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风波的平息,如同搬开了压在凌云与南洋体系胸口最后一块巨石。朱棣那“以叛国论处”的冰冷旨意,不仅震慑了宵小,更如同一声发令枪响,宣告了一段可以心无旁骛、全力冲刺的黄金发展期的到来。吕宋基地这台早已蓄势待发的庞大机器,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轰鸣,进入了全面加速的轨道。
“雷霆司” 无疑是这奔涌铁流的引擎核心。皇帝的支持和需求的紧迫,化为了源源不断的资源与难以想象的行动力。那盏在南京奉天殿外大放异彩的“电灯”,不仅仅是一件贡品,更是一面旗帜,一个宣言。陈默和他的团队,怀着证明自身价值的巨大使命感,投入了更加忘我的工作。
原始发电机的改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集中了帝国最顶尖工匠进行技术攻关后,更高效的蒸汽涡轮(取代了部分往复式蒸汽机)与发电机直接耦合的技术被攻克,虽然依旧粗糙,但发电功率和稳定性得到了质的提升。第一批实用化的发电机组开始在吕宋基地的核心区域安装,为照明、部分实验设备和新建的电动工具工坊提供相对稳定的电力。
电力的应用如同涟漪般扩散。
· “光明计划”: 吕宋主港区、主要干道、核心工坊区乃至部分军营,开始大规模铺设电线杆和绝缘线路。入夜之后,成千上万盏特制的碳丝灯泡次第亮起,将这片曾经蛮荒的海疆照耀得如同地上星河。这不仅极大提升了夜间作业的安全与效率,更在每一个士兵和工匠心中,种下了对“格物”之力无限崇敬与信赖的种子。
· “铁腕行动”: 电动工具的应用,首先在造船和军工领域开花结果。电动铆钉枪、小型电动起重机、电动砂轮机等设备的出现,虽然故障率依然不低,但其所展现出的、远超人力极限的效率与力量,让所有老工匠都为之震撼。船台上的“破浪Ⅲ型”战舰,以及更新一代、尚在蓝图阶段的“龙威级”战列舰的建造速度,明显加快。
· “驭电计划”: 对电动机的攻关被提到了最高优先级。尽管大型推进电机依旧遥不可及,但用于驱动炮塔旋转、弹药升降、船舵辅助的中小型电动机,在经过无数次烧毁、重绕、改进后,终于开始走向实用化。首先进行改装的是几艘“飞廉”级驱逐舰,当水兵们通过按钮和操纵杆,便能轻松驱动沉重的炮塔时,那种震撼无以言表。
就在“雷霆司”高歌猛进的同时,军事改革也同步深化。
· 新军编练: 张贲虽然失去一臂,却以更加顽强的意志投入工作。他总结编写的《南洋特战操典》成为侦缉营乃至整个陆战队的训练圣经。新兵不仅要熟练掌握后装线膛枪和迫击炮,更要学习基础的电气知识、爆破技巧、野外生存乃至简单的星图辨识(借鉴了部分星陨遗民的知识)。一支知识化、专业化、敢于深入敌后作战的新式军队正在成型。
· 海军蜕变: 李参将全面负责海军整训。新的战术条例强调信息优势、火力协同与机动防御。所有舰长和军官都必须接受基础的无线电通讯培训和电力系统维护知识。以“定远号”为蓝本的老舰现代化改装,与“破浪Ⅲ型”、“龙威级”新舰的建造齐头并进。海军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数量,更是质量与技术代差的碾压。
然而,凌云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他知道,无论是电灯还是电动机,都只是“电”的初步应用。真正能决定未来战争形态的,是那些尚在图纸和实验室阶段的杀手锏。
这一日,他亲临“雷霆司”最深处、戒备最为森严的“惊雷实验室”。这里进行的,是两项最为激进,也最为核心的研究。
第一项,是电磁轨道炮(“雷霆司”内部代号“神罚”)的实用化攻关。经历了无数次轨道熔毁、抛射体碎裂的失败后,陈默的团队终于取得了一丝曙光。他们利用改进后的发电机和巨型“莱顿瓶”组(电容器阵列),成功地将一枚数斤重的金属弹丸,在数米长的实验轨道上加速到了远超任何火炮的初速,瞬间击穿了百米外叠加的多层厚重钢板!
“大人,您看!” 陈默指着那被撕裂的钢板,激动中带着一丝后怕,“虽然能耗巨大,每次发射后都需要漫长的时间重新充能,且轨道寿命极短,但其威力……足以洞穿目前已知的任何装甲!若能解决能源持续性和轨道材料问题……”
凌云看着那恐怖的破坏效果,眼中精光闪烁。这才是他想象中的“雷霆”之力!虽然距离上舰实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方向已经明确。
第二项研究,则更加隐秘,甚至带有一丝禁忌的色彩。在实验室另一个隔离区域,玄玑子与几位精挑细选、心智坚定的技术官正在合作。他们尝试将道门对“气场”的引导法门,与初步的电磁场理论相结合,研究一种能够主动偏转或削弱能量武器攻击的“灵能-电磁复合护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