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张角便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身处一片奇异的竹林之中。
“ 樊煊师兄,樊煊师兄...”张角叫道。
此时并没有回声,张角看着晨光熹微,穿透竹叶的缝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这些竹子与他平日所见大不相同,竹节呈现出半透明的碧玉色泽,在光照下仿佛能窥见其中流动的生机。
微风拂过,竹叶相触发出的不是寻常的沙沙声,而是如风铃般清脆空灵的音律,声声入耳,沁人心脾。
张角缓缓站起身,发现自己正处于竹林中心的一小块空地上。
空地中央有一口古井,井边的石碑上镌刻着四行字迹:
“观竹非竹,听风非风。
见己非己,方见真途。”
字迹古朴苍劲,却透着一种说不出的玄妙。
张角抬起手臂,伸手轻抚碑文,指尖传来的不是石头的冰冷,而是一种温润如玉的触感,仿佛这石碑有着生命一般。
张角走近古井,俯身望去。井水清澈见底,却深不可测。井壁生满了散发着幽幽荧光的青苔,将井水映照得如同星空般深邃。
此时更奇异的是,水中倒映的不是天空,而是点点繁星,仿佛这口井连接着另一个时空。
张角抬头看了看四周,这片竹林无边无际,竹子的排列看似杂乱无章,细观之下却暗合某种玄妙阵法。
这时阳光透过竹叶投下的光影并非静止,而是随着时间缓缓流转,如同一个巨大的日晷。
张角在一株特别粗壮的竹子前停下脚步。这株竹子的竹节间距均匀得不可思议,不似天然生成,倒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张角缓缓的伸出手轻触竹节,指尖所及之处,竹子竟发出轻微的共鸣声,如古琴弦动,清越悠扬。
随着这一声鸣响,整片竹林仿佛被唤醒,千万株竹子相继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汇成一曲没有旋律却和谐无比的天籁。
这乐声入耳,张角把往日的烦恼抛掷脑后,此时只觉的心神一片清明,往日修持中的诸多困惑竟有了豁然开朗之感。
张角于是盘膝坐下,闭目凝神,任由竹音洗涤心灵。
渐渐地,张角忘却了自己为何会来到这片竹林,忘却了世间之中的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甚至忘却了“张角”这个身份的存在。在这一刻,他只是这片竹林中的一部分,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脉动。
当竹音渐渐平息,张角慢慢睁开双眼,发现竹林的光影已悄然变化。原本倾斜的晨光变得垂直,竹影缩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然而奇怪的是,张角并未感到饥饿或口渴,反而神清气爽,比在世间中静修一夜还要精神充沛。
“观竹非竹……”张角喃喃自语,重新审视身边的竹子。
这一次,他不再将它们视为普通的植物,而是尝试以心灵去感受它们的本质。
张角选了一株嫩竹,它的竹节尚未完全硬化,呈现出半透明的质感。
张角凝神静观,渐渐地,他仿佛能看透竹子的表象,直抵其本质。
在他的感知中,竹子不再是固体,而是流动的能量,是天地之气的凝聚与释放。
张角看到了阳光如何转化为生命的动力,看到了水分如何在竹节间输送生机,看到了竹子与大地、与空气、与周围万物的连接。
更奇妙的是,张角此时发觉自己的呼吸与竹子的生长节奏产生了某种共鸣。当他呼吸平稳深长时,竹子的生长似乎也会加速,当他心绪不宁时,竹子的生机也会随之波动。这片竹林仿佛一面镜子,如实反映着他的内心世界。
午后,一阵清风吹过竹林。张角便闭目倾听,不再将风声简单归类为“风”,而是尝试理解其中的信息。
风声中有竹叶的低语,有远山的回响,有空气的流动,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天地智慧。
“听风非风”,张角若有所悟。风声不仅是空气流动的声音,更是宇宙在诉说它的奥秘。每一种音调,每一个节奏,都在讲述大道的运行规律。
张角在竹林中缓步而行,脚步轻盈,生怕打扰这片净土的宁静。
他发觉竹林中的路径并非固定不变——当他心绪宁静时,前方会自然出现一条小径,当他心生杂念时,路径又会消失不见。
这让他明白,现在竹林中的道路不是预设的,而是根据行人的心境而变化。真正的道路,从来都在心中。
日落时分,竹林被染上一层金红。张角便回到古井边,再次凝视井水。
这次,他不再只看井水本身,而是观察水面如何映照天空,又如何被微风拂过产生涟漪。
井水中的倒影不断变化,就像人的心识,受外境影响而波动不止。但井水的本质从未改变——无论倒影如何变幻,水依然是水。
“见己非己”,张角沉思着这句话的深意。他看向井中自己的倒影,突然意识到这个倒影并不是真正的自己,只是光线的把戏。
同样,平日里他所认为的“自我”,也不过是种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假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