“义”与“利”、“自由”与“秩序”的哲学与政治层面。支持凌云的务实派官员和勋贵,则从国家税收、军工质量、商业繁荣等实际利益出发,强调标准与专利的必要性。

朱棣高坐龙椅,听着双方的激辩,心中天平再次摇摆。他欣赏标准带来的秩序与控制力,以及专利可能激发的创新活力,这符合他强化中央集权、打造强盛帝国的野心。但他也忌惮彻底激怒文官集团,动摇统治根基。

就在朝堂争论不休之际,“四海商会”的沈敬仁再次如幽灵般出现。他通过隐秘渠道向凌云传递信息,表示“四海商会”拥有遍布南北的商号网络和深厚的工匠资源,愿意全力协助推行天工院标准,并可为“考功酬庸”的实施提供资金与渠道支持。

条件则是:希望在天工院的标准制定委员会中拥有“顾问”席位,并在某些特定领域(如船舶部件、海外材料鉴定)的标准制定上,拥有一定的“建议权”。

这是一个极其狡猾的渗透策略。一旦让“四海商会”介入标准制定,他们就能凭借其庞大的商业和地下网络,极大地影响甚至操控未来大明工业的发展方向。

凌云断然拒绝了其深入参与核心标准制定的要求,但对其协助推广标准表示了有限度的欢迎,前提是必须完全遵循天工院颁布的最终标准文本,并接受官府的监督。

沈敬仁似乎早有所料,淡然一笑:“侍郎规矩严明,沈某佩服。既如此,商会便先做这标准的忠实履行者吧。” 他转而开始利用其影响力,在其控制的船厂、工坊中,大肆按照天工院的内部标准进行生产和改造,同时暗中收购符合标准的原材料,显然是想在标准正式颁布前,抢占市场先机,甚至试图成为“标准”最大的解释者和受益者。

朝堂争论持续月余,朱棣最终做出了一个富有政治智慧的裁决,既体现了支持,也包含了限制:

1. 准予在工部下设“格物标准司”,由凌云兼任首任主事,负责编纂《大明工部格物诸器制造标准(试行)》。但该标准首先在官营造船、军器监、漕运相关机械及天工院下属与合作工坊中强制执行。民间匠作,鼓励而非强制遵循,但若因不遵此标准而引发重大事故或纠纷,官府将依此标准从严追究。

2. 暂不设立正式的“考功酬庸制”(专利),但由皇帝特旨,对“确有大利于国计民生之创制”,可由工部核查后奏请,给予创制者“特赐银币、旌表其门”的荣誉性奖励,并可优先考虑将其创制纳入官营体系或由朝廷赎买推广。

这是一个典型的妥协方案。它赋予了凌云在官方和合作体系内推行标准的权力,确立了标准的权威性,但暂时绕开了与“重义轻利”传统的正面冲突,也将更具革命性的专利制度,弱化为一种荣誉激励和行政选购。

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标准”的概念,第一次以朝廷律令的形式,出现在了华夏大地的治理体系之中。凌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投入全部精力,组织格物院精英,借鉴平板电脑中残存的资料和大量实践数据,开始编撰第一部《大明格物标准(试行版)》。

数月后,一部装帧朴素的《大明格物标准(试行版)》由工部刊印,发往各相关衙署及合作工坊。内容虽还比较基础,主要涵盖了长度、重量、容积的基本单位定义与基准器图谱,几种常见螺纹、齿轮的规格和公差,钢铁材料的基础分类与性能要求,以及蒸汽锅炉、起重机械的安全底线规范。但它意味着,大明的工业发展,开始从无序的模仿和探索,走向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天工院与合作工坊率先全面执行新标准。很快,好处开始显现:来自不同工坊的零件可以顺利互换,维修效率大增;产品质量稳定性显着提高;协作生产成为可能。

然而,挑战依然巨大。民间仿制者仍在观望,甚至阳奉阴违。徐理等人虽然暂时沉默,但仍在暗中收集标准执行中的问题,准备下一次发难。“四海商会”则利用其商业网络,试图成为“标准”最大的民间推行者和既得利益者,甚至暗中资助一些工坊按照“标准”生产,与天工院争夺市场和控制权。

凌云站在格物院新落成的“标准度量衡”陈列馆内,看着那些在特定环境下恒温恒湿保存的“尺”、“斤”、“升”原始基准器,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冰冷的金属和玉石块,承载着的是秩序、理性与超越个体经验的公共准则。

他知道,让“规矩”行于天下,远比造出蒸汽机要艰难得多。这不仅是技术的普及,更是观念的革命,是利益格局的彻底重塑。京口的成功是点燃了工业的火炬,而标准的制定,则是试图为这奔流的火焰修筑河道,引导其方向,控制其威力。

规矩已立,雏形初现。但这条河道能修多宽,多坚固,能否经受住旧有势力的冲击和新兴逐利者的侵蚀,将决定这片古老的土地,能否真正驾驭工业化的洪流,驶向辉煌的彼岸,还是会在混乱与冲突中迷失方向。考验,远未结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